<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孟子二章: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魚我所欲也》知識點歸納

      發布時間:2016-2-4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孟子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一、文學常識

      1、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繼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師,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稱“孔孟”,被推尊為“亞圣”

      2、《孟子》:儒家經典之一,為孟子及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所著。共7篇,計261章,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為“四書”。

      二、注釋:

      (1) 選自《孟子告子下》。 (2) 發,起,指被任用。 (3) 舉,被舉用,被選拔。筑,搗土用的杵。

      (4) 士,獄官。 (5) 大任:重大責任或治理國家的責任。任,責任,擔子。

      (6) 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啵稳菰~作使動用法,使……痛苦。

      (7) 勞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勞累。勞,使……勞苦。其,代詞,他的。

      (8) 餓其體膚:意思是使他經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

      (9) 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貧困之苦�?辗�,資財缺乏。這里是動詞。

      (10) 行拂亂其所為:所行不順,使他所做的事顛倒錯亂。所為,所行。

      (11) 所以:用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

      (12) 動心忍性: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

      (13) 曾,通“增”,增加。所,助詞, (14) 恒:常常。 (15) 過:這里的意思是犯過失。

      (16) 困于心:內心困擾。困,憂困。于,介詞,在。

      (17) 衡于慮:思慮堵塞。衡通“橫”,梗塞,指不順。

      (18) 而后作:然后才能有所行為。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19) 征于色:征驗于顏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現在顏色上。

      (20) 發于聲:意思是吟詠嘆息之氣發于聲音。

      (21) 而后喻:(看到他的臉色,聽到他的聲音)然后人們才了解他。

      (22) 入則無法家拂士:在國內,如果沒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入,在里面,指國內。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拂,通“弼”,輔弼。

      (23) 出,在外面。指國外。敵國,敵對的國家。外患,外來的災難,多指外部入侵。者,語氣助詞,表停頓。

      (24) 然后知生于憂患:這樣以后,才明白因為憂患而生存發展。然后,這樣以后。于,介詞,由于,表原因。生,使……生存。

      (25) 死于安樂:安逸享受使人萎靡死亡。使……死亡。

      三、理解課文

      1、文中列舉了六位圣賢的典型事例,六個事例的共同點是什么呢?這在論證中屬于什么論證方法?

      第1段中運用排比句式,列舉了六位由卑微到顯貴的歷史人物,說明擔負重任的人,事先必經受一番艱苦的磨煉,為下文將要說到的觀點提供了事實依據。

      2、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是如何提出、闡述的?

      論點是“然后知生于憂而死于安樂也”。用了類比論證的手法:從個人事例說起,最后歸結到統治者治國上。提出論方式:在文章結尾處提示出論點,不再對論點進行解說。

      3、本文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蘊藉,閃爍著哲理的光華。請你選取一句來賞析。

      例: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賞析:這句話有不同一般的勵志作用。它告訴人們:所有將來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都必然要在內心和身體各方面經受一番痛苦與曲折的磨練,并以此來增長自己的才干。能吃的苦都吃過了,能經受的挫折都經受過了,以后即使再碰到類似的困難和挫折,也能處變不驚,臨危不亂,冷靜對待,設法克服和應對。

      4、你認為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思想對今天的我們有什么可貴的啟發意義?

      孟子文中所言的兩個問題對我們仍具有可貴的啟發意義:一是關于人才的造就問題。孟子在這個問題上強調了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強調人的才能是在艱難困苦的中形成的、增長的。別致方面他批量出人要能夠經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奮起,這樣才會有所作為。二是關于國家治理問題。孟指出擁有賢臣,采納諫誡,保持警覺,居安思危對一個國家的極端重要,這關系到國家存亡。

      魚我所欲也 《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一、文學常識

      1、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人,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稱為“亞圣”。

      2、出處:選自《孟子告子上》

      二、注釋

      2、茍得:茍且取得,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3、患:禍患,災難。4、辟:通“避”,躲避。 5、如使:假如,假使。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7、勿喪:不丟掉。8、簞: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9、豆:古代一種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10、呼爾而與之:意思是,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

      他。爾,助詞。11、蹴:用腳踢。

      12、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13、萬鐘:高位厚祿。鐘,古代的一種量器。14、辯:通“辨”,辨別。

      15、何加:有什么益處。16、奉:侍奉。17、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與,通“歟”,語氣助詞。

      18、鄉為身死而不受: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鄉,通“向”,從前。

      19、已:停止,放棄。20、本心:本性,天良。

      三、課文理解

      1、文章主旨:

      本文以“魚”和“熊掌”為喻,論述了孟子的一個重要主張:義重于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舍生取義。說明在人生的道路上,會面臨許多重要的抉擇,我們應以“義”為重,為了維護它,要不惜做到“舍生而取義”,永遠保持本心。

      2、寫作特色:

      (1)議論嚴密,層層深入。

      文章圍繞“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立論,從正面論述生死與“義”的關系,指出舍生取義是人的本心;從反面論述見利忘義是喪失人的本心,從而再次重申文章論點。結構嚴謹,層層深化。

      (2)善用比喻。

      開篇以魚和熊掌設喻,引出中心論點。

      (3)善用對比。

      第一段正反對比闡述“義”重于“生”的道理,從反面假設推理,又從正面事實說明人能不貪生,不避患。第二段舉例論證,以正反兩個事例進行對比,說明人們對待利欲引誘的不同態度,批判為追逐個人名利而喪失羞惡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論點。

      3、孟子生活時代的“義”,與今天我們所說的“義”在內涵上有何不同?我們今天應怎樣理解和實踐這種“舍生取義”的思想呢?

      答:(1)孟子說的義是羞惡之心,即舍生取義之心,我們今天所說的義是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做出犧牲,是堅持真理,為真理而獻身。(2)正確選擇,摒棄一己之私利,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謀善良之心,做一個大寫的人。能見義勇為、為正義事業而獻身,做有益于國家、人民的事。

      4、本文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進行說理?

      (1)用類比論證法提出論點。文章一鰨但如果兩樣不能同時得到,那就舍魚而取熊掌。接著,提出“生”和“義”兩樣都很貴重,如果兩樣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那就必須舍棄生命選取正義。進而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br>

      (2)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使讀者心悅誠服。如:文章將兩類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則失去本心,進行對比。第一部分中用假設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兩種不同的態度作對比,然后自然得到結論。

      5、《魚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內容上有何進步性、局限性?

      《魚我所欲也》的論點是“舍生取義”。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更重要,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壞事來。他表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含圖享受、為利忘義的人。這種思想顯然有它的進步性。當然,孟子在文中闡發了唯心主義的性善說,說羞惡之心人皆有之,這是不合事實的。此類局限,應予剔除。

      6、本文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試舉例。

      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

      用“魚”和“熊掌”作比喻論證對生與死的抉擇;用“一簡簡簞食,一豆羹”和“萬鐘”的事例論證“義”重于“生”的觀點;用“鄉”與“今”對待“一簞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進行對比論證;用講道理來論證為何要“舍生”。

      曹劌論戰 《左傳》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蹦巳胍姟枺骸昂我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睂υ唬骸靶』菸磸蹋窀囊��!惫唬骸盃奚癫�,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睂υ唬骸爸抑畬僖病?梢砸粦�。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饼R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毕乱暺滢H,登軾而望之,曰:“可矣�!彼熘瘕R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孟子二章: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魚我所欲也》知識點歸納]相關文章:

      1.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

      2.《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教案

      3.文言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賞析

      4.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原文及翻譯

      5.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后感

      6.《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后感三篇

      7.文言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譯文及注釋

      8.高三物理知識點總結歸納

      9.小升初的數學知識點總結歸納

      10.《木蘭詩》知識點歸納

      在线咨询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亚洲日本97视频在线 | 尤物麻豆AV在线 | 亚洲欧洲免费小视频 | 亚洲精品有码在线观看 | 中国国产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在线流畅不卡精品 |

        孟子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一、文學常識

        1、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繼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師,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稱“孔孟”,被推尊為“亞圣”

        2、《孟子》:儒家經典之一,為孟子及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所著。共7篇,計261章,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為“四書”。

        二、注釋:

        (1) 選自《孟子告子下》。 (2) 發,起,指被任用。 (3) 舉,被舉用,被選拔。筑,搗土用的杵。

        (4) 士,獄官。 (5) 大任:重大責任或治理國家的責任。任,責任,擔子。

        (6) 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啵稳菰~作使動用法,使……痛苦。

        (7) 勞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勞累。勞,使……勞苦。其,代詞,他的。

        (8) 餓其體膚:意思是使他經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

        (9) 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貧困之苦�?辗�,資財缺乏。這里是動詞。

        (10) 行拂亂其所為:所行不順,使他所做的事顛倒錯亂。所為,所行。

        (11) 所以:用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

        (12) 動心忍性: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

        (13) 曾,通“增”,增加。所,助詞, (14) 恒:常常。 (15) 過:這里的意思是犯過失。

        (16) 困于心:內心困擾。困,憂困。于,介詞,在。

        (17) 衡于慮:思慮堵塞。衡通“橫”,梗塞,指不順。

        (18) 而后作:然后才能有所行為。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19) 征于色:征驗于顏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現在顏色上。

        (20) 發于聲:意思是吟詠嘆息之氣發于聲音。

        (21) 而后喻:(看到他的臉色,聽到他的聲音)然后人們才了解他。

        (22) 入則無法家拂士:在國內,如果沒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入,在里面,指國內。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拂,通“弼”,輔弼。

        (23) 出,在外面。指國外。敵國,敵對的國家。外患,外來的災難,多指外部入侵。者,語氣助詞,表停頓。

        (24) 然后知生于憂患:這樣以后,才明白因為憂患而生存發展。然后,這樣以后。于,介詞,由于,表原因。生,使……生存。

        (25) 死于安樂:安逸享受使人萎靡死亡。使……死亡。

        三、理解課文

        1、文中列舉了六位圣賢的典型事例,六個事例的共同點是什么呢?這在論證中屬于什么論證方法?

        第1段中運用排比句式,列舉了六位由卑微到顯貴的歷史人物,說明擔負重任的人,事先必經受一番艱苦的磨煉,為下文將要說到的觀點提供了事實依據。

        2、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是如何提出、闡述的?

        論點是“然后知生于憂而死于安樂也”。用了類比論證的手法:從個人事例說起,最后歸結到統治者治國上。提出論方式:在文章結尾處提示出論點,不再對論點進行解說。

        3、本文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蘊藉,閃爍著哲理的光華。請你選取一句來賞析。

        例: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賞析:這句話有不同一般的勵志作用。它告訴人們:所有將來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都必然要在內心和身體各方面經受一番痛苦與曲折的磨練,并以此來增長自己的才干。能吃的苦都吃過了,能經受的挫折都經受過了,以后即使再碰到類似的困難和挫折,也能處變不驚,臨危不亂,冷靜對待,設法克服和應對。

        4、你認為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思想對今天的我們有什么可貴的啟發意義?

        孟子文中所言的兩個問題對我們仍具有可貴的啟發意義:一是關于人才的造就問題。孟子在這個問題上強調了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強調人的才能是在艱難困苦的中形成的、增長的。別致方面他批量出人要能夠經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奮起,這樣才會有所作為。二是關于國家治理問題。孟指出擁有賢臣,采納諫誡,保持警覺,居安思危對一個國家的極端重要,這關系到國家存亡。

        魚我所欲也 《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一、文學常識

        1、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人,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稱為“亞圣”。

        2、出處:選自《孟子告子上》

        二、注釋

        2、茍得:茍且取得,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3、患:禍患,災難。4、辟:通“避”,躲避。 5、如使:假如,假使。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7、勿喪:不丟掉。8、簞: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9、豆:古代一種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10、呼爾而與之:意思是,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

        他。爾,助詞。11、蹴:用腳踢。

        12、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13、萬鐘:高位厚祿。鐘,古代的一種量器。14、辯:通“辨”,辨別。

        15、何加:有什么益處。16、奉:侍奉。17、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與,通“歟”,語氣助詞。

        18、鄉為身死而不受: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鄉,通“向”,從前。

        19、已:停止,放棄。20、本心:本性,天良。

        三、課文理解

        1、文章主旨:

        本文以“魚”和“熊掌”為喻,論述了孟子的一個重要主張:義重于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舍生取義。說明在人生的道路上,會面臨許多重要的抉擇,我們應以“義”為重,為了維護它,要不惜做到“舍生而取義”,永遠保持本心。

        2、寫作特色:

        (1)議論嚴密,層層深入。

        文章圍繞“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立論,從正面論述生死與“義”的關系,指出舍生取義是人的本心;從反面論述見利忘義是喪失人的本心,從而再次重申文章論點。結構嚴謹,層層深化。

        (2)善用比喻。

        開篇以魚和熊掌設喻,引出中心論點。

        (3)善用對比。

        第一段正反對比闡述“義”重于“生”的道理,從反面假設推理,又從正面事實說明人能不貪生,不避患。第二段舉例論證,以正反兩個事例進行對比,說明人們對待利欲引誘的不同態度,批判為追逐個人名利而喪失羞惡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論點。

        3、孟子生活時代的“義”,與今天我們所說的“義”在內涵上有何不同?我們今天應怎樣理解和實踐這種“舍生取義”的思想呢?

        答:(1)孟子說的義是羞惡之心,即舍生取義之心,我們今天所說的義是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做出犧牲,是堅持真理,為真理而獻身。(2)正確選擇,摒棄一己之私利,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謀善良之心,做一個大寫的人。能見義勇為、為正義事業而獻身,做有益于國家、人民的事。

        4、本文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進行說理?

        (1)用類比論證法提出論點。文章一鰨但如果兩樣不能同時得到,那就舍魚而取熊掌。接著,提出“生”和“義”兩樣都很貴重,如果兩樣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那就必須舍棄生命選取正義。進而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br>

        (2)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使讀者心悅誠服。如:文章將兩類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則失去本心,進行對比。第一部分中用假設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兩種不同的態度作對比,然后自然得到結論。

        5、《魚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內容上有何進步性、局限性?

        《魚我所欲也》的論點是“舍生取義”。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更重要,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壞事來。他表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含圖享受、為利忘義的人。這種思想顯然有它的進步性。當然,孟子在文中闡發了唯心主義的性善說,說羞惡之心人皆有之,這是不合事實的。此類局限,應予剔除。

        6、本文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試舉例。

        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

        用“魚”和“熊掌”作比喻論證對生與死的抉擇;用“一簡簡簞食,一豆羹”和“萬鐘”的事例論證“義”重于“生”的觀點;用“鄉”與“今”對待“一簞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進行對比論證;用講道理來論證為何要“舍生”。

        曹劌論戰 《左傳》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蹦巳胍姟枺骸昂我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睂υ唬骸靶』菸磸蹋窀囊��!惫唬骸盃奚癫�,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睂υ唬骸爸抑畬僖病?梢砸粦�。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饼R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毕乱暺滢H,登軾而望之,曰:“可矣�!彼熘瘕R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孟子二章: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魚我所欲也》知識點歸納]相關文章:

        1.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

        2.《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教案

        3.文言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賞析

        4.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原文及翻譯

        5.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后感

        6.《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后感三篇

        7.文言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譯文及注釋

        8.高三物理知識點總結歸納

        9.小升初的數學知識點總結歸納

        10.《木蘭詩》知識點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