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學習在矛盾斗爭中刻畫人物的方法。注意個性化語言及對照手法的運用。
2、了解課文中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掌握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的語言規律。
3、提高把握詞類活用語言現象的能力。
4、從項羽人物性格的弱點分析,探討悲劇結局的原因。
教學重點:學習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爭中,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展示人物個性特征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這場斗爭的內容錯綜復雜,涉及眾多的人物,情節波瀾起伏,以學生的閱讀速度很難在較短時間內達到完全熟悉的地步,但又需對人物言行熟悉。
教學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鴻門宴是項羽在新豐鴻門舉行的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這個宴會是劉項兩個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由潛滋暗長到公開明朗的生動表現,是漫長的“楚漢相爭”的序幕。這個宴會上,充分展示了劉項矛盾的不可調和性,以及劉項迥異的性格特點,也預示了斗爭雙方的必然結局。
時代背景;楚漢之爭
前209年7月陳涉起義。9月項羽、劉邦起事。
前208年12月陳涉死。6月立楚懷王為共主。9月懷王遣項羽北救趙,遣劉邦西擊秦。
前207年10月秦將章邯破邯鄲。11月項羽渡河,12月以5萬大破秦軍40余萬,章邯投降項羽。
前206年10月秦子嬰投降劉邦。12月劉、項會于鴻門。
前206 4月戲下之會,會后劉邦遷南鄭。
前205年4月劉邦合諸侯兵伐羽至彭城,羽以3萬兵破漢兵56萬。
前204年4月項羽圍劉邦于滎陽,劉邦逃離。
前203年9月劉、項講和,劃鴻溝為界,以東歸楚,以西歸漢。
前202年10月用張良、陳平計追項羽,大敗。12月韓信、彭越來援,項羽兵敗垓下,自刎而死,楚漢之爭結束。
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好酒及色。常從王媼、武負貰酒,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高祖每酤留飲,酒讎數倍。及見怪,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
大風歌 劉邦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統一天下轉道故鄉沛縣時作。)
解說:公元前195年,劉邦率兵擊破淮南王英布的叛軍。西歸途徑故鄉沛縣,與父老鄉親宴飲,席間唱出了這首《大風歌》。
首句氣象不凡, 風起云涌, 既是自然景觀的客觀描述, 又暗喻當時的時代風云, 這句為全篇抒發豪情壯志交待了背景。“威加海內兮歸故鄉”是說劉邦自己平息叛亂后榮歸故里,“威加海內”掩飾不住的是一派得意之情。最后一句卻表達了一種深沉的憂慮和激切的希望:大計初定,急需有志有識、有勇有謀之士效忠劉氏王朝、安定四方。全詩氣勢恢宏、豪邁雄壯,極富帝王氣派。
這是一種楚辭體式的詩歌,節奏明晰有致,音律鏗鏘,適于歌唱。這正與劉邦做為一個帝王的身份暗合,也與酒酣之際脫口而出的情景相應。歷史上的劉邦起兵抗秦,建立西漢,勢及四方,這首歌正抒發了他作為一個帝王的雄圖偉略和不可一世的英雄氣慨。 劉邦作詩不多, 這一首由于凝聚了對故土的熱愛和圖謀霸業的壯志,氣吞山河,因而具有歷傳千世而不移的魅力。
垓下歌 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解說:這是楚霸王項羽在進行必死戰斗的前夕所作的絕命詞。在這首詩中,既洋溢著無與倫比的豪氣,又蘊含著滿腔深情;既顯示出罕見的自信,卻又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嘆息。作這首詩時,項羽被包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壁縣南沱河北岸),糧盡援絕,他自知敗局已定。作詩之后,他率部突圍,雖曾殺傷敵軍多人,終因兵力單薄,自刎于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 詩歌的第一句,就使讀者看到了一個舉世無匹的英雄形象。然而,在第二、三句里,這位蓋世英雄卻突然變得蒼白無力。這兩句是說:由于天時不利,他所騎的那匹名馬--騅--不能向前行進了,這使他陷入了失敗的絕境而無法自拔,只好徒喚“奈何”。騅的“不逝”為什么會引起那樣嚴重的后果?對此恐怕只能這樣回答:他之得以建立如此偉大的功績,最主要的依靠說是這匹名馬;有了它的配合,他就可以所向無敵。換言之,他幾乎是單人獨騎地打天下的,因此他的最主要的戰友就是騅,至于別人,對他的事業所起的作用實在微乎其微,這也就意味著:他的強大使得任何人對他的幫助都沒有多大意義,沒有一個人配作他的主要戰友,這是人何等的傲岸,真可謂天地間唯我獨尊!不過,無論他如何英勇無敵,舉世無雙,一旦天時不利,除了滅亡以外,他就沒有別的選擇。項羽知道自己的滅亡已經無可避免,他的事業就要煙消云散,但他沒有留戀,沒有悔恨,甚至也沒有嘆息。他所唯一憂慮的,是他所摯愛的、經常陪伴他東征西崐討的一位美人虞姬的前途;毫無疑問,在他死后,虞的命運將會十分悲慘。于是,尖銳的、難以忍受的痛苦深深地嚙著他的心,他無限哀傷地唱出了這首歌的最后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譯成白話,就是:“虞啊,虞啊,我把你怎么辦呢?在這簡短的語句里包含著何等深沉的、刻骨銘心的愛!
二、簡介《史記》的文體知識,并簡介時代背景。
1、我國古代歷史散文有哪三種體例?請分別舉例。
編年體:《左傳》、《資治通鑒》國別體:《國語》、《戰國策》紀傳體:《史記》《漢書》等“二十四史”
2、“前四史”
司馬遷 《史記》 班 固 《漢書》 陳 壽 《三國志》 范 曄 《后漢書》
3、簡介《史記》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分為五大部分,共130篇,五十二萬六千余字。
書 八篇 記各種典章制度
表 十篇 記大事年月
本紀 十二篇 記歷代帝王政績
世家 三十篇 記侯國興亡
列傳 七十篇 記重要歷史人物的言行
4、簡介作者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出身史學世家。父司馬談官至太史令。少時隨父到長安研習經史,二十歲后,游蹤幾遍全國,考察風俗,探訪古跡,采集傳說。初任郎中,后繼父任太史令,博讀史官所藏圖書,并開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親的遺愿。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辯解而受腐刑下獄。出獄后任中書令,發憤著述,完成《史記》。
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報任安書》
5、解題
本文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鴻門宴》是《項羽本紀》中精彩的一段,文中詳細地記載了鴻門宴上項羽、劉邦雙方緊張、驚險的場面,揭示了劉、項兩大勢力間的矛盾,刻畫出項、劉兩人不同的性格特點及其在斗爭中所起的作用。同時也刻畫了張良、樊噲、項伯、范增等一系列人物形象。
6、與本文時代背景有關的歷史故事和成語故事。
鉅鹿之戰 破釜沉舟 作壁上觀 約法三章
破釜沉舟:打破飯鍋,沉掉渡船。比喻下定決心,一拼到底。
作壁上觀:原指雙方交戰,自己站在營壘上觀看。后多比喻從旁觀望,不予幫忙。
約法三章:約定法律三條。原指訂立法律,相約遵守。后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
三、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把握思路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 讀準字音,注意停頓,讀順口。作必要的閱讀標記,查閱工具書。
檢查一:正音
2、請讀標題,并圍繞標題,結合課文內容,給每個情節擬一個小標題,梳理文章結構。
檢查二:整體感知
本文以 為中心,以 “ 為線索,按 來展開故事情節,以項羽欲擊劉邦始,到劉邦被放終,以曹無傷密告始,到曹無傷被誅殺終;以范增勸說項羽始,到范增怒罵項羽終。
雖是《項羽本紀》中的節選部分,結構卻十分嚴謹,前后呼應緊密,構成一個動人的完整故事。
人物關系表
項羽 爭王對手 劉邦
曹無傷(左司馬)告密;被出賣 項羽
項伯(季父)有恩,告密 張良(謀士)
項莊(堂弟) 刺殺 劉邦
樊噲(部下) 闖賬,責項 項羽
項伯(季父)約婚,說項,翼蔽 劉邦
范增(亞父)
檢查三:整體感知
一、無傷告密 第1段
二、夜訪張良
三、項伯說情
四、沛公赴宴
五、鴻門飲宴
六、項莊舞劍
七、樊噲闖帳
八、樊噲力斥
九、沛公逃席 第5、6段
十、誅殺無傷 第7段
開端--無傷告密 范增獻計
↓
發展--項伯夜訪 張良獻計 劉項約婚
項伯游說
↓
高潮--劉邦請罪 項王留飲 范增舉玦
項莊舞劍 項伯翼蔽 樊噲闖帳
↓
結局--劉邦逃席 張良留謝 誅殺無傷
作業:
1、熟讀課文,做文后第三題。
2、歸納文中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古代語言現象。
第二課時
一、研讀課文第1-4自然段,把握重點字詞、特殊句式,理解文本內容。
(一)第1自然段:
故事的開端
1、朗讀,就文中自己不理解的、有疑點的語句提問。
第1自然段重點字詞
(1)、“沛公軍霸上”、“沛公欲王關中” :軍,駐軍;王(wàng),稱王。名詞用作動詞。
(2)、“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
(3)、沛公居山東時:
歐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