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文言文知識點 高考復習(高三)

      發布時間:2016-6-27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生字: 腴(yú)軫(zhěn)鏃(c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甕(wèng)牖(yǒu) ◆多音字:(判斷在具體語境中的讀音) 孝公既沒.(mò)  召.滑(shào) 俯首頸系.(xì) 踐華.為城(huà)勁.弩(jìng) 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  躡足行.伍(háng)   將.數百之眾(jiàng) 度.長絜大(duó)  比權量.力(liáng)  萬乘.之勢(shèng)   朝.同列(cháo) 一夫作難.(nàn) 

      一、通假字 1.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動) 2.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舉起) 3.合從締交(從,通“縱”,合縱,戰國時期六國聯合共同對付秦國的的策略) 4.贏糧而景從(景,通“影”,影子) 5.百有余年矣(有,通“又”,用在整數和零數之間) 6.約從離衡(衡,通“橫”,連橫,戰國時期秦國離間六國,各個擊破的的策略)

       二、古今異義 1.愛人 古義:愛護別人,體貼別人;今義: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戀愛中的一方 2、不愛珍器 古義:吝惜。今義:愛惜。 3.鑄以為金人十二 古義:把……作為,把……做成;今義:認為 4.山東 古義:崤山以東,即東方諸國;今義:指山東省 5.河 古義:黃河;今義:指一般河流6.櫓 古義:盾牌;今義:指外形似槳的一種用人力推進船的工具。 7.池 古義:護城河;今義:池塘 8.贏 古義:擔負,背負;今義:勝或獲得 9.以致 古義:用來招納;今義:連詞,用在下半句的開頭,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結果(多指不好的結果)。 10.山東 古義:崤山以東,即東方諸國。今義:指山東人。 

      三、詞類活用 (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① 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那樣;包,像包裹那樣;囊,像口袋那樣) ② 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云,像云那樣;響,像回聲那樣;景,像影子一樣) ③ 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東,向東;北,向北) ④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南,向南) ⑤ 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北,向北) ⑥ 內立法度,……外連橫而斗諸侯。 (內,對內;外,對外) ⑦ 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甕,用破甕;繩,用繩子) 2.名詞作動詞① 陳涉甕牖繩樞之子 (牖,當作窗戶;樞,當作門軸) ② 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帝王,稱帝稱王) ③ 外連橫而斗諸侯(連橫,采取連橫的策略) ④ 履至尊而至六合(履,登上) ⑤ 將數百之眾(將,帶領) ⑥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引,招致,名做動使動用法,使……依次序排列) ⑦ 會盟而謀弱秦(盟:結盟) 

      (二)動詞的活用 1.動詞作名詞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軍隊) 2.動詞的使動用法 ① 外連橫而斗諸侯 (斗,使……相斗) ② 伏尸百萬,流血漂櫓(漂,使……漂浮)  ③ 吞二周而亡諸侯(亡,使……亡,滅亡) ④ 序八州而朝同列 (朝,使……朝拜) ⑤ 卻匈奴七百余里(卻,使……退卻) ⑥ 約從離衡(離,使……離散)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 崤函之固 (固,險固的地勢) 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利,有利的形勢) 

      2.形容詞作動詞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小,變小;弱,削弱) 

      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①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弱,使……弱,削弱②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昧) ③ 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彎,使……彎) 

      四、一詞多義

       1.制  ①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岳陽樓記》 名詞:規模 ②王寥、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過秦論》 動詞:統率、指揮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過秦論》 動詞:控制、制服 2.亡  ①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過秦論》 動詞:丟失、失去 ②追亡逐北,伏尸百萬 《過秦論》動做名:逃兵、逃亡的人 ③河曲智叟亡以應 《愚公移山》通“無”,沒有 ④吞二周而亡諸侯 《過秦論》使動用法,使……滅亡 3.固  ①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過秦論》 動做名:牢固、堅固(的防御工事) ②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孟子》動詞:鞏固 ③吾固知公子之還也 《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副詞:本來 ⑤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愚公移山》形容詞:固執、頑固 4.利  ①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勸學》 形做動的使動用法:變得銳利、鋒利 ②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勸學》形做動的使動用法:使…變快 ③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 有利、條件好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過秦論》  形做名:有利的形勢 ⑤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形容詞:鋒利 5.遺①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候已困矣《過秦論》 動詞:丟失 ②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封神演義》  動做名:丟失的東西 ③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師說》  動詞:遺漏、忽略 ④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出師表》  動詞:給予,贈送 6.度  ①寧信度,無自信也 《韓非子》  名詞:尺碼、尺度 ②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過秦論》  名詞:規章、制度 ③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荊軻刺秦王》  名詞:風度、常態 ④試使山東諸國與陳涉度長絜大 《過秦論》  動詞:量、計算 ⑤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木蘭詩》  動詞:越過 7.因 ①蒙故業,因遺策 動詞:沿襲 ②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介詞:憑借 ③因擊沛公于坐  副詞:趁機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者,表判斷) 2.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也,表判斷) 3.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也,表判斷) 

      (二)倒裝句 

      1.介詞結構后置句(狀語后置句) ① 余威震于殊俗 ② 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 ③ 謫戌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④ 鋤樇矜,非铦于鉤戟長鎩?.賓語前置句 ①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②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3.定語后置句 鑄以為金人十二 

      (三)被動句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   “為“表被動。 (四)省略句 ① 商君佐之,(秦孝公)內立法度(省主語) ② 以(之)為桂林、象郡(省介詞賓語) ③ 聚之(于)咸陽(省介詞) ④ 委命(于)下吏(省介詞) 

      六、成語積累

       ①因利乘便:指憑借有利的形勢。 ②甕牖繩樞:一破翁做窗戶,以草繩系門軸。比喻家里很窮。 ③深謀遠慮:指計劃得很周密,考慮得很長遠。 ④比權量力:比較權衡兩方面的權力和力量。也用來指衡量兩方面的輕重。 ⑤同年而語:猶言相提并論。把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談論或看待。 ⑥揭竿而起:坎削樹木當武器,舉起竹竿作軍旗。比喻人民起義。

      《六國論》 蘇洵

      一、重點詞

      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攻破)(兵器) 2、六國互喪,率賂秦耶(都,皆)

      3、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它實際上)4、此言得之(適宜得當)

      5、與贏而不助五國也。(結交)         6、燕趙之君,始有遠略(開始)

      7、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才招致)8、勝負之數,存亡之理(命運)

      9、后秦趙者再,李牧連卻之(兩次)(擊退) 10、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禮遇)

      11.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依附)

      二、古今異義

      1.思厥先祖父                   2.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古:祖輩父輩 今:父親的父親     古:以致 ,以至于今:表讓步的連詞

      3.可謂智力孤危                 4.后秦擊趙者再

      古:智慧力量 今:智商           古:兩次 今:又一次  

      5.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古:舊事  今:一種文體

      6、刺客不行,良將猶在  古:不去 今:能力差

      7、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古:咽下咽喉今:吞咽

      三.重點詞語 

      1、其實百倍   它實際上2.然則諸侯之地有限   既然這樣那么 3、向使三國各愛其地  假使 

      四、詞類活用

      (1)名詞作狀語:日削月割  人皆得以隸使之(2)形容詞用作動詞: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3)名詞作動詞:以地事秦  義不賂秦      (4)動詞的使動用法:李牧連卻之 

      五、一詞多義

      1.非  ①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不是)

             ②謫戌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不能)

      2.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獲得) ②此言得之(適宜)③誠不得已(能夠)

      3.勢  ①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優勢) ②其勢弱于秦 (勢力)

      4.以

      ①不賂者以賂者喪      因為        ②秦以攻取之外  憑借

      ③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才        ④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   來   

      ⑤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   用       ⑥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用

      ⑦洎牧以讒誅  因為                ⑧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  用

      ⑨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憑借

      六、文言句式

      1.判斷句: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2.被動句:a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b為國者無使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哉!

      c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d洎牧以讒誅。

      3.省略句:至丹以(派)荊卿(刺秦土)為計……舉(之)以予人

      4.狀語后置:趙嘗五戰于秦。

      七、通假字

      1、暴秦之欲無厭  饜   2、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倘

      八、重點句子

      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譯文: 六國的滅亡,并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賄賂秦國。拿土地賄賂秦國虧損了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滅亡的原因.

      2、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譯文: 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貪心永遠沒有滿足

      (諸侯)送給秦國的土地越多,秦國對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著戰爭,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就已經分得清清楚楚了。終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當然的事。

      3、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譯文:假使韓、魏、楚三國都愛護他們的國土,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著,那么勝敗的命運,存亡的道理,假若與秦國相比較,也許還不容易判斷(出高低來)呢。

      4、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譯文:唉!(如果六國諸侯)用賄賂秦國的土地來封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來禮遇天下的奇才,齊心合力地向西(對付秦國),那么,我恐怕秦國人吃飯都咽不下的。

      5、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譯文:真可悲嘆啊!有這樣的有利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積威所脅迫啊!

      九.文學文化常識

      蘇詢,字明允,號老泉,眉山人,北宋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有<<嘉佑集>>傳世

      阿房宮賦》知識點整理

      一、古今異義

      1、鉤心斗角

      古:指宮室結構的參差錯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盡心機,明爭暗斗。

      2、明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業中做出成績,出了名的人。

      3、經營

      古:指金玉珠寶等物;今:指籌劃管理或組織(企業、活動)。

      4、精英   

      古:指金玉珠寶等物;今:指優秀人才。

      5、可憐

      古:可惜;今:憐憫,同情。

      6、隔離

      古義:遮斷,遮蔽    今義:不讓聚在一起,避免接觸

      7、直走

      古義:趨向    今義:行走

      8、氣候

      古義:文中是指情緒氣氛之意     今義:是指一個地區的氣象概況

      二、常見實詞歸類 

      1、一:①六王畢,四海一 (統一) ②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數詞)

      ③黃鶴一去不復返 (一旦)   ○4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專一)

      ○5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一體)

      2、愛: ①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 (喜愛) ②使秦復愛六國之人 (愛護)

      ③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吝惜)

      3、取①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奪取) ②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提取)

      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滅族) ②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 (類)

      5、縵   

      廊腰縵回(名詞,無花紋的帛,這里名詞作狀語)

      縵立遠視(形容詞,通“曼”,久長)

      6、盡   

      一肌一容,盡態極妍(副詞,達到頂點)

      奈何取之盡錙銖(動詞,取盡)

      7、使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動詞,讓)

      使秦復愛六國之人(連詞,假使)

      8、為    

      朝歌夜弦,為秦宮人(動詞,成為)

      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動詞,做,當)

      三、文言虛詞

      1.焉

      (1) 形容詞詞尾,相當于“然”。  盤盤焉,囷囷焉

      (2) 句末語氣詞。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2.而

      (1) 連詞,表承接。  驪山北構而西折/縵立遠視,而望幸焉/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2) 連詞,表轉折。  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鑒之

      3.其

      (1) 代詞。  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宮車)/ 幾世幾年,摞掠其人,倚疊如山(代六國)/ 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代秦國)

      (2) 代詞,自己的,作定語。  使六國各愛其人

      4.于

      (1) 介詞,到。  辭樓下殿,輦來于秦

      (2) 介詞,表比較。  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

      5.之

      (1) 動詞,往,去。  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

      (2) 助詞,的。  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

      (3) 代詞。  奈何取之盡錙銖(代財物)/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

      三、詞類活用

      (一)名詞用作動詞

      1、輦來于秦 (乘坐輦車)  2、朝歌夜弦 (奏樂)

      3、鼎鐺玉石 (把鼎當做;把玉當做) 4、金塊珠礫 (把金當做;把珠當做)

      5、楚人一炬 (火把)  6、族秦者秦也 (滅族,殺死一族的人)

      (二)名詞用作狀語

      1、驪山北構而西折 (向北;向西)  

      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向北,向西)/ 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像綢帶一樣)/ 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像蜂房,像水渦)/ 辭樓下殿,輦來于秦(乘輦車)/ 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把鼎……、把玉……、把金……、把珠……

      數詞用作動詞 :   六王畢,四海一(統一)

      名詞作動詞。  復道行空,不霽何虹(出現虹)/ 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出現龍)/ 朝歌夜弦,為秦宮人(唱歌,彈琴)/ 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化為焦土)/ 鼎鐺玉石,金塊珠礫(當作鐺、石、塊、礫)

      (4) 動詞作名詞。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指金玉珠寶之物)

      (5) 動詞意動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以……為鑒)

      四、文言句式

      判斷句:

      1、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

      疑問句

      (1)長橋臥波,未云何龍(疑問代詞“何”表疑問)

      (2)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代詞“奈何”表疑問)

      (3)誰得而族滅也(疑問代詞“誰”與“也”表疑問)

      省略句

      (1)五步(有)一樓,十步(有)一閣(省謂語“有”)

      (2)長橋臥(于)波,未云何龍(省介詞“于”)

      (3)幾世幾年,摞掠(于)其人(省介詞“于”)

      (4)誰得而族滅(秦國)也(省賓語“秦國”)

      倒裝句

      (1)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于南畝之農夫多,介賓短語后置)

      (2)秦人不暇自哀(哀自,賓語前置)

      被動句: 

      戍卒叫,函谷舉。

       

      李金羽

      [文言文知識點 高考復習(高三)]相關文章:

      1.《傷仲永》文言文知識點

      2.語文文言文是高考復習的重點

      3.高三概率知識點總結

      4.高三政治知識點總結

      5.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6.初二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7.文言文語法知識點總結

      8.高中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9.高三物理知識點總結歸納

      10.中考課內文言文知識點梳理

      在线咨询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又大又黄又爽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N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五月婷婷丁香视频在线 | 亚洲日本电影五月天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热线 |

         ◆生字: 腴(yú)軫(zhěn)鏃(c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甕(wèng)牖(yǒu) ◆多音字:(判斷在具體語境中的讀音) 孝公既沒.(mò)  召.滑(shào) 俯首頸系.(xì) 踐華.為城(huà)勁.弩(jìng) 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  躡足行.伍(háng)   將.數百之眾(jiàng) 度.長絜大(duó)  比權量.力(liáng)  萬乘.之勢(shèng)   朝.同列(cháo) 一夫作難.(nàn) 

        一、通假字 1.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動) 2.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舉起) 3.合從締交(從,通“縱”,合縱,戰國時期六國聯合共同對付秦國的的策略) 4.贏糧而景從(景,通“影”,影子) 5.百有余年矣(有,通“又”,用在整數和零數之間) 6.約從離衡(衡,通“橫”,連橫,戰國時期秦國離間六國,各個擊破的的策略)

         二、古今異義 1.愛人 古義:愛護別人,體貼別人;今義: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戀愛中的一方 2、不愛珍器 古義:吝惜。今義:愛惜。 3.鑄以為金人十二 古義:把……作為,把……做成;今義:認為 4.山東 古義:崤山以東,即東方諸國;今義:指山東省 5.河 古義:黃河;今義:指一般河流6.櫓 古義:盾牌;今義:指外形似槳的一種用人力推進船的工具。 7.池 古義:護城河;今義:池塘 8.贏 古義:擔負,背負;今義:勝或獲得 9.以致 古義:用來招納;今義:連詞,用在下半句的開頭,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結果(多指不好的結果)。 10.山東 古義:崤山以東,即東方諸國。今義:指山東人。 

        三、詞類活用 (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① 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那樣;包,像包裹那樣;囊,像口袋那樣) ② 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云,像云那樣;響,像回聲那樣;景,像影子一樣) ③ 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東,向東;北,向北) ④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南,向南) ⑤ 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北,向北) ⑥ 內立法度,……外連橫而斗諸侯。 (內,對內;外,對外) ⑦ 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甕,用破甕;繩,用繩子) 2.名詞作動詞① 陳涉甕牖繩樞之子 (牖,當作窗戶;樞,當作門軸) ② 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帝王,稱帝稱王) ③ 外連橫而斗諸侯(連橫,采取連橫的策略) ④ 履至尊而至六合(履,登上) ⑤ 將數百之眾(將,帶領) ⑥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引,招致,名做動使動用法,使……依次序排列) ⑦ 會盟而謀弱秦(盟:結盟) 

        (二)動詞的活用 1.動詞作名詞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軍隊) 2.動詞的使動用法 ① 外連橫而斗諸侯 (斗,使……相斗) ② 伏尸百萬,流血漂櫓(漂,使……漂浮)  ③ 吞二周而亡諸侯(亡,使……亡,滅亡) ④ 序八州而朝同列 (朝,使……朝拜) ⑤ 卻匈奴七百余里(卻,使……退卻) ⑥ 約從離衡(離,使……離散)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 崤函之固 (固,險固的地勢) 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利,有利的形勢) 

        2.形容詞作動詞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小,變小;弱,削弱) 

        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①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弱,使……弱,削弱②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昧) ③ 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彎,使……彎) 

        四、一詞多義

         1.制  ①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岳陽樓記》 名詞:規模 ②王寥、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過秦論》 動詞:統率、指揮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過秦論》 動詞:控制、制服 2.亡  ①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過秦論》 動詞:丟失、失去 ②追亡逐北,伏尸百萬 《過秦論》動做名:逃兵、逃亡的人 ③河曲智叟亡以應 《愚公移山》通“無”,沒有 ④吞二周而亡諸侯 《過秦論》使動用法,使……滅亡 3.固  ①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過秦論》 動做名:牢固、堅固(的防御工事) ②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孟子》動詞:鞏固 ③吾固知公子之還也 《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副詞:本來 ⑤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愚公移山》形容詞:固執、頑固 4.利  ①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勸學》 形做動的使動用法:變得銳利、鋒利 ②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勸學》形做動的使動用法:使…變快 ③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 有利、條件好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過秦論》  形做名:有利的形勢 ⑤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形容詞:鋒利 5.遺①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候已困矣《過秦論》 動詞:丟失 ②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封神演義》  動做名:丟失的東西 ③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師說》  動詞:遺漏、忽略 ④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出師表》  動詞:給予,贈送 6.度  ①寧信度,無自信也 《韓非子》  名詞:尺碼、尺度 ②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過秦論》  名詞:規章、制度 ③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荊軻刺秦王》  名詞:風度、常態 ④試使山東諸國與陳涉度長絜大 《過秦論》  動詞:量、計算 ⑤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木蘭詩》  動詞:越過 7.因 ①蒙故業,因遺策 動詞:沿襲 ②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介詞:憑借 ③因擊沛公于坐  副詞:趁機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者,表判斷) 2.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也,表判斷) 3.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也,表判斷) 

        (二)倒裝句 

        1.介詞結構后置句(狀語后置句) ① 余威震于殊俗 ② 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 ③ 謫戌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④ 鋤樇矜,非铦于鉤戟長鎩?.賓語前置句 ①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②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3.定語后置句 鑄以為金人十二 

        (三)被動句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   “為“表被動。 (四)省略句 ① 商君佐之,(秦孝公)內立法度(省主語) ② 以(之)為桂林、象郡(省介詞賓語) ③ 聚之(于)咸陽(省介詞) ④ 委命(于)下吏(省介詞) 

        六、成語積累

         ①因利乘便:指憑借有利的形勢。 ②甕牖繩樞:一破翁做窗戶,以草繩系門軸。比喻家里很窮。 ③深謀遠慮:指計劃得很周密,考慮得很長遠。 ④比權量力:比較權衡兩方面的權力和力量。也用來指衡量兩方面的輕重。 ⑤同年而語:猶言相提并論。把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談論或看待。 ⑥揭竿而起:坎削樹木當武器,舉起竹竿作軍旗。比喻人民起義。

        《六國論》 蘇洵

        一、重點詞

        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攻破)(兵器) 2、六國互喪,率賂秦耶(都,皆)

        3、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它實際上)4、此言得之(適宜得當)

        5、與贏而不助五國也。(結交)         6、燕趙之君,始有遠略(開始)

        7、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才招致)8、勝負之數,存亡之理(命運)

        9、后秦趙者再,李牧連卻之(兩次)(擊退) 10、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禮遇)

        11.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依附)

        二、古今異義

        1.思厥先祖父                   2.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古:祖輩父輩 今:父親的父親     古:以致 ,以至于今:表讓步的連詞

        3.可謂智力孤危                 4.后秦擊趙者再

        古:智慧力量 今:智商           古:兩次 今:又一次  

        5.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古:舊事  今:一種文體

        6、刺客不行,良將猶在  古:不去 今:能力差

        7、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古:咽下咽喉今:吞咽

        三.重點詞語 

        1、其實百倍   它實際上2.然則諸侯之地有限   既然這樣那么 3、向使三國各愛其地  假使 

        四、詞類活用

        (1)名詞作狀語:日削月割  人皆得以隸使之(2)形容詞用作動詞: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3)名詞作動詞:以地事秦  義不賂秦      (4)動詞的使動用法:李牧連卻之 

        五、一詞多義

        1.非  ①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不是)

               ②謫戌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不能)

        2.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獲得) ②此言得之(適宜)③誠不得已(能夠)

        3.勢  ①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優勢) ②其勢弱于秦 (勢力)

        4.以

        ①不賂者以賂者喪      因為        ②秦以攻取之外  憑借

        ③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才        ④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   來   

        ⑤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   用       ⑥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用

        ⑦洎牧以讒誅  因為                ⑧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  用

        ⑨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憑借

        六、文言句式

        1.判斷句: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2.被動句:a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b為國者無使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哉!

        c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d洎牧以讒誅。

        3.省略句:至丹以(派)荊卿(刺秦土)為計……舉(之)以予人

        4.狀語后置:趙嘗五戰于秦。

        七、通假字

        1、暴秦之欲無厭  饜   2、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倘

        八、重點句子

        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譯文: 六國的滅亡,并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賄賂秦國。拿土地賄賂秦國虧損了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滅亡的原因.

        2、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譯文: 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貪心永遠沒有滿足

        (諸侯)送給秦國的土地越多,秦國對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著戰爭,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就已經分得清清楚楚了。終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當然的事。

        3、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譯文:假使韓、魏、楚三國都愛護他們的國土,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著,那么勝敗的命運,存亡的道理,假若與秦國相比較,也許還不容易判斷(出高低來)呢。

        4、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譯文:唉!(如果六國諸侯)用賄賂秦國的土地來封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來禮遇天下的奇才,齊心合力地向西(對付秦國),那么,我恐怕秦國人吃飯都咽不下的。

        5、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譯文:真可悲嘆啊!有這樣的有利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積威所脅迫啊!

        九.文學文化常識

        蘇詢,字明允,號老泉,眉山人,北宋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有<<嘉佑集>>傳世

        阿房宮賦》知識點整理

        一、古今異義

        1、鉤心斗角

        古:指宮室結構的參差錯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盡心機,明爭暗斗。

        2、明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業中做出成績,出了名的人。

        3、經營

        古:指金玉珠寶等物;今:指籌劃管理或組織(企業、活動)。

        4、精英   

        古:指金玉珠寶等物;今:指優秀人才。

        5、可憐

        古:可惜;今:憐憫,同情。

        6、隔離

        古義:遮斷,遮蔽    今義:不讓聚在一起,避免接觸

        7、直走

        古義:趨向    今義:行走

        8、氣候

        古義:文中是指情緒氣氛之意     今義:是指一個地區的氣象概況

        二、常見實詞歸類 

        1、一:①六王畢,四海一 (統一) ②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數詞)

        ③黃鶴一去不復返 (一旦)   ○4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專一)

        ○5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一體)

        2、愛: ①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 (喜愛) ②使秦復愛六國之人 (愛護)

        ③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吝惜)

        3、取①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奪取) ②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提取)

        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滅族) ②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 (類)

        5、縵   

        廊腰縵回(名詞,無花紋的帛,這里名詞作狀語)

        縵立遠視(形容詞,通“曼”,久長)

        6、盡   

        一肌一容,盡態極妍(副詞,達到頂點)

        奈何取之盡錙銖(動詞,取盡)

        7、使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動詞,讓)

        使秦復愛六國之人(連詞,假使)

        8、為    

        朝歌夜弦,為秦宮人(動詞,成為)

        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動詞,做,當)

        三、文言虛詞

        1.焉

        (1) 形容詞詞尾,相當于“然”。  盤盤焉,囷囷焉

        (2) 句末語氣詞。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2.而

        (1) 連詞,表承接。  驪山北構而西折/縵立遠視,而望幸焉/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2) 連詞,表轉折。  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鑒之

        3.其

        (1) 代詞。  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宮車)/ 幾世幾年,摞掠其人,倚疊如山(代六國)/ 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代秦國)

        (2) 代詞,自己的,作定語。  使六國各愛其人

        4.于

        (1) 介詞,到。  辭樓下殿,輦來于秦

        (2) 介詞,表比較。  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

        5.之

        (1) 動詞,往,去。  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

        (2) 助詞,的。  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

        (3) 代詞。  奈何取之盡錙銖(代財物)/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

        三、詞類活用

        (一)名詞用作動詞

        1、輦來于秦 (乘坐輦車)  2、朝歌夜弦 (奏樂)

        3、鼎鐺玉石 (把鼎當做;把玉當做) 4、金塊珠礫 (把金當做;把珠當做)

        5、楚人一炬 (火把)  6、族秦者秦也 (滅族,殺死一族的人)

        (二)名詞用作狀語

        1、驪山北構而西折 (向北;向西)  

        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向北,向西)/ 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像綢帶一樣)/ 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像蜂房,像水渦)/ 辭樓下殿,輦來于秦(乘輦車)/ 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把鼎……、把玉……、把金……、把珠……

        數詞用作動詞 :   六王畢,四海一(統一)

        名詞作動詞。  復道行空,不霽何虹(出現虹)/ 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出現龍)/ 朝歌夜弦,為秦宮人(唱歌,彈琴)/ 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化為焦土)/ 鼎鐺玉石,金塊珠礫(當作鐺、石、塊、礫)

        (4) 動詞作名詞。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指金玉珠寶之物)

        (5) 動詞意動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以……為鑒)

        四、文言句式

        判斷句:

        1、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

        疑問句

        (1)長橋臥波,未云何龍(疑問代詞“何”表疑問)

        (2)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代詞“奈何”表疑問)

        (3)誰得而族滅也(疑問代詞“誰”與“也”表疑問)

        省略句

        (1)五步(有)一樓,十步(有)一閣(省謂語“有”)

        (2)長橋臥(于)波,未云何龍(省介詞“于”)

        (3)幾世幾年,摞掠(于)其人(省介詞“于”)

        (4)誰得而族滅(秦國)也(省賓語“秦國”)

        倒裝句

        (1)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于南畝之農夫多,介賓短語后置)

        (2)秦人不暇自哀(哀自,賓語前置)

        被動句: 

        戍卒叫,函谷舉。

         

        李金羽

        [文言文知識點 高考復習(高三)]相關文章:

        1.《傷仲永》文言文知識點

        2.語文文言文是高考復習的重點

        3.高三概率知識點總結

        4.高三政治知識點總結

        5.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6.初二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7.文言文語法知識點總結

        8.高中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9.高三物理知識點總結歸納

        10.中考課內文言文知識點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