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報道:“這么熱的天,你不要跟我煩,到你自己的房間孵空調吧。”拿出很大勇氣,準備與媽媽好好談談的小葉,終于還是碰了壁。已經在家里待了20多天的她,本想趁暑假與媽媽說說心里話,卻未能如愿。
不少中小學生的暑期生活被“困”在“宅”里。在不少家長看來,高溫天里給孩子一個涼快的環境,就似乎是最好的安排。其實,暑期里,家長更需要留點時間與孩子“對話”。
有時間并不意味著溝通增多
親子溝通,歷來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個難點。孩子在家里,并不等于就會增加與父母的對話與交流。特級校長、楊浦區德育室主任戴耀紅以多年的觀察和了解為例說,不少學校在抽樣調查中反饋的數據表明,父母未必是孩子最好的溝通者,當孩子心里有話,向父母說的并不占多數,而同學、朋友更容易成為傾訴對象。
暑期里,孩子的心理問題并不少。一些教育心理學專家表示,家長認為孩子在家里最安全,但他們沒想到,孩子在足不出戶的環境中容易產生不安和煩躁情緒,表現出不耐煩、脾氣急躁等。對這種暑期“情緒感冒”,忙于工作的家長要有所察覺,應采取加強與孩子交流或轉換生活環境等辦法,調節孩子的心理,疏導急躁情緒。
孤獨的暑期更會依賴父母
暑期過半,學生感覺如何?記者詢問幾位學生,盡管各人的“境遇”不同,但他們不約而同地反映:“太乏味了!”一位曾夢想在暑期好好同父母“處一處”的初二男生,說起眼前的暑期“境況”不免有些黯傷:“大人一回家就燒飯、洗衣服,沒有時間同我交談,我也想不出用什么話來打開這僵局。”有一個初中畢業生今年考上了重點學校,父母親很滿意,暑期開“禁”:可以每天看電視,并有50元零花錢。不過有一條規定是:不能外出。“我的母親熟知我喜歡吃哪一道菜,喜歡穿哪一種衣服,但卻不知道我在暑期里需要什么,她不知道什么事會使我哭,什么事又會使我笑。”“好孩子”袒露出來的心思,更讓人感到揪心。
為什么孩子無法與父母交流而會感到“不安”呢?特級校長、華東師大附屬小學校長嚴偉懿認為,暑期是孩子心理需求的“上升期”,與在校相比,孩子的活動范圍顯然狹窄了,同伴接觸機會又不多,所以他們的心理依附轉移到父母身上,希望與父母多說說話,是極為正常的一種需求。另外,又因為孩子白天基本上是“個體生活”,除了電視做伴外,內心沒有宣泄“對象”,所以一到晚上,心理上很想與家人親近,希望父母能留出一點時間給自己,以緩解白天的寂寞。
與孩子談心不是例行公事
“如果家長以為暑期讓孩子吃好、睡好就行了,那是誤解;如果家長在暑期以種種借口對孩子的溝通心理需求不聞不問,甚至隨意打發,那是失職。”特級校長、浦東新區明珠小學校長倪中華強調說,家長不當的做法,不僅會使孩子失去家庭固有的溫馨感,還會對孩子的家庭向心力回歸產生挫折感。以后兩代人的溝通和融洽就容易形成負面的“條件反射”。
武寧路小學校長孫納新認為,暑期正是家長了解子女、親近子女、指導子女的極好機會,也是兩代人溝通的“天然時空”。暑期家長與孩子的對話可以有許多內容,除了學習,還有生活、人際關系、家庭安排,基本上可以無話不說。另外,根據孩子所處的學段不同,話題可以有所選擇。
暑期里,家長留點時間與孩子“對話”,不能是事務性的例行公事,相反是實施教育的最好時機。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長吳蓉瑾提出,家長學會與孩子對話,是暑期家長的“必修課”,應當予以重視。當孩子開口時,請家長“接住”這內涵深邃的“話題”。
[家長與孩子應多對話談心非例行公事]相關文章:
4.
8.教師訪談心得體會
10.家長如何教孩子學好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