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地質實習報告三篇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報告的使用頻率呈上升趨勢,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涵蓋報告的基本要素。一聽到寫報告就拖延癥懶癌齊復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地質實習報告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地質實習報告 篇1
林州市地處太行山東麓,西依太行山連接黃土高原,東連華北平原,位于我國地勢的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分界線上,林州地區各種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現象典型多樣,并且出露良好,區內交通便利具有較好的實習條件,因此,從10月31日11月4日進行了為期5天的實習,主要的實習對象是林州野外地質地貌以及本區的土壤、植被、氣候等。
本次實習的主要目的在于:一、通過實習來印證、豐富和鞏固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以達到理論聯系實際。
二、通過實習,初步學會觀測和分析實習地區的地質、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現象,并掌握地質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掌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培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為將來教學和進行鄉土地理調查打下基礎。
三、通過實習,了解實習地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制約的關系,以培養學生的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一、林州簡介
對于此次實習地林州,根據一路所見及一些書本知識,我把林州的概況分為以下幾大方面。
1. 地質基礎
林州地區出露的地層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片麻巖,最新的是近代沖積層。其中發育較為完善的是太古界、遠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層,上古生界和中古生界地層本區缺失或為新生界地層所覆蓋。本區地質現象豐富多樣。三大類巖石: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都有分布,其中變質巖和沉積巖分布最為廣泛;地層多樣,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層均有分布,太古界地層主要分布著各類片麻巖,元古界地層以石英巖為主,古生界的寒武紀地層分布有竹葉狀灰巖和鮞狀灰巖,奧陶紀地層主要為灰巖,新生界未膠結的沉積物,各種規模的褶皺、斷層等地質構造典型。
地質實習報告 篇2
如果你想要成功,就必須努力,我們不能夠只想著偷懶,我們應該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奮斗,為了自己將來而奮斗。成功總是屬于那些勤奮的人的,所以我們要做一個勤奮的人。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研究一篇唐山市灤縣地質實習報告,希望大家能夠認真學習。
一、唐山市灤縣地質實習的目的
1、學會對巖石的肉眼判別。
2、了解饅頭山沉積巖的每一層的巖石組成及其顏色、厚度等。
3、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4、用地質羅盤測量實地測量巖層的產狀(走向、傾向、傾角)。
5、掌握褶皺的基本知識和判斷背斜、向斜的能力。
6、現場認識斷層、滑坡、巖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象。
二、實習地點介紹
唐山市灤縣地處河北省北部,灤河西岸,地處東經118°16′,北緯39°35′,西北距北京220千米,西南距天津136千米,西距唐山35千米,東距秦皇島82千米。全縣下轄灤河街道、古城街道、灤州鎮、響嘡鎮、東安各莊鎮、雷莊鎮、茨榆坨鎮、榛子鎮、楊柳莊鎮、油榨鎮、古馬鎮、小馬莊鎮、九百戶鎮、王店子鎮,共2個街道、12個鎮。截止到20xx年,全鎮常駐人口71.5萬人。地處燕山南麓灤河西岸。地理位置為東經118°14′3”——118°49′45”,北緯39°34′39”——39°58′25”。東西長50.9千米,南北寬43.8千米。東與盧龍、昌黎隔灤河相望,南和灤南縣相接,西鄰豐潤、古冶區,北靠遷安、遷西二市縣。
三、實習體驗
在課堂上我們已經學習了地質地貌學這門課程,對地質地貌的一些基本知識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通過此次唐山市灤縣地質實習,我了解到唐山市灤縣的地勢是北高南低,沙河以西及白龍河、橫河以東為山丘區,面積395.75平方公里,其中山丘面積為219.41平方公里,占全縣面積的22%,主要山脈有羅家嶺、青龍山、魏峰山、風山、橫山等。境內最高峰城山峰海拔高程535.7米,一般山丘海拔高程200—30米之間。中部平原區面積603.25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60.4%,京山鐵路以北,地面高程在海拔50米以上,局部有山丘出露,地勢較為平坦,京山鐵路以南地面高程一般在30—50米,由于受風沙影響及河流切割,沙丘溝谷出現較多。
四、實習總結
通過本次唐山市灤縣地質實習,讓我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各種巖石呈現在我們眼前,通過老師細致的講解,我們更深一層的了解到各種巖石的性質,從外表到巖石的組成及結構。地質學確實有著它自己的魅力,在我們以后的工作中我們肯定會用到很多地質知識,這是我們的基礎。總的來說,本次實習不輕松,首先,短時間接觸到這么多的巖石,想要了解透徹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查閱資料。實習是每一個學生必須擁有的一段經歷,它使我們在實踐中了解社會,讓我們學到了很多在課堂上根本就學不到的知識,打開視野,增長見識,為我們以后進一步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地質實習報告 篇3
前言
在學校學習地質基礎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對一些地質現象和一些巖石與礦物有了一些理論和概念上的了解,并為了對以后工作的需要我們要進行一次野外的地質實習工作。此次實習,一方面使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和鞏固課堂知識,提高在野外識別各種地質現象的本領,另一方面,通過學習培養和鍛煉學生體質,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成為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和格人才。通過這一實習,熟悉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全過程,培養我們獨立從事地質調查設計和野外調查研究的能力。其次,地質實習也是我們專業最為重要的實踐環節之一,涉及到很多基礎地質知識、技能和方法,是大學階段的一次比較系統的綜合訓練過程,在將來的工作中會受益匪淺。
實習紀律要求
1.實習期間嚴格聽從實習帶隊老師的要求和安排。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在四天野外實習中結合所學知識,識別簡單的構造現象,能對一般的工程地質問題進行分析和評價,對理論知識和實際相結合得到初步認識。
2.對實習中所見到的各種現象要現場做好原始記錄。
3.每天結束實習后,要及時總結,做好實習日記。
4.實習結束后,按要求認真編寫實習報告。
實習內容及要求:
學習內容:
1、主要以常見的地質現象為主,包括外力地質作用,內力地質作用,巖石及礦物的識別,各種地質構造現象,地層古生物和石油地質方面的知識及野外的基本工作方法。
2、本次實習我們進行了地質測量、踏勘、實測地層剖面、記錄、描述觀測點、填繪地質圖;學會綜合分析和解釋的能力;通過野外實際材料、圖表,自己完成實測地層剖面圖、測區綜合柱狀圖。 實習中要求達到:
1、能比較正確地辨別觀察到的各種地質現象,并能初步進行成因上的分析
2、能利用礦物的物理性質鑒定識別常見礦物,特別是造巖礦物。
3、對實習及出露的巖石能夠正確的描述和命名。
4、了解實習區侵入巖和噴出巖的產狀及時代。
5、了解實習區變質作用類型及引起變質作用的因素。
6、熟悉實習區出露地層的.時代、巖性及化石。
7、初步分析實習區中的構造現象及掌握野外識別方法。
8、較正確的學會地形圖、地質圖的使用和閱讀,能利用地形、地質圖尋找地質點,識別地質構造。
9、學會繪制信手地質剖面圖。
10、掌握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包括方位測量及測量巖層產狀要素)
一、實習地點所屬范圍及地質特征
1、實習地點所屬范圍為鄂爾多斯盆地
鄂爾多斯盆地的廣義地理界線:北起陰山,南到秦嶺,東自呂梁
山,西至賀蘭山,六盤山一線。盆地含油氣地層主要為侏羅系的延安組合三疊系富含延長植物群的一套地層。盆地內出露的地層包括:太古界至奧陶系,石炭系至白堊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陸相中生代地層和第四系黃土最為發育且廣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2、鄂爾多斯盆地的地質特征:
鄂爾多斯盆地地表主要出露沉積地層系統,包括下古生界寒武—奧陶系以碳酸鹽巖和碎屑巖組合而成的廣闊陸表淺海沉積;上古生界中石炭統—二疊系和中生界的三疊—侏羅系的碎屑巖夾含煤巖系及白堊系的碎屑巖沉積。上古生界記錄了由陸緣濱海海陸交互相沉積向陸內沉積盆地轉化的地層組合,中生界則為陸內沉積盆地的特征河流—湖泊相沉積組合其中陜北地區的中生界河流—湖泊相沉積和陜西富平趙老峪的上奧陶統海相深水碳酸鹽重力流沉積秦嶺造山帶因普遍遭受變形變質改,以發育變質沉積地層系統、變質火山—沉積地層系統和變質雜巖異地地質體的復雜構造組合。秦嶺造山帶中的華北陸塊南緣構造帶是造山帶與穩定陸塊間的過渡帶,除出露新太古界—古元古界結晶基底變質雜巖和中元古界淺變質火山—沉積巖外,主要發育中新元古界—下古生界的海相和二疊—三疊系的陸相沉積巖系。北秦嶺構造帶則突出發育古元古界的變質雜巖,中新元古界—下古生界的中、深變質的海相火山—沉積巖系,后者中殘留洋殼的殘余片段。在上述基礎上,上疊了石炭—二疊—三疊系的陸相沉積。
【【精選】地質實習報告三篇】相關文章:
地質實習報告(精選15篇)03-17
地質實習報告(個人通用)03-14
地質實習報告范文5篇03-17
工程地質實習的實習報告范文03-20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合集15篇03-03
有關于地質地貌的實習報告03-19
水利工程地質實習02-28
地質專業實習自我鑒定01-10
地質專業實習自我鑒定三篇01-10
中國地質大學生實習證明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