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實驗報告

      時間:2024-06-22 08:15:28 實驗報告 我要投稿

      實驗報告經典(15篇)

        隨著個人素質的提升,報告的使用頻率呈上升趨勢,報告具有語言陳述性的特點。一聽到寫報告馬上頭昏腦漲?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實驗報告 ,歡迎大家分享。

      實驗報告經典(15篇)

      實驗報告 1

        蔬菜農殘檢驗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所有檢驗必須經過抽樣、樣品登記、樣品檢驗、報告輸出、數據匯總幾個階段.首先在樣品登記階段時,檢驗機構抽樣人員必須對進入蔬菜批發市場的蔬菜品種進行抽樣,然后立即進行登記,登記內容包括業主的身份及車輛等信息.樣品登記后應該進行樣品檢驗,檢驗數據應輸入管理系統中,經校核后作為最終檢驗結果存檔,然后出具檢驗報告.所有檢驗數據必須于第二天上報檢驗機構總部,再由檢驗機構總部上報市政府備案.因為本部距離農殘檢驗站很遠,這段工作通常是第二天由專人開車到農殘檢驗站獲取檢驗記錄單再回質檢機構總部錄入匯總,這種工作方式費時費力,無法滿足工作要求,需要設計出即時數據傳輸功能.另外檢驗報告出具后需在檢驗機構總部存檔,因此還需設計出檢驗數據查詢功能供管理者和使用者對檢驗數據進行查詢統計.

        一、PRIM的體系結構

        PRIM系統的架構分為數據庫部分和客戶端部分和數據上傳部分,數據庫部分采用MSSQL數據庫,客戶端采用.net技術開發.數據庫安裝在服務器,客戶端裝在檢驗部門、總部管理部門,登記人員、檢驗人員、管理員和總部管理人員根據各自權限分別可進行登記、檢驗、檢驗數據處理、權限設定、各種查詢、數據上傳等工作.總部可以實現遠程監控檢驗機構的檢驗行為和及時調用、查詢、分析檢驗結果.通過開放接口,實現總部實驗室管理系統和現場實現對接,從而提高檢驗數據上報時間,簡化操作步驟.檢驗數據保存后,通過PRIM系統提供的接口,使相關工作人員可以調出檢驗數據進行查詢、分析、匯總,提高了數據的使用效率.另外,使用者可以通過查詢統計調用需要的數據.

        二、系統模塊設計

        3.1基礎模塊

        基礎模塊包括數據庫設計、人員設置、基本信息設置等部分,數據庫部分可以采用ACCESS、SQL等數據庫,ACCESS數據庫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十分方便,利用ACCESS處理十萬條級以下記錄數據時速度快且操作方便.但是如果處理大的數據(百萬條記錄以上)以及復雜查詢ACCESS有時不穩定易導致系統崩潰,另外,ACEESS數據庫適用于單用戶還可以,在處理多用戶時就顯得數據處理能力不夠.相比較而言,MSSQL具備相對穩定處理大數據的能力,但是查詢設計代碼編寫復雜,不容易被開發掌握,作為一個重要的檢驗管理系統,穩定是第一要的,而且每天處理的數據量達到幾千條,很快就會超過幾十萬條記錄,所以農殘檢驗管理系統采用SQL數據庫是合適的.客戶端采用.net作為編程語言.

        3.2報告輸出模塊

        報告輸出的形式有多種,可以采用數據鏈接的方式實現管理系統與OFFICE文檔的輸出,這種方法的優點是開發方便,適應性強,缺點是不穩定,有時會出現亂碼現象.第二種方法是采用.net語言把報告寫在編碼里,這種方法比較繁瑣,開發周期長,但是功能強大.系統工作穩定,不會出現亂碼現象,所以報告輸出方面采用.net編程方式進行.

        3.3數據匯總查詢

        在進行信息查詢和統計時,經常同時牽涉到幾個數據表,這就必須考慮數據表之間的數據關聯性[1].數據匯總的實現可以通過多個途徑實現,首先可以編程實現,即通過ADO.NET實現各種查詢統計的功能,在多層次查詢時可以采用普通的組合查詢方式,也可采用“SHAPE...APPEND”以及“SHAPE...COMPUTE”等高級語句生成關系層次和參數化以及組合層次進行復雜條件的查詢.其次,也可采用在數據庫實現編寫存儲過程再調用的查詢方式.數據遠程傳遞是一個復雜過程,它涉及到諸多方面的`問題,包括遠程服務器和本地服務器的硬件對接,數據的實時性、數據傳遞的便捷性、數據的大小、及遠程查詢等諸多軟件對接問題,對此,作者專門開發了LDTD(LONGDISTANCETRANSPORTDATA)技術,用于處理遠程數據傳遞問題.遠程數據傳遞應注意的問題是數據傳輸以4096個字節為一個單位,所以每次數據傳遞盡量優化在4096個字節以下,這樣的傳輸才能快捷.

        三、應用實例

        是按照鞍山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要求開發的PRIM系統的運行界面.抽樣登記人員從登錄窗口登錄主界面后,輸入基本信息后,系統自動生成產品檢驗編號,然后通過任務界面提交檢驗申請并發送,這樣,檢驗員接到任務后開始檢驗并出具檢驗報告,然后上傳檢驗結果.在所有的檢驗測試數據都輸入到系統數據庫進行保存后,檢驗員還可以查詢登記情況和檢驗結果.管理人員及其他需要用到檢驗測試數據的人員可以通過查詢統計模塊進行查詢、統計,并可以生成相應的分析圖,使得相關部門可以直觀地看到農產品農藥殘留情況.甚至還可以預測一定時期內農產品農藥殘留的走勢,為其做出相應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沒有使用PRIM計算機管理程序之前,檢驗人員做完實驗后用word文檔出具一份檢驗報單告需5min左右時間,200份檢驗報告需要1000min左右.加上匯總及改錯等時間,處理檢驗的時間需要一個人用大致1040min去完成.而使用PRIM計算機管理系統后,處理一份報告平均只需1min完成,200份檢驗報告共需200min左右時間,同時出錯率低,數據實時上傳,無需匯總,合計共省去約940min寶貴時間,處理檢驗報告工作量是未使用計算機管理程序時工作量的1/5.經使用單位使用,5個人的工作量可以4個人完成,極大地提高了檢驗工作效率,得到了使用單位的認可.

        四、結束語

      實驗報告 2

        一、實驗目的

        1.能夠制作I/O分配表;

        2.能夠獨立完成程序的編輯;

        3.能夠調試并運行程序;

        4.能夠學以致用,把所學習的知識融會貫通來控制電機的運行;

        5.能夠在所學習的基礎上有所創新,讓電機有一些新的功能;

        二、實驗內容

        (1)電動機的正反轉控制及運行(必須實現)

        (2)可以延時自動切換正反轉,可以手動,或者其他控制想法,可自由發揮。視實現難度評分。

        I/O分配表

        輸入信號正轉開關SB1反轉開關SB2停止輸出信號正轉反轉

        程序:

        I0.0I0.1I0.2Q1.0Q1.

        三、小結與體會

        通過本次試驗,使我對“運動控制系統”這門課程中電機的運行有了形象直觀的了解,通過程序控制電機的啟停,以及正反轉的轉換,形象的展現出在理論課上所學習的抽象的難以理解的知識。在編輯的'過程中,我們遇到的麻煩不少,就像正反轉不能同時運行,否則會損壞電機,因此在編程時的自鎖與互鎖就尤為重要,而且三相電的連線方法也必須正確,否則無法正常運行。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我們不斷的戰勝困難,不斷進取,不斷創新,最終取得了勝利的果實。

      實驗報告 3

        網絡綜合布線作為醫院信息化建設的基礎設施,規范化的施工和高質量的維護必須被高度重視。在工作中我承擔著醫院信息化布線的具體工作。 常常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在剛開始接觸布線工作的時候,是由我們單位科室的主任交代的維護任務,只提供了具體的配架圖和大致情況的介紹。在后續的工作熟悉過程中,我陸續從書城購買了綜合布線方面的專業圖書學習,首先從理論上給自己補充相關的知識,這樣在實際的工作中,同公司方項目經理和施工隊之間的交流從理論結合實際才能比較公正和客觀,才能不被公司方和施工隊認為是可以麻痹的對象。

        在具體的項目施工過程中,甲方和乙方經常有不同的看法和判斷施工規范的標準。這時需要我們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有時完全可以借助監理的專業知識。然而,公司方和施工隊也不是完全不可信,多聽取他們的反饋意見,多向同行咨詢請教也是能夠避免犯錯和能夠不斷提高的捷徑。當然,在聽取意見的同時,不能全盤照收,必須多方聽取和比較,作出客觀公正的判斷。

        必須對新技術。新材料和新方案保持敏銳的觀察和準備,及時采用性價比合適的適當超前的方案。網絡布線的`技術。材料和新方案更新進步很快,我們要時刻掌握行業的主流技術和材料工藝,合理科學地選擇主流的技術和材料方案,避免一味追求新技術和新材料新方案或者采用即將淘汰和無法適應應用升級的老技術。老材料和老方案。

        在具體的布線項目實施過程中,必須積極負責的擔負起甲方項目經理的角色,必須加強現場查看和監督工作,避免造成施工不規范或者不符合要求甚至返工的情況發生。否則,等到驗收的時候再去發現這些問題,輕則需要返工,重則造成工期的延誤,影響信息化項目的進度,甚至造成無法彌補的缺憾。特別是當工程管理不規范,施工隊頻繁更換人員的時候,更要對乙方項目經理時時提醒,處處監督其施工規范。

        在日常的維護工作中,必須按照標準的工作流程辦事,而且要持之以恒,嚴格按照流程的每一步踏踏實實做到位。綜合布線從設計。施工。驗收到日常維護,各階段必須要有各種圖紙和詳細記錄。在實際的工作中,我發現尤其被忽略和不重視的是日常的維護記錄。特別是新增和刪除信息點的記錄一定要及時準確,要真實地反映到圖紙上,以免造成將來維護的困難。

        態度決定一切,只要盡心盡責,就不必害怕工作中出現失誤,相信每一個失誤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和經驗,必將對以后的工作和其他項目有借鑒作用。惟有對每一項工作報以高度重視和認真負責的態度,才能把工作做好。 網絡綜合布線實驗報告心得

      實驗報告 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結合綜合運用已學知識和經

        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解所學知識與方法之間的聯系,加深對內容的理解。 2、

        3、能力目標:開展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反思質疑的學習意識與能力。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環保意識,促進學生養成用水的好習慣。

        教學生難點:

        重點:能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縱使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分析問題和解決補票問題。

        難點:在縱使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解所學知識與方法之間的聯系,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教學安排:一課時

        教學準備:

        教具:實驗報告單、紙杯、礦泉水瓶

        學具:每組一裝滿500ml自來水的礦泉水瓶、紙杯、量杯、大頭針、計時器、計算器。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3分鐘〕

        1、出示樓蘭古國的復原圖和現狀圖各1張,比照,它發生什么巨大變化?〔缺水,導致沙漠化〕

        2、生活中,我們節約用水了嗎?出示滴水的`水龍頭圖片〔沒有〕那這樣一個沒有擰緊的水龍頭一年浪費多少水:今天,讓我們來做這個滴水的實驗,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30分鐘〕

        1、出示問題:水龍頭平均1分鐘滴不多少克:

        2、小組討論:在課堂上,時間較短,你準備設計什么實驗測出1分鐘滴水多少克?

        3、設計活動方案:

        〔1〕各小組匯報、匯總:用盛滿水的一次性杯子在杯底扎個孔代替水龍頭,用量杯盛滴出來的水,計算這紙杯平均1分鐘滴掉多少水,然后再算一算1年會滴掉多少水。

        〔2〕實驗要求:需要哪些數據?怎樣測量這些數據?準備測量的工具。

        小組分工,按實驗步驟進行。

        〔3〕教師說實驗工具,各組學生依次擺好。

        4、動手實驗

        〔1〕各組領實驗單,記錄員負責填寫實驗單〔每6人為1小組〕

        〔2〕教師巡視,各組人員相互合作,進行1分鐘滴水實驗,并記錄下數據。

        〔3〕交流匯總:大約2秒鐘滴1毫升,1分鐘滴30毫升。但有些小組的數據偏大或編小。

        〔4〕請操作一次性成功,操作兩三次才成功的小組各派代表,談談怎么做實驗的?討論發現:未能嚴格操作計時器,計時時間偏長;扎孔大小不一樣,水量大小不同等。

        〔5〕通過這個實驗,你了解到什么?

        〔6〕小結:實驗應嚴謹,應做好合理分工,標準操作。

        5、如果1個沒擰緊的水龍頭漏水速度與實驗相同,即1個水成頭平均1分鐘滴水3克,請計算1年會滴多少水?

        〔1〕計算時,需注意什么?指名答復〔小時、天、年〕,每兩個時間單位之間的進率不同。

        〔2〕計算器計算,指名反應:3×60×24×365=15800克

        〔3〕把得到的數字分級,讀一讀,算出的數字大不大?你想說點什么?

        6、補充資料

        研究說明:1個人除了正常的包含外,每天飲水1400g,才能維持人體需要。那么,按1個水龍頭平均1分鐘滴水3克來計算:

        〔1〕一年滴掉的水可供一個人大約飲用多少天?〔指名反應〕

        15800÷1400≈1126〔天〕

        答:一年滴掉的水可供一個人大約飲用1126天,即三年左右。

        〔2〕全校師生按1000人計算,這水龍頭1年浪費的水大約可供全校師生飲用

        多少天?〔集體反應〕

        15800÷1400÷1000≈1〔天〕

        答:這個水龍頭1年浪費的水大約可供全校師生飲用1天。

        7、在這次活動中,你的表現怎樣?請參照教材90頁“自我評價〞欄,評一評吧!

        三、穩固拓展:〔3分鐘〕

        閱讀教材第90頁,我國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國家,是全球13億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再現樓蘭古國的現狀圖片,為了恢復樓蘭古國的古文明的欣欣向榮景象,我們應該怎么做?

        四、課堂總結,通過這個實驗你知道了什么?〔3分鐘〕

        五、布置作業:〔1分鐘〕

        1、留心觀察身邊的水龍頭是否關緊,是否滴水,應及時處理。

        2、列舉生活中浪費水的現象,并提出建議。

        3、在校園內舉行第一次“節約用水〞宣傳,并在班級制定宣傳欄。

        板書:

        滴水實驗

        實驗工具

        實驗分工

        實驗計算與結論:〔〕×60×24×365=〔〕克附:

        實驗方案

        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 5

        一、 實驗目的

        1、掌握豆腐制作的基本原理,探索影響豆腐凝膠質量的因素。

        2、比較了不同品種豆腐的加工方法,建立了簡便可行的豆腐品質測定方法。

        3、采用低溫下加入凝固劑,研究了大豆品種、大豆蛋白濃度及大豆蛋白主要組分、不同的凝固劑及其濃度以及加工條件對豆腐凝膠強度、持水能力和豆腐微觀結構的影響。

        4、調查了穩定豆腐凝膠網絡結構的主要化學力;分析了不同類型凝固劑的凝固作用機理。

        二、實驗原理

        豆腐是大豆蛋白在凝固劑作用下相互結合形成的具有三維網絡結構的凝膠產品。雖然不同品種的豆腐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但都有一個凝固劑與豆漿混合的過程。豆腐生產原理是:先把大豆蛋白質等從大豆中提取出來成為豆漿,然后在豆漿中加入凝固劑,大豆蛋白質即凝固形成凝膠體──豆腐。豆漿在一定溫度下才能與凝固劑發生作用起凝固效果。凝固劑有酸類(如醋酸、乳酸、葡萄糖酸)和鈣鹽(如石膏)、鎂鹽(如鹽鹵)。豆腐的含水量及形態規格不同,可通過凝固時操作及壓制成型而調整。中國的`豆腐加工已由手工操作轉變為半機械化生產。

        用葡萄糖酸內脂為凝固劑生產豆腐,改變了傳統的用鹵水點豆腐的制作方法,可減少蛋白質流失,并使豆腐的保水率提高,比常規方法多出豆腐近1倍;且豆腐質地細嫩、有光澤,適口性好,清潔衛生。該方法工藝簡便,操作簡單,很適合家庭或工廠化生產。

        三、 試劑和設備

        材料:胡蘿卜、韭菜

        醋酸、乳酸、葡萄糖酸和鈣鹽(如石膏)、鎂鹽(如鹽鹵)、葡萄糖酸內脂、721分光光度計,高速組織搗碎機,機械攪拌器,恒溫水浴。

        四、 實驗步驟

        1、精選:清除雜質,去除已變質、不飽滿和有蟲眼的大豆。最好選用顆粒飽滿整齊的新豆200g。

        2、浸泡:冬季14小時—16小時。加水量以沒過料面10厘米—15厘米為宜。浸泡好的大豆增重約1倍左右。

        3、選新鮮蔬菜或水果,洗干凈榨汁。用食用檸檬酸水或純堿溶液調節pH值在6-6.5

        4、磨碎:按豆與水之比為1/3—1:4的比例,打成豆漿。

        5、過濾:使用離心機過濾,要先粗后細,分段進行。尼龍濾網先用80目—100目的,后兩次用80目的。通過三遍洗渣過濾,使渣內蛋白質含量不超過2.5%。過濾后邊合并濾液,但注意加水量。一般過濾時一公斤大豆加一公斤水,1千克大豆加水總量(包括前幾道工序)為7千克—8千克。

        6、煮漿:煮漿對豆腐成品質量的影響也是至關重要的。通常煮漿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使用敞開鍋,另一種是使用密封煮罐。使用敞開鍋煮漿,煮漿速度要快,時間要短,不超過15分鐘。鍋開三次后,立即放出漿液備用。使用密封煮罐煮漿,可自動控制煮漿各階段的溫度,煮漿效果好。

        7、調配:每50ml豆漿中加8-10ml的濃縮菜汁。(胡蘿卜汁,韭菜汁)

        8、加入凝固劑:待豆漿冷卻到80℃左右時,

        ①內酯豆腐:加入葡萄糖酸內酯,添加量為豆漿量的0.2%—0.4%,攪拌均勻。

        ②普通豆腐:加氯化鎂,加至出現芝麻爛花時為止。 點后加蓋保溫30分鐘-40分鐘,待漿溫降到70℃時,即可包裝。

        9、裝盒:加入凝固劑后即可裝盒制成盒狀內酯豆腐;或待其冷卻后,按常規方法進行壓榨濾水后出售。

        五、 注意事項

        使用密封煮罐煮漿,可自動控制煮漿各階段的溫度,煮漿效果好。但應注意溫度不能高于100℃,否則會發生蛋白質變性,從而嚴重影響產品質量。將漿煮至90℃—100℃會產生泡沫,可加入消泡劑消泡。

      實驗報告 6

        前言

        紙層析法 紙層析法又稱紙色譜法,是目前廣泛應用的一種分離技術。本世紀初俄國植物學家M.Tswett發現并使用這一技術證明了植物的葉子中不僅有葉綠素還含有其它色素。現在層析法已成為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及其它學科領域有效的分離分析工具之一。它是一種以紙為載體的色譜法。固定相一般為紙纖維上吸附的水分,流動相為不與水相溶的有機溶劑;也可使紙吸留其他物質作為固定相,如緩沖液,甲酰胺等。將試樣點在紙條的一端,然后在密閉的槽中用適宜溶劑進行展開。當組分移動一定距離后,各組分移動距離不同,最后形成互相分離的斑點。將紙取出,待溶劑揮發后,用顯色劑或其他適宜方法確定斑點位置。根據組分移動距離(Rf值)與已知樣比較,進行定性。用斑點掃描儀或將組分點取下,以溶劑溶出組分,用適宜方法定量(如光度法、比色法等)。

        紙層析法(paper chromatography)是生物化學上分離、鑒定氨基酸混合物的常用技術,可用于蛋白質的氨基酸成分的定性鑒定和定量測定;也是定性或定量測定多肽、核酸堿基、糖、有機酸、維生素、抗菌素等物質的一種分離分析工具。紙層析法是用濾

        紙作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層析法,其中濾紙纖維素上吸附的水是固定相,展層用的有機溶溶劑是流動相。

        在環境分析測試中,有時用紙層析法分離試樣組分,它用于一些精度不高的分析,如3,4-苯并芘。但不如GC、HPLC應用普遍。在

        做葉綠體色素分離時用到,將葉片碾碎,浸出綠色液體,將液體與層析液(石油醚)混合,將濾紙一段進入混合液體,四種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在濾紙上留下4條色素帶。由此觀查出各種色素的相對含量和種類。

        紙層析法一般用于葉綠體中色素的分離,葉綠體中色素主要包括胡蘿卜素、葉黃素、葉綠素a、葉綠素b,它們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隨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地快,反之則慢;含量較多者色素帶也較寬。最后在濾紙上留下4條色素帶,所以利用紙層析法 能清楚地將葉綠體中的色素分離。

        氨基酸 氨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廣泛用于食品、醫藥、添加劑及化妝品行業。隨著生物工程技術產業的發展逐漸成為2l世紀全球的主要產業之一,氨基酸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品種變更越來越快,工藝改革越來越新。目前全世界氨基酸每年的產量為100萬噸,而需求總量是800萬噸。我國自20世紀60年代起,氨基酸的應用在食品工業占61%,在飲料工業占30%,醫藥、日用化工、農業、冶金、環保、輕工、生物工程技術等方面占用的比例逐年增加。

        氨基酸在人類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有著應用:

        (1)在食品行業的應用

        (2)在醫藥工業的應用

        (3)在飼料添加劑行業的應用

        (4)在化妝品行業的應用

        (5)在農業上的應用

        (6)在其他行業的應用

        氨基酸工業還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1)傳統的氨基酸生產方法

        (2)運用基因工程手段生產氨基酸

        (3)大力發展藥用中間體,具體為:

        ①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逐漸成為藥用中間體

        ②非天然氨基酸是合成活性藥物的重要原料

        ③生產高附加值的非天然氨基酸

        一、實驗目的

        (1)掌握分配層析的原理,學習氨基酸紙層析法的操作技術(包括點樣、平衡、展層、顯色)。

        (2)學習未知樣品的氨基酸成分(水解、層析及鑒定)分析的方法。

        二、實驗原理

        (1)紙層析是以濾紙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層析。濾紙纖維上的`羥基具有親水性,吸附一層水作為固定相,有機溶劑為流動相。當有機相流過固定相時,物質在兩相間不斷分配而得到分離。

        (2)溶質在濾紙上的移動速度用比移值Rf值表示。

        (3)Rf=原點到層析斑點中心的距離/原點到溶劑前沿的距離。

        (4)在一定的條件下某種物質的Rf值是常數。Rf值的大小與物質的結構、性質、溶劑系統、層析濾紙的質量和層析溫度等因素有關。本實驗利用紙層析法分離氨基酸。材料與方法

        三、實驗裝置與試劑

        (1)氨基酸標準液(1mg/ml)

        亮氨酸、甘氨酸和脯氨酸標準液。

        (2)80%甲醇

        (3)0.1%茚三酮丙酮溶液

        (4)氨基酸混合液(每種氨基酸500mg/mL)

        (5)正丁醇

        實驗儀器

        (1)新華濾紙×1

        (2)培養皿×1

        (3)電熱鼓風干燥箱×1

        (4)吹風機×1

        (5)毛細管×4

        (6)針、線、尺×1

        (7)鐘罩(高約430mm,直徑約290mm,具磨口塞)×1

        實驗操作

        (1)濾紙

        選用國產新華 1號濾紙, 6cm×7cm。在距濾紙2cm處劃線,用

        鉛筆在線上標上四個點作為點樣位子(留出縫線空間)。

        (2)點樣

        點樣要合適,樣品點的太濃,斑點易擴散或拉長,以致分離不清。用毛細管吸取氨基酸樣品,與濾紙垂直方向輕輕碰觸點樣處的中心,這時樣品就自動流出。點樣的擴散直徑控制在0.5cm之內,點樣過程中必須在第一滴樣品干后再點第二滴,為使樣品加速干燥,可用吹風機吹干,但要注意溫度不可過高,以免氨基酸破壞,影響定量結果。 將點好樣品的濾紙兩側比齊,用線縫好,揉成筒狀。注意縫線處紙的兩邊不要接觸。避免由于毛細管現象使溶劑沿兩邊移動特別快而造成溶劑前沿不齊,影響Rf值。

        (3)展層

        將揉成圓筒狀的濾紙放入培養皿內 (注意濾紙不要碰皿壁),當溶劑展層至距離紙的上沿約1cm時,取出濾紙,立即用鉛筆標出溶劑前沿位置。

        酸溶劑系統:

        正丁醇: 80%甲酸:水=15:3:2(體積比),茚三酮2ml。溫度25℃,時間1h。

        注意:使用的溶劑系統需新鮮配制,并要搖勻。

        (4)顯色

        待展層基本結束后, 置65℃鼓風箱中10-20min,鼓風保溫,濾紙上即顯出紫紅色/黃色斑點。

        (5)Rf值的計算

      實驗報告 7

        一、實驗目的

        1、掌握可編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2、通過動手接線,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以及加強對PLC基本結構的了解。

        3、通過實驗,加強學生對PLC邏輯順序編程的理解,使學生能夠熟練應用三

        菱PLC的開發工具軟件和軟元件。

        二、實驗內容

        三、硬件電路圖將PLC與實驗裝置上面的接線端子連接,通過PLC來對上面的電機進行控制。

        四、PLC梯形圖

        PLC梯形圖如下:

        I/O分配如下:

        五、工作原理

        當啟動按鈕SB1按下時,X0接通,系統進入工作狀態,當停止按鈕SB2接

        通時,X1接通,系統停止工作。

        當SB1按下而SB2斷開時,且電機沒有進行正轉或反轉,此時若按下SB3,即正轉按鈕,,則X3接通,此時Y0輸出為1,正轉接觸器KM1吸合,電機正轉。同理按下SB4,則X3為1,Y1為1,KM2吸合,點擊反轉。

        若電機在正轉過程中按下SB3,則電機停止正轉,寄存器M1接通,而后計時器T0進行2秒計時,計時完成后T0為1,X1,X2,Y0均為0且M1為1,則Y1接通,進入反轉。同理課設計電機反轉過程中按下正轉按鈕后延時2s進入正轉。

        六、使用說明書

        按下啟動按鈕SB1,再按下正轉按鈕SB3.,正傳接觸器KM1吸合,電機正轉。再按下反轉按鈕SB4,經過短暫延時(2s)后(可以避免機械接觸器反應遲鈍所造成的事故),反轉接觸器KM2吸合,電機反轉。

      實驗報告 8

        一.實驗概述

        切削加工過程中,刀具要從工件上切下金屬,其切削部分必須具備一定的切削角度,也正是由于這些角度才決定了刀具切削部分上各刀面、刀刃和刀尖的空間位置。用于切削加工的刀具雖然種類繁多,具體結構各異,但其切削部分在幾何特征上卻具有共性。外圓車刀的切削部分可以看作是各類刀具切削部分的基本形態,故此在工程中,是以外圓車刀為例,給出刀具切削部分的'基本定義。而刀具幾何角度就是描繪切削部分幾何特征的參數。

        二.實驗目的

        通過實驗,將使同學能增強對刀具切削部分幾何特征參數的感性認識,理解切削加工中的切削機理,掌握金屬切削理論基礎概念。

        三.實驗要求

        1.熟悉車刀切削部分的構成要素,掌握車刀靜態角度的參考平面、參考系及車刀靜態角度的定義:2.了解車刀量角臺的結構,學會使用量角臺測量車刀靜態角度或CAD軟件測量3D模型車刀角度;3.繪制車刀靜態角度圖,并標注出測量得到的各角度數值。

        四.實驗內容

        1.使用車刀量角臺測量車刀的前角、后角、主偏角、副偏角、刃傾角。

        2.使用CAD軟件測量3D模型車刀的前角、后角、主偏角、副偏角、刃傾角。(注:根據實驗時數可選1或全選)

        五.實驗原理

        車刀的靜態角度可以用車刀量角臺進行測量,其測量的基本原理是:按照車刀靜態角度的定義,在刀刃選定點上,用量角臺的指針平面(或側面或底面),與構成被測角度的面或線緊密貼合(或相平行、或相垂直),把要測量的角度測量出來。

        3D模型車刀角度可通過CAD軟件輔助作圖測量得到和標注。

        六.實驗數據處理

        1.實體車刀實驗數據

        (1)實驗刀具為外圓車刀

        (2)實驗刀具材料為高速鋼

        (3)實體車刀實驗數據記錄表

        (4)實體車刀角度測量標注圖

        2.卓越班:3D模型車刀實驗數據

        (1)3D模型車刀角度標注圖

        (2)3D模型車刀實驗數據記錄表

      實驗報告 9

        一、實驗目的:

        掌握用流體靜力稱衡法測密度的原理。

        了解比重瓶法測密度的特點。

        掌握比重瓶的用法。

        掌握物理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實驗原理:

        物體的密度,為物體質量,為物體體積。通常情況下,測量物體密度有以下三種方法:

        1、對于形狀規則物體

        根據,可通過物理天平直接測量出來,可用長度測量儀器測量相關長度,然后計算出體積。再將、帶入密度公式,求得密度。

        2、對于形狀不規則的物體用流體靜力稱衡法測定密度。

        測固體(銅環)密度

        根據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要受到液體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為。如果將固體(銅環)分別放在空氣中和浸沒在水中稱衡,得到的質量分別為、,則

        ·物理實驗報告 ·化學實驗報告 ·生物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格式 ·實驗報告模板

        ② 測液體(鹽水)的密度

        將物體(銅環)分別放在空氣、水和待測液體(鹽水)中,測出其質量分別為、和,同理可得

        ③ 測石蠟的密度

        石蠟密度

        ---------石蠟在空氣中的質量

        --------石蠟和銅環都放在水中時稱得的二者質量

        --------石蠟在空氣中,銅環放在水中時稱得二者質量

        3、用比重瓶法測定液體和不溶于液體的固體小顆粒的密度

        ①測液體的密度

        。

        --------空比重瓶的質量

        ---------盛滿待測液體時比重瓶的質量

        ---------盛滿與待測液體同溫度的純水的比重瓶的質量

        .固體顆粒的密度為。

        ----------待測細小固體的質量

        ---------盛滿水后比重瓶及水的質量

        ---------比重瓶、水及待測固體的總質量

        三、實驗用具:TW—05型物理天平、純水、吸水紙、細繩、塑料杯、比重瓶

        待測物體:銅環和鹽水、石蠟

        四、實驗步驟:

        調整天平

        ⑴調水平 旋轉底腳螺絲,使水平儀的氣泡位于中心。

        ⑵調空載平衡 空載時,調節橫梁兩端的調節螺母,啟動制動旋鈕,使天平橫梁抬起后,天平指針指中間或擺動格數相等。

        用流體靜力稱衡法測量銅環和鹽水的密度

        ⑴先把物體用細線掛在天平左邊的秤鉤上,用天平稱出銅環在空氣中質量。

        ⑵然后在左邊的托盤上放上盛有純水的塑料杯。將銅環放入純水中,稱得銅環在水中的質量。

        ⑶將塑料杯中的.水倒掉,換上鹽水重復上一步,稱出銅環在鹽水中的質量。

        ⑷將測得數據代入公式計算。

        測石蠟的密度

        測量石蠟單獨在空氣中的質量,石蠟和銅環全部浸入水中對應的質量,石蠟吊入空中,銅環浸入水中時的質量。代入公式計算。

        4、用比重瓶法測定鹽水和不溶于液體的細小鉛條的密度

        ⑴測空比重瓶的質量。

        ⑵測盛滿與待測鹽水同溫度的純水的比重瓶的質量。

        ⑶測盛滿鹽水時比重瓶的質量。

        ⑷測待測細小鉛條的質量。

        ⑸測比重瓶、水及待測固體的總質量。

        5、記錄水溫、濕度及大氣壓強。

        五、數據及數據處理:

        (一)用流體靜力稱衡法測定銅環、鹽水和石蠟的密度

        水溫 水的密度 濕度

        大氣壓強

        136.32 120.55 119.76 49.24 118.74 170.25

        銅塊密度

        鹽水密度

        石蠟密度

        (二)用比重瓶法測密度

        測定鹽水的密度

        水溫 水的密度 濕度

        大氣壓強

        26.55 74.57 76.27 0.05

        待測鹽水的密度

        測定細小鉛條的密度

        水溫 水的密度 濕度

        大氣壓強

        32.36 74.57 104.20 0.05

        待測鉛條的密度

        六、總結:

        通過實驗掌握了用流體靜力稱衡法測定固體、液體密度的方法。

        掌握了物理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操作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

        掌握了采用比重瓶測密度的方法。但讓液流沿著瓶壁慢慢地流進瓶中,避免在瓶壁產生氣泡較難。

        通過處理數據,進一步熟悉了有效數字、不確定度等基本物理概念,并掌握了其計算方法。

      實驗報告 10

        實驗內容

        做一個生態瓶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能設計一個生態瓶建造方案。

        實驗器材

        大飲料瓶、泥土、水草、水生小動物

        實驗步驟

        1、先在瓶底裝入一層淘洗干凈的'沙(如要加幾塊小石子也就在這時候放)。

        2、裝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種上自己準備的水草。

        4、再放入小動物。

        5、進行觀察記錄。

        實驗現象

        生物和非生物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形成了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

        實驗效果

        實驗人、實驗時間、儀器管理員簽字。

      實驗報告 11

        探究實驗名稱: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探究實驗目的:對蠟燭在點燃前、點燃時和熄滅后的三個階段進行細致的觀察,學會完整地觀察物質的變化過程及其現象。

        實驗用品:一支新蠟燭、火柴、一支干凈燒杯、水、水槽、澄清的石灰水、一把小刀。

        實驗步驟與方法:

        1.觀察蠟燭的顏色、形狀、狀態、硬度;嗅其氣味。

        現象:蠟燭是白色、較軟的圓柱狀固體,無氣味,由白色的棉線和石蠟組成。

        2.用小刀切下一塊石蠟,放入水槽,觀察其在水中的現象。

        現象:石蠟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

        結論:石蠟是一種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的固體。

        3.點燃蠟燭,觀察其變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層溫度的比較。

        現象:石蠟受熱時熔化、蠟燭燃燒時發光、冒黑煙、放熱。

        燭焰分三層:外焰、內焰、焰心,外焰溫度最高,焰心最低。

        結論:石蠟受熱會熔化,燃燒時形成炭黑。

        物理實驗報告 ·化學實驗報告 ·生物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格式 ·實驗報告模板

        4.干燥的燒杯罩在燭焰上方,觀察燒杯壁上的現象片刻,取下燒杯,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蕩,觀察其現象。

        現象:干燥的燒杯壁上出現了許多小水珠。取下燒杯后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蕩,石灰水變得渾濁。

        結論:蠟燭燃燒時產生了水和能使石灰水變渾濁的二氧化碳兩種物質。

        5.熄滅蠟燭,觀察其現象,用火柴點燃剛熄滅時的白煙,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

        現象:熔化的石蠟逐漸凝固,白色棉線燭心變黑,易碎。用火柴點燃剛熄滅時的`白煙,蠟燭會重新燃燒。

        結論:石蠟遇冷凝固,燃燒時產生炭黑,棉線炭化,白煙由細小的石蠟顆粒構成,有可燃性。

        實驗結論:

        蠟燭在空氣中能夠燃燒,在燃燒過程中和過程后能產生許多新的物質。

        問題和建議:

        蠟燭為什么能夠燃燒?蠟燭在什么樣的條件下才能燃燒?像這樣物質燃燒后產生新物質的變化是化學變化還是物理變化?

      實驗報告 12

        高亮度發光二極管(LED)在各種領域應用普及,并要求LED具備有調光功能。在現在的幾種調光技術中,從簡單的可變電阻負載到復雜的脈沖寬度調制(PWM)開關,每一種方法均有其利弊。PWM調光的效率最高,電流控制也最精準。本文以LED驅動器LM3405為例,論述LED在調光時的特性,例如亮度與正向電流的關系、波長的變化(色移)和控制器的工作周期限制等。

        1、LED驅動器工作原理

        由于LED的功率低于1 W,所以可用任何類型的電壓源(開關器、晶體管)和串串聯電阻建構一個電流源。對于少數光線輸出端電流的改變而造成亮度和顏色的變化,人的肉眼是不容易察覺出來。不過,一旦將多個LED串聯,該穩壓器便必需擔當電流源的角色。這是因為LED的正向電壓VF會隨正向電流IF變化,圖1是LED波長隨著正向電流IF變化圖,而該變化對于每個LED都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批產品也有區別。在較大的電流下,光線的強度變化通常約為20%。而 LED制造商一般都會采用較大的VF范圍來增加亮度和顏色,因此上述情況尤其突出。然而,除了電流外,正向電壓還會受到溫度影響。假如只采用鎮流電阻器,則光源的顏色和亮度變化很大,而唯一可確保色溫穩定的方法是穩定前正向電流IF。

        大部分設計人員只習慣為LED設計穩壓器,但在設計電流調節器方面顯然有不同的要求。電壓輸出必須要配合固定的輸出電流。雖然在大多數應用中, LED驅動器的輸出電流可容許誤差±10%,而直流電流的輸出紋波更可高達20%,一旦紋波超出20%,人的肉眼便會察覺到亮度的變化,假如輸出紋波進一步增加到40%,肉眼就無法承受。

        2、器件和設計實例

        一般而言,電流調節器的設計都需使用比較大的電感以使電感電流IL的變化少于20%。這里可采用LM3405,即使電感由于1.6 MHz的高開關頻率而變得較小,仍可發揮很好的效用。LM3405性能參數如下:

        控制方法:

        封裝:電流模式 TSOT-6

        最大輸入電壓: 15V

        應用:工業照明 1A 1~22uF 4.7~10uH 驅動電流: 輸出電容: 電感:

        3、脈沖寬度調制調光技術

        PWM控制是降低LED光線輸出的最佳方法。這種控制方法可在保持控制器2高效工作的同時,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顏色輸出。在衡量調光質量方面,對比度CR是一個重要的'指標,數值越大,表示光線輸出的控制越精準。現今,有些驅動電路制造商聲稱其產品的調光頻率可以高至開關頻率的50%,因而可獲得良好的對比度。理論上,這是有可能的,但這要求穩壓器必須在不連續導電模式(DCM)和連續導電模式(CCM)之間正常工作,而這種工作對于設計而言未必是最好的方法。然而,設置PWM頻率比開關頻率高一級,其穩定性最好。實驗數據顯示,采用LM3045,調光頻率為5 kHz時,穩定性最好。

        設置最低調光頻率下限是基于:當開關頻率低于100 Hz時,肉眼便可看到抖動或閃爍。至于最高頻率上限是調光脈沖施加器件后,電路所需的啟動時間。以LM3405為例,器件首先會經歷一個通電重設,之后進入軟啟動。整個延遲直到LED電流被完全建立約為100μs,而額外調光脈沖的上升時間(tSU)和下降時間(tSD)會跟隨最低調光脈沖到達。

        DDIM(min)=(tD+tSU)/T

        計算對比度,假設fDIM=1 000 Hz、TDIM=1 ms, 從LM3405數據資料中得知tSU=20μs,則對比度CR為:

        DDIM(min)=(20μs+100μs)/1 ms=0.12,則對比度CR=1/DDIM(min)=8.3

        從上式可明顯看出,若要得到較佳的對比度,則降低調光頻率fDIM。在調光頻率100 Hz下,對比度CR為83。但效果比起LM3404并不算高,因為LM3404是專為高對比度而設計的,在500 Hz下LM3404的對比度可達655:1,適用于顯示器背光燈和機器顯示。對于一般的照明應用而言,對比度接近100即可。然而,LM3405可提供最簡單和最小型的1 A LED調光驅動器解決方案。將關機和調光功能結合到一個引腳上,封裝尺寸縮少70%(比較PSOP-8與TSOT-6封裝),但啟動時間卻增加至100μs。

      實驗報告 13

        霉菌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才能生活。環境中影響霉菌生活的因素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其中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水、溫度、氧氣、食物種類等;生長在同一塊食物上的霉菌之間的相互影響則屬于生物因素。在這個活動中我們主要探究溫度對霉菌生活的影響。實驗以課外活動形式,由學生在家庭完成。 【活動目標】

        1.嘗試通過探究活動解決問題的過程;

        2.學習設計簡單的表格用以記錄活動中觀察到的現象;

        3.練習通過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的過程,解釋溫度是否影響霉菌的生活。 【材料器具】

        饅頭2塊(或面包)、干凈的食品袋2個、冰箱。 【方法步驟】

        1.提出問題:霉菌的生活受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響呢2.嘗試對問題做出合理的解釋――作出假設。

        你認為影響霉菌生活的是: 。3.設計實驗方案進行研究

        影響霉菌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很多,每個實驗通常只研究一個可變因素。本實驗首先探究的可變因素是: 。(溫度或濕度)

        4.實施實驗并記錄

        每天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兩組食品表面的變化,直至最初長出的霉菌變色。要堅持每天做好觀察和記錄:

        注意:(1)你們可以用文字或繪圖的方式記錄實驗現象,也可以配以照片。(2)記錄應真實,并盡可能詳細。

        海陽中學20xx—20xx學年度第一學期七年級

        (4)請用繪圖或照片的方式展示兩組實驗的最終結果。

        5.分析實驗現象

        檢驗預期與實驗結果是否完全一致,如果存在差異,你們的解釋是:

        你們對最終實驗結果的解釋是:

        實驗中你們遇到了哪些困難你們是如何克服的

        6.你們得出的結論是: 【討論】

        1.你們認為選用什么樣的食品容易長出霉菌

        2.你們的實驗方法、實驗結果和其他組的一致嗎

        【思考】

        1.如果想要“探究不同食品對霉菌生活的影響”,你將如何設計實驗進一步解決這一問題呢

        2.你如何設計實驗探究其他條件(如濕度、氧氣等)對霉菌生活的影響

      實驗報告 14

        一、試驗目的

        1、學會互感電路同名端、互感系數以及耦合系數的測定方法。

        2、理解兩個線圈相對位置的轉變,以及用不同材料作線圈鐵芯時對互感的影響。

        二、原理說明

        1、推斷互感線圈同名端的方法

        (1)直流法

        如圖19-1所示,當開關S閉合瞬間,若毫安表的指針正確,則可斷定“1”,“3”為同名端;指針反偏,則“1”,“4”為同名端。

        (2)溝通法

        如圖19-2所示,將兩個繞組N1和N2的任意兩端(如2,4端)聯在一起,在其中的一個繞組(如N1)兩端加一個低電壓,用溝通電壓分別測出端電壓U13、U12和U34。若U13是兩個繞組端壓之差,則1,3是同名端;若U13是兩個繞組端壓之和,則1,4是同名端。

        2、兩線圈互感系數M的測定。

        在圖19-2的N1側施加低壓溝通電壓U1,測出I1及U2。依據互感電勢E2M≈U20=MI;可算得互感系數為 M=U2I1

        3、耦合系數K的測定

        兩個互感線圈耦合松緊的程度可用耦合系數K來表示 K=M/L1L2

        先在N1側加低壓溝通電壓U1,測出N1側開路時的電流I1;然后再在N2側加電壓U2,測出N1側開路時的電流I2,求出各自的自感L1和L2,即可算得K值。

        三、試驗設備

        1、直流電壓、毫安表;

        2、溝通電壓、電流表;

        3、互感線圈、鐵、鋁棒;

        4、EEL-06組件(或EEL-18);100Ω/3W電位器,510Ω/8W線繞電阻,發光二極管。

        5、滑線變阻器;200Ω/2A(自備)

        四、試驗內容及步驟

        1、分別用直流法和溝通法測定互感線圈的同名端。

        (1)直流法

        試驗線路如圖19-3所示,將N1、N2同心式套在一起,并放入鐵芯。U1為可調直流穩壓電源,調至6V,然后轉變可變電阻器R(由大到小地調整),使流過N1側的電流不超過0.4A(選用5A量程的數字電流表),N2側直接接入2mA量程的毫安表。將鐵芯快速地拔出和插入,觀看毫安表正、負讀數的變化,來判定N1和N2兩個線圈的'同名端。

        (2)溝通法

        按圖19-4接線,將小線圈N2套在線圈N2中。N1串聯電流表(選0~5A的量程)后接至自耦調壓器的輸出,并在兩線圈中插入鐵芯。

        接通電路源前,應首先檢查自耦調壓器是否調至零位,確認前方可接通溝通電源,令自耦調壓器輸出一個很低的電壓(約2V左右),使流過電流表的電流小于1.5A,然后用0~20V量程的溝通電壓表測量U13,U12,U34,判定同名端。

        拆去2、4聯線,并將2、3相接,重復上述步驟,判定同名端。

        2、按原理說明2的步驟測出U1,I1,U2,計算出M。

        3、將低壓溝通加在N2側,N1開路,按步驟2測出U2,I1,U1。

        4、用萬用表的R×1檔分別測出N1和N2線圈的電阻值R1和R2。

        5、觀看互感現象

        在圖19-4的N1側接入LED發光二極管與510Ω串聯的支路。

        (1)將鐵芯漸漸地從兩線圈中抽出和插入,觀看LED亮度的變化及各電表讀數的變化,記錄現角。

        (2)轉變兩線圈的相對位置,觀看LED亮度的變化及儀表讀數。

        (3)改用鋁棒代替鐵棒,重復(1),(2)的步驟,觀看LED的亮度變化,記錄現象。

        五、試驗留意事項

        1、整個試驗過程中,留意流過線圈N1的電流不超過1.5A,流過線圈N2的電流不得超過1A。

        2、測定同名端及其他測量數據的試驗中,都應將小線圈N2套在大線圈N1中,并行插入鐵芯。

        3、照實驗室各有200Ω,2A的滑線變阻器或大功率的負載,則可接在溝通試驗時的N側。

        4、試驗前,首先要檢查自耦調壓器,要保證手柄置在零位,因試驗時所加的電壓只有2~3V左右。因此調整時要特殊認真,當心,要隨時觀看電流表的讀數,不得超過規定值。

      實驗報告 15

        一、設計題目描述:

        (描述自己系統實際實現了的功能,使用到的相關硬件器件和軟件工具,控制在一頁左右)

        二、系統軟硬件功能劃分:

        (根據前面的題目描述將系統細分成多個子功能模塊,并且劃分出哪些功能由硬件實現,哪些功能由軟件實現,比如時鐘電路采用外接震蕩電路還是使用單片機自帶的時?,復位采用上電自動復位還是手動復位?時鐘調整功能設計了幾個按鍵控制?這些按鍵是通過I/O端口掃描還是外部中斷觸發等等。控制在兩到三頁左右,適當繪制圖表。)

        三、硬件電路設計:

        (圍繞proteus軟件繪制并且運行通過的電路設計圖展開相關電路及元器件的必要性描述,插入相關截圖,如果電路圖較大可考慮分成幾個小圖,控制在三到四頁左右。)

        四、硬件電路板設計:

        (圍繞Protel 軟件繪制的電路圖及PCB圖展開必要的描述說明,插入相關截圖,電路圖可以考慮分成幾個小圖,PCB圖可以考慮分不同層的`電路進行截圖,控制在兩到三頁左右。)

        五、軟件設計:

        (時鐘控制軟件的軟件操作流程圖設計,軟件相關函數、數據結構介紹,關鍵性實現代碼說明,控制在三到四頁左右。)

        六、軟硬件聯合調試:

        (系統實現過程中問題及解決辦法羅列,系統最終運行效果截圖,控制在一到兩頁左右。)

        七、實驗總結:

        (實驗的心得體會,控制在一到兩頁左右。)

      【實驗報告】相關文章:

      實驗報告實驗報告11-16

      科學實驗報告-實驗報告07-25

      土壤實驗報告范文_實驗報告05-22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實驗報告08-17

      實驗報告06-12

      科學實驗報告實驗報告范文05-26

      大學化學實驗報告-實驗報告08-16

      有機化學實驗報告-實驗報告08-16

      實驗報告范文08-15

      物流實驗報告09-30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亚洲精选视频一区动态图 |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在线观 |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精品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 | 亚洲精品有码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9人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