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米的認識》說課稿

      時間:2022-10-21 16:54:53 說課稿 我要投稿

      《米的認識》說課稿范文(精選12篇)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米的認識》說課稿范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米的認識》說課稿范文(精選12篇)

        《米的認識》說課稿 篇1

        ◆教學內容

        教科書7、8頁,認識米并測量

        ◆教學提示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會用直尺測量物體長度的基礎上學習的,教材共設計了兩個活動。活動一,測量黑板的長度。教材呈現了用直尺測量黑板的情境圖和兩個同學的對話。活動二,認識一米,了解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

        ◆教學目標

        1、經歷認識“米”以及米和厘米之間關系的過程。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為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3、在利用米尺認識米和厘米關系并進行測量的活動中,體會測量工具的作用。

        ◆重點、難點

        重點:幫助學生建立1米的長度概念

        難點:在利用米尺認識米和厘米關系并進行測量的活動中,體會測量工具的作用。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米尺、折尺、鉛筆、三角板、卷尺

        學生準備:鉛筆

        ◆教學過程

       。ㄒ唬┬抡n導入

        1、直接提出問題:如何測量黑板的長?

        提供測量工具,供學生自行選擇:直尺、三角板、米尺、折尺、卷尺……

        2、挑選學生上來選擇不同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并將答案寫在黑板上。

        3、通過觀察幾位同學的測量過程,討論,你覺得哪種測量方法更為簡單準確,哪一種測量工具更為合適。

        設計意圖:直接拋出問題,由學生自己解決,通過幾次選用不同的測量工具,感受各種尺子的用途不同,有了感性直觀的認識。

       。ǘ┨骄啃轮

        1、教師介紹: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舉例時,通常用米作單位,拿出米尺和折尺,說明,他們的長度是一米。同時也說明,米是國際上統一是用的一個長度單位,并介紹米和1米的字母表示。

        2、拿出皮尺和卷尺,與學生互動,找出1米。

        3、提出再量一次的要求,讓學生用卷尺或者米尺再次測量黑板的長。

        設計意圖:使學生體會到用米做長度單位量較長的物體比較方便。同時感受人類在制造使用工具方面的智慧。

        4、體會并認識1米。學生參與活動:和米尺比一比。學生用米尺測量自己的身高,感受米尺的長度,用能夠用語言進行描述。

        5、嘗試用雙手表示1米的長度。初步體會一米的實際長度。

        6、提出問題:看誰最認真,仔細觀察,米尺上有多少個1厘米?學生觀察并給出結論:米尺上有100個1厘米的小格。1米=100厘米。

        設計意圖:感受厘米和米的關系,在利用米尺認識米和厘米關系的測量活動中,體會出來測量工具的具體作用以及如何選擇測量工具。

       。ㄈ╈柟绦轮

        教材8頁,練一練1、2、

       。ㄋ模┻_標反饋

        習題:

        1、1米=(100)厘米

        2、一扇門告約2(米)

        3、一輛公共汽車長9(米)

        4、圖釘的長大約是1(厘米)

        5、課桌高約70(厘米)

        (五)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學到了哪些知識呢?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回答,可以反思自己的課堂,可以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有助于學生的識記,同時有利于教師對學生有個更好的把控。

       。┎贾米鳂I

        1、算一算

        6米—5米=( )厘米

        1米5厘米+1米3厘米=( )米( )厘米

        1米7厘米+2米=( )米( )厘米

        2、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一排

        5米 50厘米 50米 10厘米 5厘米

        3、判斷

        別針長5米。( )

        鉛筆長50厘米。( )

        小明高2厘米。( )

        4、一捆繩子長15米,第一次用去5米,第二次用去6米,一共用去多少米?還剩多少米?

        5、一只蠟筆用去20厘米,還剩下80厘米,這只蠟筆原來長多少厘米?合多少米?

        答案:

        1、100;2、8;3、7;

        2、50米>5米>50厘米>10厘米>5厘米

        3、錯 錯 錯

        4、5+6=11(米) 15—11=4(米)

        5、20+80=100(厘米) 100厘米=1米

        ◆板書設計

        米的認識

        1米=100厘米

        ◆教學反思

        閱讀全文

        《米的認識》說課稿 篇2

        一、分析教材,把握目標。

        1.教材簡析

        《米的認識》是二年級上冊的內容。通過一年級上冊“比長短”的學習,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并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這一節課就是在此基礎上,利用學生對厘米的已有認識并能用學生尺量一些較短的物體的長度,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明確1米的實際長度,發現米和厘米這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讓學生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中,不斷體驗,豐富感知,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2.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

        (1)認識長度單位米,建立1米的長度概念。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能力。

        過程與方法:

        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建立米的長度表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親身經歷知識的創造過程,用自己的活動加深對已有數學知識的理解。

        重點:認識米。

        難點:形成米的長度表象。

        二、慎選教法,重視學法。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內容,這節課采用“引導探究”的學習方法,教師將圍繞如何激發學生探求新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這一指導思想,組織教學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采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并與同伴交流、討論,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徑和學習成果。

        讓學生通過小組成員間的自由操作學具,在自然的情境中親身體會長度單位的產生。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探索的成功、學習的快樂。根據指導學生的自主性原則和滲透性原則,在扶著學生認識1米之后,放手讓學生通過觀察、討論認識2米、3米、4米等更多的米,并建立米和厘米之間的進率關系,幫助學生初步學會用米和厘米組成的復名數表達測量的結果。即讓學生通過教師的“教”,實現學生的“學”,體現出教師寓學法于教法之中,即教師既教知識、又教方法。

        三、優化流程,突出主體。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學本課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程序:

       。ㄒ唬﹦邮植僮,導入新課。

        數學是人類經過曲折的探索過程建構起來的,但它在呈現時,常常省略了產生發展的過程,以非常概括、嚴謹的形式展現出來,而小學生由于感性認識還不夠豐富,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所以學習起來會感到困難。因此我根據學生學習數學的特點,在設計引出長度單位米時,從生活實際引入:如果用厘米作單位測量黑板長度或教室門的高度,你覺得有什么不方便?

        創設的情境,選擇的教具、學具等都取材于生活的數學現實中,使學生感到親切、有趣,使數學活動更富有生氣和活力,更能使學生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

       。ǘ┮龑剿,訓練技能。

        設計了三個層次的活動體會1米。第一個層次是直接感知1米,先看米尺,知道它的長度是1米。再通過操作體會1米的長度,如1米大約有5枝鉛筆那么長、大約是地面到小朋友肩的長度、大約是一張課桌的長……這些操作,有時把米尺橫放著體會,有時豎直著體會,都有利于感受1米的實際長度。第二個層次在米尺上看出1米等于100厘米,不僅教學了兩個單位間的進率,還通過100個1厘米的長是1米,間接地體驗1米的長度。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里的8米和8厘米比長短的時候,由于認數范圍還在100以內,所以不宜把8米化成800厘米與8厘米比長短,應該從1米比1厘米長得多得到8米比8厘米長得多。第三個層次是用雙臂比畫1米大約有多長,通過動作把對1米的感受表達出來;尋找長度大約是1米的物體,把初步形成的1米的概念應用于日常生活,進一步認識米。

        (三)練習鞏固,實踐運用。

        能不能在簡單的情境中正確使用米或厘米,反映出這兩個長度單位的觀念是不是清楚和牢固。第53頁第3題在量出身高中1米長的那段以后,剩下的部分不夠1米,可以用厘米作單位,能進一步體會米和厘米在實際測量中的應用。在此基礎上,第4題為4個物體的長度選擇適宜的單位?梢韵认胍幌爰依锏拇,由此選擇米作單位。還要想一想如果用厘米作單位,那么長2厘米的床還能讓人睡覺嗎?引導學生開展這些形象思維,使米與厘米的長度觀念得到鞏固。

        同時適當補充一些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ㄋ模┱n堂小結,升華認識。

        引導學生回憶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它對你有什么幫助?這節課你表現得怎樣?等等。這樣的小結有利于學生鞏固本節課的重點,大大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激勵他們更好地學好數學知識。

        四、久經磨課,追求卓越。

        教學的成功在于能夠發現并創造適合每個學生學習方法的教學環節。我長期在低年級進行數學教學工作,對文本還是熟悉的,但對細節的把握和對學情的分析還要下細功夫。努力做到:

        1、研讀教本。把握內容核心,校準施教目標。

        2、以學定教。反復比對教案,按班實施計劃。

        3、情趣高效。設計多種活動,鼓勵人人參與。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保持一種積極、活潑、興奮的狀態,始終注重讓學生經歷探索與發現的過程,讓學生在自己的空間去探究、合作、體驗、創造,完成各種教學活動,注重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發現和形成的過程,問題的設計始終關注每個學生,讓每個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讓每個學生都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米的認識》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公頃和平方千米的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教學內容。公頃和平方千米是兩個較大的面積單位,一般用于計量大面積的土地。它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積單位,這些單位比較適用于計量物體表面、平面圖形以及小塊土地的面積。如果用于計量面積很大的土地,則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頃和平方千米。

        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是,使學生初步形成1公頃、1平方千米的觀念,聯系實際體會它們大致是多大,在頭腦里留下比較清楚的印象;應用平方米與公頃、平方千米與公頃間的進率,感受用公頃和平方千米能方便地表達土地的大小,從而體會土地的面積;整理先后教學的全部面積單位,組織新的認知結構,合理地應用面積單位。

        二、學情分析

        本學期大部分學上學習態度端正,學習目標明確,上課專心聽講,下課積極主動的完成老師的任務,遇到不懂的問題能主動的問老師還有同學,只有個別的同學思想不夠積極,大多數學生掌握基礎只是比較牢固,回答問題比較準確,對新知識掌握較快。學生上課時回答問題比較積極,但語言的組織能力還不夠強,有待加強。

        三、說教法

        本節課主要采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要將計算融入到具體的問題情景之中,產生計算的需要,然后再確定用什么方法來計算。依據《新課標》中“變注重知識獲得的結果為知識獲得的過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學生發展為立足點,以自主探索為主線,以求異創新為宗旨。

        四、說學法

        通過本節課學習,使使學生能夠利用新舊知識遷移,積極主動地去觀察,去發現新知識、新經驗,充分發揮作用,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歸納、總結學習方法,并在自己獲取的成果中享受成果、消化成果、滲透成果。使學生腦海中形成數學來源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觀點,并能利用所學知識,使數學問題生活化,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五、說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通過計算、觀察、推理、想象等方式讓學生感受1公頃和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

        2、使學生掌握土地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知道1公頃=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頃,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3、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和作用,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4、利用數據資料,圖片資料,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六、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認識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公頃、平方千米(平方公里)。感受1公頃和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

        2、教學難點:幫助學生建立1公頃有多大的實際認識,以及掌握土地面積單位的進率和簡單換算。

        教學準備:圖片資料、多媒體課件等。

        課前準備:測量操場的長和寬,計算操場的面積,

        七、教學過程

       。ㄒ唬┣榫骋

        1、激活已有的數學經驗。

        師:同學們,在我們身邊處處都有與數學有關的信息,現在我們就來個就地取材。①師隨手拿起一個文具盒,問:它的表面面積大約是2()。

        ②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大約是300()。

        ③黑板的面積大約是()。

        師:剛才我們都講的是什么單位?(面積單位),從你們響亮的回答中,老師知道你們對面積單位掌握得很扎實,同時,我也了解到你們非常關注身邊地一些事物,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習慣,希望大家繼續保持。

        接著出示:中寧一中的占地面積約5()。師:能填我們學過的單位嗎?

        【設計意圖: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身邊的物體表面面積切入,復習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3個較小的面積單位。通過感知中寧一中面積的大小讓學生產生需要運用更大面積單位表示的需要。】

        2、揭示課題

        師:表示一些較大的面積,如土地面積、森林面積、沙漠的面積等等,常常會用一個較大的面積單位,它們是公頃和平方千米。

        板書:公頃和平方千米的認識

       。ǘ┨骄啃轮

        1、認識公頃

        ①自學公頃,初步感知

        師:1公頃到底有多大?“公頃”和“平方米”之間到底有怎樣的聯系?請同學們打開書84頁。(學生看書)

        師:誰能把自己看書的收獲和大家交流一下?

       、趯W生匯報,師板書: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公頃。

       、弁扑悖哼呴L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W生推算后匯報,師板書)100米×100米=10000平方米=1公頃

       、芨形1公頃。

        師:從推算結果來看,說明公頃和平方米之間的'進率是多少?知道了公頃和平方米之間的關系,你想不想親自感受一下1公頃的大?

        a、帶學生到操場,匯報操場面積,再估計1公頃相當于幾個操場的面積?使學生初步建立1公頃的表象。

        b、8名學生手拉手為一組,4個小組圍成一個正方形。

        師:這個正方形的邊長大約是10米,圍成的面積大約是100平方米。

        推算:多少個這樣的正方形面積合起來就是1公頃?

        想象:100個這樣的正方形是1公頃,你有什么感受?

        【讓學生走出教室,充分利用學生熟知的事物體驗1公頃的大小。通過推算、想象讓學生深刻體會推算更大的物體面積的解決策略,同時鼓勵學生要關注身邊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

       、蓊I悟公頃

        師:關于公頃,老師也上網查閱了有關資料,請大家欣賞。(課件出示有關資料的圖文信息)

        a、北京的故宮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占地面積約72公頃,是()平方米。

        b、世界上最大的廣場是天安門廣場,面積大約400000平方米,是()公頃。

        c、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會場“鳥巢”的建筑面積約為26公頃,是()平方米。

        師:欣賞過后,你們有什么感想?

        【利用網絡提供和公頃有關的信息,讓學生感受到公頃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同時通過富有思想內涵的文字信息,提升學生的思想水平,激發其學習熱情和對祖國的自豪情感,也增加了學生的課外知識儲備量。】

        2、認識平方千米

       、賻煟耗阒1平方千米有多大嗎?猜一猜1平方千米可能是邊長多少米的正方形的面積?

       、谑箤W生明確:邊長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千米。

        ③帶學生到室外目測距離學校大約1千米。懂得以這么長線段圍成的正方形面積約是1平方千米,使學生感知1平方千米大約是多大。

       、軒煟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公頃?

        揭示:1平方千米=100公頃

       、菅由欤

        a、上海市的面積大約是7037平方公里。

        b、中國地大物博國土面積約是960萬平方千米(平方千米)。

        c、俄羅斯的國土面積居世界第一位,約為1710萬平方千米。

        3、閱讀教材84頁(生活中的數學)

       。ㄈ┱n堂練習

        1公頃=()平方米1平方千米=()公頃3公頃=()平方米4平方千米=()公頃20000平方米=()公頃800公頃=()平方千米

        (四)總結整理

        1、讓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提出有疑惑的問題。

        2、師生共同整理面積單位。

        八、板書設計

        公頃和平方千米

        平方千米公頃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公頃=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頃=1000000平方米

        《米的認識》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千米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7-10頁的內容。《千米的認識》是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并且初步了解了這些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大綱》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由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很少有機會接觸千米這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會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觀念比較困難。因此,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使學生建立千米的觀念,在建立千米觀念的基礎上去正確估計物體的長度又是這節課的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的關鍵是盡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增加學生對千米的感性認識。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熟記1千米=1000米,并能進行簡單的化聚。

        2、能力目標:在認識千米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確估計物體的長度。

        3、情感目標: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在探索和合作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本節課的課時安排為1課時

        二、說教法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為此我分析了學生的狀況。由于學生已經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且三年級學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長度的生活經驗,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來看,準備狀況是良好的。但三年級學生習慣于形象思維,要建立1千米這么大的一個長度觀念,還存在一定的難度,而對長度單位千米認識不深入,必將導致重量單位使用不合適,以及估計物體長度不準確等錯誤。介于學生思維發展的階段特點,我采用了觀察法、實驗法及嘗試練習法,并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建立聯系。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知識,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三、說學法

        教師要成為“善教者”就必須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因為“方法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同教法一樣,學法指導也必須根據學生特點與學習內容進行優化組合。在分組實驗時,指導他們學會觀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學會合作與討論,在認識千米時,指導他們學會自學與總結。

        四、說教學程序

       。ㄒ唬⿵土晫

        1、一米大概有多長?

        2、出示米尺,讓學生說說米尺的作用。

        3、當我們測量數學課本的寬,鉛筆盒的厚度時,是不是還用米來測量?當米尺測量這些物體顯得太長時,我們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長度單位來測量,這些單位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4、如果我們要測量一下學校到君悅花園的路程到底有多長?你有沒有辦法?根據學生的回答整理,當測量路程的長度時,我們通常用比米大的長度單位千米(板書課題)。現在我們就來認識千米。

        (設計意圖:這種導入方法建立在學生已有認知的基礎上,通過設疑提問,巧設懸念,可以激發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的欲望,并了解了千米這種單位的作用。)

       。ǘ┬抡n教學

        1、認識千米

        (1)認識10米。

        在學校的操場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兩頭插兩根標槍,讓學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移動一下標槍,同時讓學生觀察,走步,了解幾十米,舉例說說什么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0米?

        (2)認識100米。通過測量得到10個10米是100米,觀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長度。舉例說說從哪里到哪里的長度大約是100米?

        (3)認識1000米。

        上此課的前幾天體育老師已經利用體育課組織學生繞操場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須跑完,跑慢沒關系。學生先說說賽跑的感受,然后告訴學生跑道為250米,問實際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單位間的換算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書千米、米關系),

        千米有時也叫公里。

       。ㄔO計意圖:聯系生活實際,通過親身體驗,跑完艱苦的1千米,此時“千米”在學生的心中已經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將是久遠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觀念的難點)

        (2)教學例1

        以前我們學過米、分米、厘米、毫米間的互化,現在你能不能根據1千米=1000米,自己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請大家試一試,有困難的同學可以與同桌商量一下。

        計算2千米=()米

        學生計算結果,然后說說是怎樣想的。

        再練習:

        2千米500米=()米6千米30米=()米

        練習后說說想法。

        (3)教學例2

        嘗試練習

        4000米=()千米

        并說說練習過程的依據?

        再練習

        10000米=()千米

        嘗試練習:

        4350米=()千米()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千米是4千米350米

        (4)試一試:

        6千米720米=()米5830米=()米

        3、歸納整理長度單位

        提問:經過這個單元的學習,我們已經把長度單位全部學完了。你可以先用手比劃一下各長度單位(千米除外)的長度。誰能按從小到大的順序給它們排排位?

        答: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共有五個,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依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提問:相鄰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都相同嗎?不同在哪里?

        答:基本的進率關系式有四個,分別是: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在此基礎上可以推算出以下的進率關系式:

        1千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1000000毫米

        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對學過的長度單位及其進率進行整理和歸納,使學生認識一個完整的長度單位的知識體系。)

        小結: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收獲?還有哪些問題?你是用哪些方法學會這些知識的?

        五、鞏固應用

        這里老師收集了幾個問題,你們能用今天學到的本領加以解決嗎?

        1、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一根拔河繩長12() 小冬肩寬30()

        一輛汽車每小時行60()一本數學書厚8()

        北京到溫州之間相距2510()杭州到溫州之間相距367()

       。ㄔO計意圖:這道題和生活聯系最緊密,可以加強學生對長度單位千米與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對比,培養學生準確使用長度單位的能力。)

        2、在○里填上“〉”、“〈”、或“=”號。

        (1)5千米○678米;(2)28毫米○6厘米;

        (3)100分米○10米(4)6分米○485毫米

        3、有A、B、C、D四種物體,它們的長度分別如下。那么最長的一種物體是()。

        A、680毫米B、4分米C、2米D、216厘米

        (設計意圖:安排這幾題的目的是在學生掌握長度單位之間的基礎上,會進行單位換算,并比較大小。又通過選擇合適的數量,建立實際長度的觀念。)

        4、你能說出一些具體例子嗎?

       。1)約6分米長的物體(舉出5個例子)。

       。2)用千米作單位最合適(舉出5個例子)。

       。ㄔO計意圖:在熟練認識長度單位的基礎上,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應用題,并能聯系生活實際舉例說明,提高運用長度單位的能力。)

        板書設計:千米(公里)的認識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例1:

       。1)2千米=()米

        (2)2千米500米=()米

        例2:

        (1)4000米=()千米

        (2)4350米=()千米()米

        (設計意圖:這樣的板書設計一是有利于指導學生觀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書設計和教學思路和諧統一,能簡明突出地呈現本課知識點,看上去一目了然。)

        《米的認識》說課稿 篇5

        說課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課題是千米的認識。

        說教材分析:

        學生對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有了較深的認識,并能夠準確地進行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之間一些簡單的換算,這些都是學習本節課的基礎,它們不僅為本課教學作了知識的鋪墊,同時為本課千米與米的化聚作了思路孕伏、遷移。認識千米不僅是學生今后學習和生活的需要,也是長度單位形成完整知識體系的需要。教材例3通過到某地還有多少千米的情境圖,引出千米,同時告知 400米的跑道2圈半就是1000千米,得出1千米=1000米。例4是要學生量出100米,走10個100米來感受1千米的長度,做一做,讓學生舉例校門口到哪里是1千米,并且要求學生和老師一起體驗一下1千米有多遠。這個過程在課堂上操作不利于教學,我要求學生在課前做,但這個例題啟迪我們教學千米時要注意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例5是利用剛才所學的1千米=1000米進行千米與米的有關化聚,化聚對學生來說并不難,可以從已學的單位間化聚得到正遷移。學習好這課是今后學習土地丈量、平方千米等知識的基礎。

        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進行千米與米間的簡單換算。

        2.通過估計生活熟悉路段距離,在觀察、比較、猜測和推理等活動,培養學生估測意識和能力,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估計較長距離時,培養學生養成利用生活經驗,通過合理推理進行估計的習慣,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并養成在不要求精確值時能自覺進行估計的習慣。

        由于利用千米和米的進率進行化聚在今后學習中經常遇到,1千米是比較大的長度單位,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需要通過反復體驗和想象、推理來建立觀念,而新課程提倡建立單位觀念。因此我確定本課教學重點是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會用它進行簡單的化聚。教學難點是通過推算想象和體驗建立1千米的觀念。

        《米的認識》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這部分內容是小學數學西師版教材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測量長度》中的第一課時,它是本單元單元的重點,也是小學階段《測量認識》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從教材編排看,是在學生上學期認識了米、厘米,知道了分米的基礎上進行的!扒住笔亲畲蟮拈L度單位,為了讓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主要是通過“8個人站成一排”的實踐活動,推測出800個人站成一排大約是1000米,由此引出“計量比較長的距離通常用千米作單位”。例2在例1的基礎上,通過創設實踐活動的情境,讓學生在“走”的過程中去進一步體驗、感受1千米的長度,從而主動構建1km的長度觀念。

        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在具體的情景中感受、體驗、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使學生通過觀察,明確米與千米的關系1千米=1000米。

        【能力目標】在認識千米的過程中,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估測、抽象能力及空間想象能力,能用千米進行恰當的估測。

        【情感目標】通過教學,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在情境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2、重點難點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我將“在具體的情景中感受、體驗直至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定為本節課的重點。而如何“建立1千米的觀念”則是這節課的難點。

        二、說學生

        我們班的孩子,在上一冊的學習中,已經認識了米、分米、厘米,能在實踐活動中體會米、厘米的含義,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在坐出租車、看路邊的交通警示牌、路標等具體的生活環境中,也已見到過千米。但“1千米”到底有多長,在學生的頭腦中是沒有具體概念的。那如何給抽象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都相對較差的二年級孩子建立1千米的觀念呢?這就需要學生在大量的生活實踐中去感悟,逐步構建“1千米”的長度觀念。

        三、說教法與學法

        1、在游戲中學習。好動、好玩是小學生的天性,讓學生在玩耍中學習知識。本節課,我就準備將“捕魚”的游戲與例1結合起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愉快的游戲中學習。

        2、在情境中感悟。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為了鞏固學生對1千米的認識,我設計了讓學生估測放學回家三條不同路上的1千米路程;估測哪些地點之間是1千米;欣賞祖國風景名勝圖等環節,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加深對1千米的認識。

        3、在活動中構建。為了在例2的教學中增強學生的親身感受和體驗,我準備發揮學科整合的優勢,提前與體育老師聯系,讓學生上體育課時親自圍著操場走5圈,記下時間,為幫助學生構建1千米的觀念作準備。

        四、說教學過程

        對于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我準備從“引入、感知——展開、體驗——練習、應用——拓展、延伸”為主線,分四個環節進行。

        第一個環節:引入、感知

        考慮到二年級學生可能對“清水到大竹”的具體長度不太了解,因此我將主題圖擺在了練習應用中的圖片欣賞環節。而本節課我準備就采用談話引入教學。從了解學生身高的對話中引入,順便也就復習了米、厘米等長度單位,順便再拋出一個問題:“你在生活中還見到過其它長度單位嗎?你是從哪里了解到的呢?”通過這一提問,不僅了解了學生的學習起點,同時也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開始了本節課的學習。

        第二個環節:展開、體驗

        二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比較弱,在教學中我盡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他們進行估測,層層感知,逐步形成對1千米的感性認識,這一環節我我準備分四步進行:

        第一步:初步估測,激發求知欲。在引入問題中,當學生說出“千米”時,讓學生展開第一估測:那你們覺得從哪里到哪里就是1千米呢?在學生的生活經驗中,知道1千米很長,但到底有多長,卻沒有這個概念,學生回答的結果肯定是五花八門,可這就讓恰好激發了學生想知道確切答案的迫切性,激起了學生求知欲望。

        第二步:利用游戲,建立感知。當學生迫切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長時,我就可以利用課前玩兒的游戲進行引導了:“上課前我們玩捕魚游戲時,8個同學組成的魚網大約有多長呢?”同時,請1豎排的8名同學起立,將手拉起來,讓魚網再現。學生在已有的對米的認知基礎上,估測出這是10米后,就接著提問:“那80個同學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約有多長?800個同學呢?”讓學生逐步推算出“800個學生拉著手站成一排大約就是1000米”。在這一環節中,要充分利用好“10個100米就是1000米”這一階梯,讓學生在分析中逐步感知。由此引出“計量比較長的距離通常用千米作單位,1千米在生活也就叫1公里”,并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形成初步的感性認識——1千米好長呀!

        第三步:通過實踐,逐步構建!按蠹叶颊J為1千米好長!那你們具體去走過1000米嗎?”面對學生的滿臉疑惑,我便給學生介紹:我校運動場的跑道,每圈恰好200米。同時,播放一名學生圍操場走5圈的片斷?吹狡瑪嘀械男∧泻㈦S著圈數的增多,表情的變化,立刻就會引起學生的共鳴,思路也回到自己圍操場走了5圈時的情景。這時,就讓學生談談自己走了5圈后的感受,花了多少時間。在學生積極的發言中,逐步總結出:原來沿操場走5圈就是1000米,1000米真的好長,在學生頭腦中構建出1千米的長度觀念。接著就讓學生從觀察分析中得出1000米=1千米。

        第四步:再次估測,鞏固升華。當學生對1千米形成表象后,我們進行第二次估測:“從學校到家的路上走到哪里大約是1千米?”學生天天放學走這條路,再熟悉不過了,可能誰都沒意識到今天所學的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于是各個爭先恐后,搶著匯報。由于此時學生對1千米已有了一定的認識,再根據第一次估測的經驗,估測的準確性肯定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此刻也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當學生在小組內充分交流后,多媒體顯示學生從我;丶业闹饕龡l路線各走1千米后的終點,學生看著如此熟悉的畫面,情緒怎能不激動,學習熱情定能大大提高。

        趁著學生興趣正濃時,我們又回到第一次估測的問題: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之間也相隔1千米呢?讓學生根據剛建立的對1千米的認識和自身估測的經驗各抒已見,相信定能聽到學生自信的回答。因為此時,學生已經歷了“對距離的感受、對時間長短的感受、對身體疲勞程度的感受”等多種體驗,1千米的長度觀念在學生腦海中已經比較清晰了,回到最初不會的問題上,再次進行估測,這樣學生對1千米的認識就進行了再一次的升華,

        第三個環節:練習、應用

        為了加深學生對千米的認識,我主要設計了不同層次的4道練習題:

        前面兩題是基本練習:

        第一題:連線題。多媒體出示人步行及幾種常用交通工具的圖片和行駛速度,讓學生在自己手中的題單上進行連線。

        第二題:填長度單位。多媒體出示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圖片,讓學生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這兩道基本練習,主要是為了鞏固千米在學生頭腦中的印象。

        第三題:是讓學生從欣賞圖片中感受千米在生活應用。各種各樣的路標、道路指示牌上,我們能看到千米的身影;我們的母親河黃河全長約5464千米,她哺育了千千萬中華兒女;連綿起伏的長城全長約6700千米,它是中華人民智慧與勤勞的結晶。當欣賞完祖國的大好河山后,讓學生接著說說你還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千米,進行延伸。

        第四題:向同學們出示一段“神舟”六號的圖文資料,其中有很多帶有千米的數據,從中,讓學生感受到千米的廣泛應用。

        第四個環節:拓展、延伸

        在本課的最后,我設計了兩個課外體驗活動,通過這兩個體驗活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千米的認識和體驗,同時再次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五、說板書

        最后向大家展示的是這節課的板書設計:

        千米的認識

        1km=1000m

        km表示千米

        《米的認識》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公頃這個土地面積單位后進行學習的,重點是讓學生認識1平方千米,體會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發現平方米、公頃和平方千米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教材利用實物圖片,呈現了四川九寨溝、三峽水庫、杭州西湖的面積和我國2004年完成的造林面積等一組實際數據的基礎上,直接指出測量和計算大面積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單位。以邊長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為基礎,告訴學生其面積就是1平方千米,然后讓學生通過計算發現平方千米、公頃和平方米之間的進率。

        基于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結合五年級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演示和教師與學生的探究,使學生形成1平方千米的表象

        2、建立空間觀念,知道平方千米與公頃及平方米之間的進率。

        3、培養學生積極參加活動的習慣,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更加關注自然與社會.

        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1平方千米,利用進率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二、說教法、學法

        為了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在教學中采用了老師啟發引導,師生交談,圖像信號法,課堂討論、交流等手段通過組織學生感悟、探究讓學生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知道平方米與公頃以及平方千米之間的進率并利用進率會進行簡單的換算。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探究新知、感受新知、學習新知、鞏固新知。

        三、說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是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發展以及思想品德形成的有效途徑,為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實際,以 “聯系生活,提煉新知——學習新知,建立表象——應用鞏固,深化拓展——全課總結、深化認識”的四大教學流程展開教學,這樣能給學生更多的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的空間,使學生主動積極地發展,在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發展思維,培養能力。具體的教學程序是這樣的:

        一、聯系生活,感受新知

        二、 學習新知,建立表象

        (一)猜想1平方千米有多大:

        (二)認識1平方千米:

        (三)結合實際,進行估算

        我們學校的面積大約是5公頃,想一想,多少個這樣的面積才是1平方千米呢?

        (這樣的教學安排,可以促進學生數學思考能力和空間觀念的發展)

        (四)學習土地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1、1平方千米的土地有多少公頃?你能推算出來嗎?

        學生嘗試,小組交流,說出推算過程。

        2、交流,完成板書:

        1平方千米=100公頃=1000000平方米

        1、同桌交流自己對土地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的認識與掌握情況

        四、應用鞏固,深化拓展

        (1、運動場面積、居民小區占地面積、我們市的面積、江蘇省面積以及我國的領土面積用哪個土地面積單位較合適呢?

        2、出示練習十三第7題

        3、出示從同一幅地圖上描下來的5個省的地圖,估計出其他四個省的面積大約是多少萬平方千米?

        五、全課總結,深化認識

        《米的認識》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我要說的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千米的認識》是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是學生在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并且初步了解了這些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二、說教法

        學生已經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但要建立1千米這么大的一個長度觀由于念,還存在一定的難度,而對千米認識不深入,因此我采用了觀察法、實驗法及嘗試練習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

        三 、說學法

        學法指導在教學中也很重要。在分組討論時,指導他們學會觀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學會合作與討論;在認識千米是,指導他們學會自學與總結。

        四、教學內容:教材第24頁例4。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2、正確運用千米表示長度,知道1千米=1000米。

        教學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和1米的關系。

        教學難點

        掌握千米與米的換算關系。

        五、教學過程

       。ㄒ唬⿵土晫

        同學們,到現在為止,我們都學過哪幾個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請大家比畫比畫,這些長度單位大概分別有多長呢?

        想一想,她們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同學們學得真棒!今天我們還要認識一個新的長

        度單位——千米。(出示課題——千米的認識)

       。ㄍㄟ^回顧,喚起學生對已有的長度單位的有關知識和經驗的總結,有利于學生千米長度觀念的建立。)

        (二)自主探究

        溫故知新

        我們認識的長度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新課先知

        自學教材26頁例4。

        1、 計量比較長的路程,通常用( )作單位,用字母( )表示,它也叫( )。

        2、 認識千米,感知1千米的長度。 運動場的跑到通常1圈是400米,半圈是( )米,2圈是( )米,2圈半是( )米。1000米用較大的單位表示是( )。因此,1千米=( )。

        米和千米兩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是( )。

        3、如果學校操場跑道1圈長200米,那么( )圈正好是1千米。 4、用卷尺量出100米的距離,看看它有多長。

       。 )個100米的長度是1千米。

        ( )個500米是1千米;5個200米是( )千米。 5、兩根電線桿之間的距離是50米,( )個這樣的長度是1千6、一個游泳池的長度是100米,( )個游泳池的長度是1千米。(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出千米,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合作交流

        1、組長檢查導學案完成情況,并組織小組交流疑問。

        2、教師巡視,參與小組交流,并及時提示點撥。

       。ㄊ箤W生加深對千米概念的理解)

        四、展示激勵

        1、小組選代表發言,其他小組成員補。

        2、全班學生對小組發言情況進行補充,并作出一些評價。

        五、當堂檢測

        填一填。

        1、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 )、( )、( )、( )、( )。

        2、計量路程或測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 )作單位。

        3、千米是比米——(填大或小)的長度單位。 辨一辨。

        1、相鄰兩個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都是10。( )

        2、50千米和5000米同樣長。( )

        3、1千米又叫1公里。( )

        算一算。

        2000米=( )千米 4千米=( )米

        1千米—600米=( )米 1千米+500米=( )米

        1公里=( )千米 6千米=( )米 (使學生進一步解掌握千米和米的換算關系。)

        拓展練習

        學校運動會1千米的跑步比賽中,第一名到達終點時,最后一名離終點還有100米,最后一名此時跑完了多少米?

        六、課堂小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學到了哪些知識?

        《米的認識》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認識千米》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第六冊第六單元第一節的教學內容。

        2、千米是較大的長度單位,本課教學前,學生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已經有了較深的認識,并能夠準確的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通過本課教學,讓學生能感知千米的含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體驗千米的應用價值,這個僅僅是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為以后學習單位間的化聚打下基礎。

        3、教材的知識結構

        通過學生熟悉的場景,讓學生知道計量路程或測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千米作單位,感知千米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然后通過看、算、走等豐富的實踐活動來體會和理解千米的認識,認識1千米=1000米,體驗和感悟千米的實際長度,通過想想做做讓學生進一步感悟1千米的長度,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熟練掌握千米和米的換算。

        4、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進行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

        2、提高學生解決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體驗千米的應用價值。

        3、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從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5、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進行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教學難點是:提高學生解決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體驗千米的應用價值。

        二、說教學程序

        本課的教學我是這樣設想: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們已經認識了哪些長度單位?學生回答。你知道我們學校跑道一圈多少米?小華跑了5圈大約是多少米?同桌討論后,交流。汽車每小時能行70(),你認為可以填上哪個長度單位?請學生回答。

        設計意圖是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數學思維,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ㄒ唬┱J識千米。你在哪些地方見過或聽說過千米?學生交流自己看見過的。出示路標牌的圖,并說明:計量路程或測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千米”做單位。介紹千米的符號---km。

        (二)實踐體驗“1千米”。

        1、猜一猜:1千米大約有多長?學生猜測后回答

        2、觀察:1千米到底有多長?多媒體演示測量公路長度的過程,學生仔細觀察測量公路長度的過程,并記錄。學生回答,你知道了什么?小結:1千米=1000米。

        3、課前已經請大家去操場走了走,一圈大約走了幾分鐘?走1千米大約要幾分鐘呢?學生回答。

        4、你感覺1千米長嗎?學生自由交流。找一找:從學校到附近什么地方大約是1千米?學生小組交流后匯報討論結果。

        設計意圖是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進行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從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三、鞏固深化,實踐應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從小明家到哪里正好是1千米?學生觀察后獨立描出圖上1千米的長度。再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學生獨立計算后交流米與千米的換算方法。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學生獨立計算后交流怎樣思考的。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學生獨立完成后小組討論,用什么單位合適。

        5.“想想做做”第5、6題。學生獨立完成后小組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設計意圖是:進一步感受并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四、總結概括,拓展延伸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知識?有什么收獲?

        設計意圖是:既完善了學生的知識體系,又培養了學生對自己所經歷的事情進行總結回顧的習慣和能力。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根據課程標準的理念,注重讓學生體驗數學。千米是個較大的長度單位,三年級學生缺乏感性認識,是長度單位教學中的難點。所以

        本節課著重讓學生創設體驗過程,引導體驗生成,幫助學生較好地在體驗中構建起千米的概念。

        以上說課僅僅是我對本課的一種教學欲設,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我將努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發展性和創造性,及時調控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動態生成。

        《米的認識》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六冊第六單元的第一課時《認識千米》。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了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既能讓學生感知千米的含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又為以后學習單位間的換算打好基礎。教材例題首先提供現實情境,讓學生整體感知千米的含義,并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然后通過看一看、走一走、算一算等豐富的實踐活動來理解和體會千米,認識1千米=1000米,真正體驗和感悟千米的實際長度。隨后的想想做做讓學生通過畫一畫、算一算、填一填及時鞏固所學知識,讓學生在運用中感受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長度的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學會千米與米之間的簡單換算,并能熟練地應用于生活情境中。

        能力目標:經歷探索運用千米來描述事物長度的過程,建立初步的數感,發展抽象思維;在簡單的單位換算練習活動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目標:在數學學習活動中,深刻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學會千米與米之間的簡單換算。

        教學難點:

        建立1千米長度的概念,進一步培養學生簡單的推理能力。

       。榱四芨玫貙崿F教學目標,有效地突破重難點,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能力得到提高,興趣得到培養,我主要通過以下三個環節來引導學生開展本課的探究)

        二、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復習引入。

        組織學生回憶:我們已經認識了哪些長度單位?并引導學生比劃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長度,引出并板書課題,通過復習,激活學生的學習經驗,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第二環節:實踐體驗,構建概念。

        我打算分三個層次來組織學生探索新知。

        第1個層次:初步體驗生活中的千米。通過媒體播放搜集到的圖片,讓學生說說從中了解了哪些信息?然后組織學生交流:你還在哪里聽過或看過“千米”?使學生在交流中明確:千米是一個長度單位,常用來計量比較長的路程。從現實情境引入,讓學生體會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第2個層次:教學“千米”與“米”之間的進率。

        教師設疑:1千米到底有多長?組織學生在100米的跑道上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讓學生體會100米的長度。組織學生在小組內交流:你覺得走100米的路長嗎?那走10個100米該有多長呢?使學生在交流中明確10個100米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然后引導學生想一想:“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從而引導學生得出1千米=1000米。通過引導學生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動,使學生深刻理解1千米有多長,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第3個層次:感知、體會1千米。提出問題:學校跑道一圈是200米,幾圈是1千米?然后組織學生交流:在你熟悉的路段中,從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引導學生通過親身體驗,聯系生活實際,進一步理解1千米的長度。

        第三環節:鞏固練習,深化應用。

        我打算分兩個層次設計練習:基礎練習:第1、2、3、4題。通過引導學生畫一畫、算一算、填一填,既加深了對千米的認識,又鞏固了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

        綜合練習:第5、6題。通過運用千米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探索新知,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發揮想象,親身體驗和感悟,讓他們用自己的眼光去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米的認識》說課稿 篇11

        說教材:

        《米和毫分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的。

        對于新的計量單位毫米,學生通過使用直尺,已經有了一些感性認識,計量單位分米雖然不常用,但它對學生理解長度單位間的十進關系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課程標準的根本目的在于為個體的發展服務。個性的和諧,理性的培養,情操的陶冶,身心發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課標所追求的目標;诖,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除了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這個知識目標外,重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存聯系,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簡單的推理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在操作中培養學生的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情感態度、培養能力的關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教學中,為了不讓學生一味的接受和積存知識,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征,我們注重借助直觀教具和多媒體,運用多種方式,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讓學生分小組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他們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在輕松的氛圍中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一系列活動,互相合作,集體探討,獲取知識,應用知識。

        說教學過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實踐能力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讓學生學習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以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诖,《分米和毫米的認識》中,對于分米的教學,我把空間留給了學生,讓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通過實驗、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自主探究。例如教師問:“關于分米你已經知道了些什么?”接著出示1分米的尺,讓學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長度,并通過找一找、說一說、比一比、估一估、畫一畫、數一數、量一量等環節加深對一分米長度的印象,通過自已的操作來發現知識,學習知識。

        二、 以層層引入,導數學新知接受式的學習固然同樣給了學生科學概念的結論,卻沒有給學生一個探索和探險的經歷,學生隨之失去了培養科學精神、科學觀念、科學方法的機會。會發現學生把知識“拋”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學生缺乏對教學知識主動的建構過程。因此,教學《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時,對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進率關系,我們沒有硬性灌輸,而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經驗出發對教師所講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釋,重新建構起新的認知結構。分頁標題#e#

        在比較、分析、推理之后,學生形成了新的知識體系,也就是不同單位的長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從而真正地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實際問題。在認識毫米時,教師先讓學生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問:“你發現了哪些有關毫米的知識?”當學生說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時,教師立刻出示課件并引導問:“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讓學生來數一數,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師繼續問:“那么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呢?”請學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體有哪些,加深對毫米的認識。

        三、 讓趣味練習,促知識鞏固《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富于挑戰性的,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及交流等等數學活動?墒窃谏燥@枯燥的練習中,如何來體現數學學習的挑戰性,如何讓數學練習也能深深的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我們設計了“小明的日記”這一環節,學生在讀日記的過程中發現了錯誤,笑聲不斷,教師就因此而提問:“你們笑什么?”學生指出各種錯處而改正,整個改錯過程中,學生處于一種積極的狀態,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環節就讓數學知識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生動起來,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的親切,久而久之對數學產生深厚的興趣和積極地情感。

        《米的認識》說課稿 篇12

        一、說教材

        千米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五冊第7、8頁的內容。《千米的認識》是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并且初步了解了這些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大綱》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由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很少有機會接觸千米這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會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觀念比較困難。因此,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使學生建立千米的觀念,在建立千米觀念的基礎上去正確估計物體的長度又是這節課的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的關鍵是盡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增加學生對千米的感性認識。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熟記1千米=1000米,并能進行簡單的化聚。

        2、能力目標:在認識千米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確估計物體的長度。

        3、情感目標: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在探索和合作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本節課的課時安排為1課時

        二、說教法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為此我分析了學生的狀況。由于學生已經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且三年級學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長度的生活經驗,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來看,準備狀況是良好的。但三年級學生習慣于形象思維,要建立1千米這么大的一個長度觀念,還存在一定的難度,而對長度單位千米認識不深入,必將導致重量單位使用不合適,以及估計估計物體長度不準確等錯誤。介于學生思維發展的階段特點,我采用了觀察法、實驗法及嘗試練習法,并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建立聯系。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中學習知識,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三、說學法

        教師要成為善教者就必須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因為方法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同教法一樣,學法指導也必須根據學生特點與學習內容進行優化組合。在分組實驗時,指導他們學會觀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學會合作與討論;在認識千米時,指導他們學會自學與總結。

        四、說教學程序

       。ㄒ唬 復習導入

        1、一米大概有多長?

        2、出示米尺,讓學生說說米尺的作用。

        3、當我們測量數學課本的寬,鉛筆盒的厚度時,是不是還用米來測量?當米尺測量這些物體顯得太長時,我們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長度單位來測量,這些單位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4、 如果我們要測量一下梧埏鎮中心小學到溫州動物園的路程到底有多長?你有沒有辦法?根據學生的回答整理,當測量路程的長度時,我們通常用比米大的長度單位千米(板書課題),F在我們就來認識千米。

       。ㄟ@種導入方法建立在學生已有認知的基礎上, 通過設疑提問,巧設懸念,可以激發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的欲望, 并了解了千米這種單位的作用。)

       。ǘ 新課教學

        1、認識千米

       。1)認識10米。

        在學校的操場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兩頭插兩根標槍,讓學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移動一下標槍,同時讓學生觀察,走步,了解幾十米,舉例說說什么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0米?

        (2)認識100米。通過測量得到10個10米是100米,觀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長度。舉例說說從哪里到哪里的長度大約是100米?

        (3)認識1000米。

        上此課的前幾天體育老師已經利用體育課組織學生繞操場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須跑完,跑慢沒關系。學生先說說賽跑的感受,然后告訴學生跑道為250米,問實際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單位間的化聚。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書千米、米關系),千米有時也叫公里。

        (聯系生活實際,通過親身體驗,跑完艱苦的1千米,此時千米在學生的心中已經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將是久遠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觀念的難點)

        (2)教學例5

        以前我們學過米、分米、厘米、毫米間的互化,現在你能不能根據1千米=1000米,自己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請大家試一試,有困難的同學可以與同桌商量一下。

        計算:3千米=( )米

        學生計算結果,然后說說是怎樣想的。

        再練習:2千米500米=( )米

        6 千米 30米=( )米

      【《米的認識》說課稿】相關文章:

      《米的認識》說課稿11-13

      《米的認識》的說課稿09-21

      《米的認識》的說課稿04-15

      《認識米用米量》說課稿03-10

      認識米 用米量說課稿11-04

      《認識米用米量》說課稿01-24

      《米的認識》說課稿(精選6篇)11-09

      《認識千米》的說課稿04-15

      認識千米說課稿02-20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亚洲天码中字一区 | 日韩另类在线第一页 | 久久国产精品一线视频 |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 | 偷偷碰偷偷鲁免费视频一区 | 亚洲日本人一成在线网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