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2-10-13 13:32:50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模板五篇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模板五篇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秒,知道1分=60秒,會進行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

        2.初步建立時、分、秒的時間觀念,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材說明

        關于“時、分、秒”這一內容,本套教材分三個階段編排。第一階段是在一年級上冊,主要讓學生學會看整時和半時,初步認識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第二階段是在一年級下冊,主要讓學生會讀、寫幾時幾分,知道1時=60分;第三階段就是本冊教材本單元,主要教學時間單位“秒”,以及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具體內容的編排順序如下表。

        在具體情境中感悟時間單位“秒”

        ↓

        觀察鐘表,得出1分=60秒

        ↓

        時間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

        ↓

        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時間單位不像長度、重量單位那樣容易用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比較抽象,單位之間的進率也比較復雜。但是時間又時時伴隨著人們的生活。因此,教材從教學材料的選擇到呈現方式,都十分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力求讓他們在實際情境中,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掌握有關時間的知識。例如,“秒的認識”主題圖就選擇了家喻戶曉的春節聯歡晚會中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時的場景,“做一做”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身感受“1分鐘有多長”和“1分鐘能做些什么”,練習中又編入了一系列與學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以豐富學生對時間觀念的感性認識。

        教學建議

        1.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盡可能使數學學習活動與他們的生活實際相聯系。

        初步建立時、分、秒的時間觀念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教材選用了許多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如練習十五中讓學生估計自己穿衣、刷牙、吃早飯、書包等的時間,寫己每天的作息時間,了解自己感興趣的電視節目開始和結束的時刻,等等。教學時,就要充分運用這些素材,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使抽象的時間概念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逐步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和意識。

        2.重視直觀教學,充分發揮鐘表模型等教具、學具的作用。

        由于時、分、秒之間的進率是60,而不是以前所學的十進關系,學生往往感到不習慣,這無疑給時間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帶來一定的困難。為此,教學時,應加強對鐘表的觀察,特別是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了多少;秒針走一圈,分針走了多少;以便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表象,掌握時、分、秒之間的關系。

        除了教材上選擇的素材和活動形式,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收集更豐富的材料,設計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對時間觀念獲得更充分的體驗。

        3.本單元內容可以用3課時進行教學。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讓學生在實際問題的情境中感受乘加乘減算式的具體意義,知道乘加乘減算式都要先算乘法,會計算乘加乘減算式.

        2.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意識,進一步積累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經驗.

        教學重點:會計算乘加乘減算式.

        教學難點:積累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經驗.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

        今天生物小組的同學把他們養的金魚帶到教室里來了(課件顯示) 這些金魚是生物小組的同學精心培養的,你們喜歡嗎?

        問題:他們一共養了多少條金魚?

        二、 探究

        討論:要知道魚缸里一共有多少條金魚?你是怎么知道的?

        交流:

        (1) 把每個魚缸里金魚的條數加起來就可以了(4+4+4+2)

        (2) 先把3個4條相加再加2條。(43+2)

        三、拓展

        你還有其他方法列式嗎?

        引導學生發現:如果把第4個魚缸也看成有4條金魚可以列出乘法算式44-2。

        問:44表示什么?為什么要減2?

        四、 歸納

        像43+2這樣的算式有乘法又有加法,我們叫它乘加算式;44-2有乘又有減,我們叫它乘減算式,你能看著這兩個算式說說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嗎?

        師:在一個算式里,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有乘法又有減法,應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減法

        五、 應用

        做教材第12頁第1、3、4題

        第1題,你是怎樣列式的?(43+1=13)

        第3題,左邊有題一共有幾人?怎樣列式?

        六、 課堂作業

        教材12頁第2題。

        七、作業設計

        算一算

        32+4 22+8 14+3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本單元研究簡單的搭配現象。日常生活里經常會遇到與選配有關的實際問題,如服飾選配、飲食搭配、顏色搭配、路線選配、隊伍組配讓學生研究一些常見的搭配現象,初步學會搭配與選擇的方法,體會選配的'規律及計算,是發展數學思考的載體,也有益于學生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教學內容分兩部分編排。

        第50~51頁研究簡單的搭配現象。聯系實際問題理解選配的含義,學習不重復、不遺漏地有序選配,探索計算選配方案總個數的方法。

        第52~53頁接觸簡單的排列、組合問題。這些是比較典型的選配,要根據具體的問題,選擇有效的操作活動尋找問題的答案。

        規律是客觀事物、現象固有的特征,尋找規律是認識客觀世界的手段和途徑。教材在編寫時突出了找規律的找,選擇適宜學生研究的有趣事例,指點研究的方向和主要方法,設計探索規律的活動過程,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方法開展活動。

        1、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有層次地組織例題的教學。

        學生雖然在生活中接觸過有關搭配的事情,但沒有仔細研究過這些事情。他們在有序地進行搭配,尋找所有的搭配方案時會感到困難。尤其是用數學的方法進行研究,開展數學思考時更需要指導和幫助。因此,教材在編寫中十分注意尊重學生的實際,理解學生的困難,滿足他們的需要。

        (1)第50頁的例題把教學活動設計成三個層次。

        首先是理解題意和實物操作,例題在小明購買玩具的情境中提出可以有多少種選配方法這個問題,學生需要弄懂選配這個詞的意思,體會小明有許多種不同的選配方案。教材借助蘿卜番茄卡通與學生的交流,通過先選木偶、再配帽子和先選帽子、再配木偶的圖示幫助學生解決理解題意時的困難。兩個小卡通的思路在表達上是有差別的,蘿卜卡通把思路講得具體而詳細:如果選這個木偶,有2種配帽子的方法,即這樣或那樣;如果番茄卡通的思路只講了先選帽子,再配木偶的線索。兩個卡通都沒有把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講完整,都沒有說出問題的最終結果,這樣就打開了學生的選配思路,激發動手選配的熱情,在卡通的啟發下進行有序的選配活動。教材要求在小組里交流自己是怎樣選配的,使操作行為在頭腦中留下印象。這種印象不但具體生動,而且是有條理和完整的。

        接著是用圖形代替實物,用連線表示選配,再次體會選配的過程和答案,設計這個層次的活動是引導學生深入進行數學思考。我們都明白,數學教學中的解決實際問題,其目的不局限于問題的答案是什么,教育價值更體現在獲得實際問題里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這里用圖形代替實物有取材方便、操作簡便等優勢,還有利于學生深入體會選配的含義,能完整地呈現出各種選配方案。教學時要注意四點:一是幫助學生辨別兩種圖形分別代替了什么物體,從而感受取材之便。二是幫助學生明白在一個三角形和一個梯形之間連一條線,表示一頂帽子和一個木偶的選配,從而體會操作之便。三是指導學生有次序地連線,要聯系先選帽子再配木偶的操作印象,先選1個三角形與3個梯形分別連線,表示1頂帽子與3個木偶間的三種選配;再選另1個三角形與3個梯形分別連線,表示另1頂帽子與3個木偶的三種選配。

        當然,先逐一選定梯形,分別與2個三角形連線也是可以的。四是數一數一共連了幾條線,得出選配方案的個數。

        然后是小組討論兩個問題,對選配問題進行比較理性的思考。不重復、不遺漏地選配,要在頭腦里再現選配操作活動的全過程,反思在圖形間連線的方法,有序地整理各種選配方案,組織起有條理的思考。研究木偶個數、帽子頂數與多少種選配方法的關系是探索問題的計算方法。由于1頂帽子和3個木偶之間有3種搭配,所以2頂帽子與3個木偶之間共有23=6(種)搭配。也可以這樣想,由于1個木偶和2頂帽子有2種搭配,所以3個木偶和2頂帽子共有6種搭配。這些思考凸現了搭配的規律,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搭配問題。

        (2)第52頁例題是簡單的排列問題。

        把m個不同的元素按任意一種次序排成一列,稱為一種排列。變換m個元素的排列次序就得到不同的排列。m越大,參加排列的元素越多,排列就越復雜。本單元把參與排列的物體控制在3個,不讓排列問題很復雜。例題里3個小朋友排隊照相,可以有多種排隊次序,所以有多種不同的排列。排列問題是一類典型的選配問題,有序地選配的思想方法能支持對排列問題的研究。

        例題設計了兩個層次的教學活動,在創設現實情境之后首先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和啟發思路。小軍站在左邊第一個有2種不同排法的圖示能起兩點作用:一是讓學生體會小明和小紅調換位置,已出現不同的排隊次序,是不同的排法。二是引導學生繼續類推,如果小明站在左邊第一個或小紅站在左邊第一個,各有2種不同排法,從而得出問題的答案。學生有條理地形象思維是這個層次教學活動的重點,要抓住如果站在左邊第一個,有2種不同排法,把思考過程分成三段進行,把所有的排法分成三組表述。

        接著用A、B、C三個字母分別表示3個小朋友,把各種可能的排法都表示出來。和前面用圖形表示木偶和帽子相同,用字母表示人也便于操作、便于思考、便于表達,是解決問題常用的策略。聯系3個人排隊拍照的形象思維和有條理的思考,有次序地寫出字母表示的各種排法:ABCBACCABACBBCACBA,能進一步體會排列與位置順序有關,熟悉次序的變化規律,使思維活動更流暢。

        (3)從m個元素里選擇n個,按某種次序排成一列,也是一種排列。

        想一想在3個人里選2個人照相是例題的變式,思路與例題相似。通過圖片理解每次選2人排在一起,有兩種不同排法以后,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每次選2人有幾種不同的選法。在3個小朋友中每次選2人,也就是每次去掉1人,去掉的1人可以是小軍、小明或小紅,有三種可能。因此,每次選2人也有三種可能。要讓學生通過形象思維或者用字母A、B、C的操作,在例題的基礎上獨立思考,從而達到鍛煉思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等目的。

        2、引導學生靈活應用例題里的策略、方法,解決想想做做里的實際問題。

        找規律的教學不是為了形成某個數學概念或記住某種法則,而是開展數學活動,積累探索規律的體驗。兩次想想做做里的習題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與例題比較接近的,另一種是與例題有較大差異的。

        (1)編排與例題相近的實際問題,能重溫例題里使用的方法和進行的活動,繼續體會例題的思想方法,達到深入理解、獨立應用的目的。

        第51頁第1、2題都是搭配問題,例題的思想方法可以直接遷移到這兩題的解答上來。第1題的特點是路線圖已經畫出,數與算相結合能很快知道小軍一共有幾條路線可以選擇。算理出自有序地數一數的活動,計算的式子又把數一數的形象思維提升到抽象思考的層面上。第2題的特點是增加了參加搭配的物體的數量(襯衣有3件,下裝有5條)。在分別解決穿襯衣與裙子、穿襯衣與褲子這兩個簡單搭配問題的基礎上,繼續思考襯衣與下裝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穿法,仍然可以用連線的方法,逐一把每件襯衣與每條下裝搭配。從中體會后一個問題是前面兩個搭配問題的合并,雖然搭配的情境變化了,但搭配的思路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沒有變。因此,求后一個問題的答案,還可以把前兩次搭配的種數相加。第53頁第1題用8、2、5三張數字卡片組成三位數,情境圖里已經組成的825和852能給學生兩點啟示:一是相同的數字排在不同的數位上,組成的數不同;二是拉近這道題和例題的距離,例題的思路是如果小軍排在左邊第1個,那么就有兩種排法。這里先把數字8放在百位上,就能組成兩個不同的三位數。相通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學生有規律地排出所有能組成的三位數,進一步領會簡單的排列。

        (2)解決與例題不同的實際問題,能避免機械重復訓練,發展思維的靈活性,體會例題里的思想方法是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

        從m個元素里每次選出n個成一組,是一種組合。第53頁第2題四個球隊進行足球比賽,每兩隊踢一場球是簡單的組合問題。教材引導學生利用搭配經驗,用連線的辦法解決新穎的問題。如果先在紅隊與黃隊、綠隊、藍隊之間各連一條線,表示紅隊與另外3個球隊分別踢一場球,那么黃隊只要再和綠隊、藍隊各賽一場,與紅隊不需要再踢了。剩下的綠隊和藍隊踢一場,比賽就結束了。通過這樣的連線活動,學生能找到問題的答案,感受組合問題的特點。第3題的兩個問題是不同的問題,每兩個人通一次電話是組合問題,每兩人互寄一張賀卡是排列問題。因為后者既要我寄給你(他)也要你(他)寄給我,而前者則不是這樣。這些都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經驗,用3人之間連線的辦法來體會。

        最后要指出的是,本單元研究了搭配、排列、組合等問題,教學時不要把這些名稱告訴學生,更不要突出問題的類型,一類一類地教學和相互比較。有條理地思考,借用符號進行有序的操作,既不重復又不遺漏地找到問題的全部答案等思想方法才是教學的重點。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初步感知生活中立體的圖形

        2、動手制作立體圖形,感受立體圖形的形成過程

        3、學會分類,能找出不同事物的共同點

        課堂結構

        欣賞——初步抽象——制作了解——介紹特點——自我分類——反思小結

        教學過程

        一、教師引言

        同學們,看一看、想一想我們周圍的世界,你會發現我們的世界是由許許多多的圖形組成的,這些圖形美化了我們的生活。下面我們來欣賞一組這樣的圖片。

        二、欣賞物體

        天安門——金字塔——世貿大廈(9.11)——比薩斜塔——家庭組圖——杯子

        三、立體圖形的抽象

        1、我們剛才看到的這些物體有的雄偉壯觀,有的精巧別致,但都是由基本的立體圖形(板書)組成。我們再來看一看它們包含哪些基本的立體圖形?。

        2、天安門——三棱柱 金字塔——四棱錐 筆 筒——長方體

        風 車——圓錐、圓柱 魔 方——正方體 足 球——球

        3、我們認識了這么多的立體圖形,請同學們想一想,在生活還有哪些物體中像這些立體圖形?

        生:金磚、冰激凌蛋桶、子彈頭、桌子…………

        四、建立感性認識

        1、過渡:我們剛才欣賞到的和同學們講到的的一些立體圖形,都是設計師精心設計制作的,今天我們也要當一回小小設計師,每個小組來制作的一個立體模型。

        2、復習平面圖形。

        3、制作立體圖形模型。

        1)教師出示制作提綱

        友情提示:

        A.小組討論,你們喜歡制作哪個圖形,大概需要哪些材料?

        B.先要觀察材料,要動手比一比、想一想,有一個整體的構想后,才能用膠帶粘。

        C.制作模型時,要有分工,要有合作

        D.制作完成以后,給你們的作品起個名字,并推薦一位同學向全班匯報作品的特點。]

        2)小組討論第一個問題,組長上來選取材料,有的小組向老師的借模型進行參考,也有的小組參考材料袋上的圖形。

        生甲:長方體,因為只要把六個長方形用膠帶粘起來就行了?

        生乙:我不希望第三個圖形(圓柱體),他上面是個圓,沒學過,不好做。

        生丙:用一張紙卷一下不就行了。

        生乙:沒有上面的圓,弄不好就扁了?

        ……

        3)學生匯報,并把作品粘貼在小黑板上。

        生甲:(正方體)我們做的立體圖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

        生乙:(三棱錐)我們做的立體圖形每個面都是三角形,我們給它起名字叫它穩定形,

        師:為什么?

        生乙: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我們這個圖形所有的面都是三角形,所以它更加穩定。

        生丙:(梯形壩)我們做的立體圖形特點是有兩個面都是梯形,其余的面都是長方形。

        生戊:(圓柱體)我們制作的圖形有點特別,更其他小組的不一樣。

        師:你為什么用特別這個詞語?

        生戊:它上下用的是我們沒有學過的圓形,中間用的是長方形,把他卷起來了,不直了。

        ……

        五、初步獨立自主地探索立體圖形的特征

        師:這些立體圖形,他們長的形狀不一樣,但它們有些地方還是有共同特點的,請你們根據共同特點,把他們分分類?

        每人自己先在作業紙上分一分

        然后小組同學討論一下,

        最后向全班同學匯報,你們這組同學是怎樣想的?(兩至三組)40’

        學生討論。

        學生甲組:我們把(長方體)、(正方體)、(三棱柱)(五棱柱)(六棱柱)、(梯形壩)成為一組,因為它們上下都一樣大,(圓柱體)、(圓錐)、(球)成為一組,它們表面不是直的,是彎曲的。(三棱錐)、(棱錐)成為一組,因為它們有一頭是尖的。

        學生乙:既然一頭是尖的(三棱錐)、(棱錐)成為一組,那么(圓錐)也應該加入到這一組。

        學生丙:同樣道理,(圓柱體)也是上下一樣大的,他也應該歸到到第一組去。

        ……

        六、課堂總結

        師:今天我們初步認識了這些立體圖形,制作了立體模型,給它們起了名字,它們在數學上科學的名稱到底叫什么,它們還有哪些的奧秘,今后我們在課堂上還會繼續進一步研究與學習,如果同學們很有興趣,回家以后可以自己進行自學。

        那么,今天的每個同學的學習效果怎么樣呢?請同學根據屏幕上的問題自己總結。

        學習結果自我總結問題訓練單

        1、本節課我學到了什么?

        2、本節課的學習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3、這種方法可以在哪些時候用?

        4、哪個同學的表現,你最喜歡?簡要說明。

        5、你的哪些行為對別人有幫助?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截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2、初步學會在小數除法中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截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難點:學會看余數不商取商的近似值。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

        四、教學過程:

        A、復習準備:

        8.746保留一位小數約(),保留兩位小數約是()。

        B、講授新課:

        出示例1:我國的原煤產量1981年是6.2億噸,1991年達到10.9億噸。1991年的原煤產量是1981年的多少倍?(得數保留一位小數)

        1、理解題意,求什么?分析數量關系。

        2、列式計算:10.9÷6.2≈1.8

        3、題目要求我們商怎樣?保留一位小數我們商應該除到哪一位?(學生獨立完成)

        4、橫式1.8前面用什么符號?為什么?答語要注意什么?

        例2:一臺織布機12小時織布62.55米,平均每小時織布多少米?(得數保留兩位小數)

        1、審題、理解題意,學生試做?

        2、討論:豎式商除到哪一位?為什么?

        C、鞏固練習:

        計算求下面各題商的近似值。(得數保留三位小數)

        45÷179.9÷101

        D、師生歸納:

        1、學生討論:計算小數除法,需要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2、學生歸納后,集讀P-55最后一段。

        E、強化練習:

        1、P-40試一試教師巡回指導,注意學生是否掌握方法。

        2、P-40第一題。

        F、課堂小結:

        1、截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是怎樣的?

        2、要截取商的近似值還要注意什么?

        G、布置作業:P-40第二題、第三題和第四題。

        課后小結:

        本課是建立學生已經掌握如何取一個小數的近似值基礎上教學的,所以,我在教學中的重點是放在讓學生知道列豎式計算時商要除到那一位,我出示例題,列出算式,然后讓學生根據題意列豎式計算,有地同學算到了很多位,有的同學只算到了第三位,在學生發表自己觀點的基礎上,理解除到哪一位,為什么要除到比保留的小數為數多一位,從而歸納出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其實,在教學中,我還忽略了知識的應用價值最好在課的結束時讓學生思考在什么情況下我們我取商的近似值,在實際生產、生活有哪些應用?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08-22

      小學數學教案08-24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的數學教案03-24

      小學數學教案08-27

      秋季小學數學教案10-10

      【精】小學數學教案06-16

      關于小學數學教案06-16

      小學數學教案范文06-17

      【熱門】小學數學教案07-30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亚洲天天做日日做天天射 | 日本在线精品视频免费 | 在线视频国产一区不卡 |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精品二区 | 亚洲国内综合91在线 | 日本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