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時間:2023-10-28 13:30:12 曉麗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選17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選17篇)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

        設計說明

        本節課的設計體現了“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在自主學習中得到發展”的思想,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觀察、試驗、合作的能力。

        1、注重逆向思維的啟蒙訓練。

        本節教案側重于逆向思維題目的設計與訓練,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資源,巧妙地引導學生根據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推斷物體數量的多少。學生的思維在自然的'過渡中順勢轉換,使逆向思維能力得到初步的訓練和提高。

        2、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本節課在設計中創設了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對于學生的不同見解給予肯定和贊揚,保護學生幼小的創新思維萌芽。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10張撲克(其中梅花1張、方塊3張、紅桃6張)

        學生準備

        1個紙盒、10個紅球、3個黃球

        教學過程

        ⊙游戲活動,激趣引入

        師:同學們認識這是什么嗎?(師舉起撲克牌)

        預設

        生:撲克牌。

        師:現在老師想利用手中的10張撲克牌和大家玩一個小游戲,誰愿意參加?

        師指出21名同學參加,其中一名同學在統計表中用畫“正”字的方法記錄,其余20名同學每人依次抽取一張撲克牌,記錄后再放回去。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熟悉的撲克牌導入新課,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交流實踐,探索發現

        1、討論交流,體會可能性的大小與物體數量間的關系。

        師:通過剛才的游戲,我們得到了一張簡單的統計表,這張統計表顯示了每種花色的撲克牌被抽出的次數,同學們能從這張統計表中發現什么數學問題嗎?

        預設生:從這張統計表中可以看出紅桃被抽出的次數最多,梅花被抽出的次數最少。

        師:能用我們學的可能性的知識說一說嗎?

        (紅桃被抽出的可能性最大,梅花被抽出的可能性最小)

        師:說得很準確,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過,一種事物對應總數中的數量越多,它被摸出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可能性越小。那同學們能不能根據統計表上的結果,猜一猜老師手中的撲克牌,哪種花色的多?哪種花色的少?

        預設生:因為紅桃被抽出的可能性最大,梅花被抽出的可能性最小,所以一定是紅桃最多,梅花最少。

        (師把手中的撲克牌舉起,讓學生看清楚每種花色的撲克牌的數量)

        師:同學們真聰明!紅桃被抽出的可能性最大,所以數量最多;梅花被抽出的可能性最小,所以數量最少。這又一次證明了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與物體數量的多少有關。

        2、實踐操作,深入探究不確定事件發生的規律性。

        (師出示教材46頁例3情境圖)

        (1)小組活動:盒子里裝有紅、黃兩種顏色的球,每個小組的盒子里裝的球都是一樣的。從中摸出一個球后再放回去搖勻,重復20次并記錄下球的顏色。

        (2)分8組完成匯報,教師出示表格并進行填寫。

        (3)觀察表格,你發現了什么?猜測一下,盒子里是紅球多還是黃球多?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2

        一、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認識分數,發展數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體會“整數”與“部分”的關系。

        二、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整體“1”,體會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相同。

        難點:充分體會“整數”與“部分”的關系。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我們在三年級已經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你能舉出一些分數嗎?說說它們分別表示什么意義?

        2、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分數的再認識》。

        (二)創設情境,學習新知

        活動一:分筆游戲,體會單位一

        1、分筆活動,找4名同學拿著自己的筆來到講臺。(筆數是2的倍數:4、4、6、8)

        2、請你們4名同學拿出自己筆的1/2,看誰拿的又快又準。

        3、另找4名同學檢查。

        4、同學們自己說說是怎么分的。(把全部鉛筆平均分成兩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5、師提問:他們都是拿出全部筆的1/2,可是拿出來的筆卻有的一樣多,有的不一樣多,這是為什么呢?(每位同學的總數不一樣)

        6、師總結:最初每位同學筆的“整體”不同,也就是單位“1”不同造成的,所以,他們的1/2也不同。原來分數還有這樣一個特點,你對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認識?

        活動二:教材P34說一說。

        1、帶著新的認識,我們來判斷兩個小朋友看的書一樣多嗎?

        2、小剛和小明都看了各自書的1/3,他們看得頁數一樣多嗎?為什么?學生獨立思考一會,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饋。

        3、師總結:因為書的薄厚不同,也就是總頁數不同,所以兩人看的'頁數也不同。(整體不同,相同分數表示的數量也不同。)

        4、在什么情況下,他們讀的一樣多呢?(整體相同,相同分數表示的數量也相同。)

        5、請同學們再幫老師解決一個問題:王興國吃了一個蘋果的3/4,李曉陽也吃了一個蘋果的3/4。王興國說:“我倆吃的一樣多”。李曉陽說:“我吃得比你多!彼麄冋l說得對呢?

        (三)鞏固練習

        1、教材P34畫一畫。

        2、教材P35練一練第一題、第二題。(在練習中,針對錯誤比較多的,進行集體講解,少的則個別講解)

        四、板書設計

        分數的再認識

        整體不同,相同分數表示的數量也不同。

        整體相同,相同分數表示的數量也相同。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我采取以小游戲為開篇來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分數,理解分數的意義。在教學和練習中我重點強調了“平均分”和體會“整數”與“部分”的關系。學生在練習時,也能體會到整體不同,相同分數表示的數量也不同,如“印度洋海嘯捐款”一題。但在練一練第一題寫分數時出現錯誤很多,其主要原因在于書中沒有平均分,而是要畫一條輔助線和旋轉圖形。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3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8頁例4和做一做

        教學目標:

        1.會歸納總結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比較熟練地計算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

        2.能根據乘除法之間的關系進行驗算,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3.養成良好的計算、驗算習慣。

        教學重點:

        掌握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你能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

        特殊情況的小數除以整數的算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口算

        2.4÷2 4.8÷6 9.09÷9

        8.24÷8 6÷5 1÷5

        2.填空,并說出為什么?

        (復習乘除法之間的關系,為下面學習驗算做好準備)

        3.列豎式計算(生板演)

       。1)7.44÷4 (2)7.44÷8

        (3)102÷24 (4)4.551÷5

        四道逐漸變難

        二、探究新知

        1.在評價學生的.計算結果中幫助學生學會歸納和總結。

        師:通過剛才的解題,你能說出小數除以整數是怎么除的嗎?

        學情預設:學生有的會把步驟在說一遍,有的會講出前面“被除數的整數部分不夠除”和“除到被除數的小數末尾還有余數”兩種特殊情況的小數除以整數的算法,教師一一給與肯定。

        師:做小數除以整數還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四人小組討論并歸納

        學情預設:生根據小數乘法經驗說出轉化乘整數除法去除;商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哪一位不夠商1就商0,然后繼續除。如果除到被除數的末尾仍然有余數,要添0后再除。

        課件出示補充。

        2.在暴露計算錯誤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驗算。

       。1) 師:為了保證我們的計算正確,怎么辦?——驗算

        驗算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怎樣驗算黑板上面的小數除法呢?

        學情預設:生根據整數除法經驗能說出用乘法驗算除法,或估算一下,或用被除數除以商等。

        師:四人小組,一人選一道進行驗算,算完在組內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2)門診臺

        課件出示。

        小結:用估算能知道計算有沒有錯;用乘法或再除一遍的方法能保證計算正確

        三、鞏固練習

        1.小馬虎也做了兩道題,請同學們看看他做對了嗎?如果不對應該怎么訂正?

        37.8÷6=63 7.4÷5=1.4……4

        2.計算并驗算

        43.5÷29 18.9÷27

        1.35÷15 207÷45

        3.書第20頁:7、8題

        四、課堂小結

        說說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法則,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4

        教學目標:

        1.通過知識遷移,使學生能根據要求正確地運用“四舍五入法”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2.使學生初步了解一個小時的近似數時表示的精確程度,理解求得一個小數的近似數時,小數末尾的“0”不能去掉。3.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舊知遷移新知和類比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教學難點

        求小數的近似數時,小數末尾的“0”不能去掉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情境導入。

        1.師:同學們好!很高興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學習。我一看見同學們就感覺很聰明,是不是這樣?既然如此,老師就來考考你們,看看同學們表現如何!

        2.板書出示:老師這有個數,請省略萬后面的尾數,求出它的近似數。

        先寫黑板:12953≈1萬

        3.師:你是怎么想的?(省略萬以后的位數,就是看尾數的最高位千位。千位是2,比5小,舍去。)

        師:得數約等于1萬,千位還可以是哪些數?(0、1、3、4)尾數的最高位比5小,直接舍去尾數。

        師:如果得數約等于2萬,千位上又可以是哪些數呢?(5、6、7、8、9尾數的最高位等于或大于5,向前一位進1,再舍去尾數。)

        4.師:剛才我們求的是整數的近似數,你能說出求整數的近似數的.方法嗎?

        學生說方法。(板書:求整數的近似數,先看所省略的最高位上的數是不是滿5,再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學生齊讀。同學們讀得真好,和你們一起學習真快樂!

        二、整合情景,探究交流。

        1.師:今天我們來研究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在實際應用小數時,往往沒必要說出它的準確數,只要它的近似數就可以了。如:昨天豆豆體檢,量得身高是(板書):0.984米。平常不需要說得那么準確,我們一般怎么說豆豆的身高呢?(學生講,紅紅姐姐說豆豆身高0.98米;1米。看回答情況板書。)

        這就是0.984的近似數,你是怎么得到豆豆的身高的近似數?你們能利用已學的知識來說一說嗎?

        保留兩位小數,就要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數,看千分位。千分位是4,小于5,把尾數舍去。所以0.984≈0.98。

        誰再來說一遍?(2-3名同學。表揚。)

        2.(如果說的是1米,0.984的近似數還可以是多少?)小白弟弟的說法和小紅姐姐不一樣,他認為“豆豆身高約1米。”你能說說他的想法嗎?

       。ūA粽麛担鸵÷哉麛岛竺娴奈矓担词治弧J治皇9,大于5,向前一位進1。所以0.984≈1。)誰再來說一遍?。請同桌把這兩題的思考過程互相說一說。

        3.同學們真能干,其實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求小數的近似數。(板書課題)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求近似數的過程,你發現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是怎樣做的?(學生回答。)求小數的近似數和求整數的近似數的方法相同。板書:小數。全班讀--求小數的近似數,先看所省略的最高位上的數是不是滿5,再用四舍五入法保留。

        4.現在,老師來考考你們,0.984可以保留整數、保留兩位小數,如果0.984保留一位小數,應該是多少?(保留一位小數,就要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數,看百分位。百分位是8,大于5,向前一位進1。十分位上9加1得10,再向個位進1,所以0.984≈1.0。)

        5.學習了求小數的近似值,老師有一些疑惑不能解開,(幻燈出示)0.984保留一位小數得1.0,小數末尾的0能去掉嗎,為什么?(指名回答。)

        不能,題目要求保留一位小數,必須要0占位。求近似數時,小數末尾的零不能去掉。

        求得的近似數1.0和1比較,哪一個更精確一些,為什么?

        幻燈演示:保留整數為1,原來的準確長度在1.4與0.5之間,保留一位小數是1.0,原來的長度在0.95與1.04之間。盡管兩個數的大小相等,但表示的精確程度不同,小數保留的位數越多,精確的程度越高。

        三、練習。(智力闖關。)

        同學們利用我們以前學過的知識“求整數近似數的方法來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也能運用我們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問題。

        1.第一關。保留一位小數。

        0.58≈0.63.788≈3.8

        精確到百分位。精確到百分位就是保留幾位小數?

        12.004≈12.001.987≈1.99

        保留整數。

        9.956≈109.0448≈9

        2.第二關。在□里填數。

        2.9□≈2.98.5□7≈8.56

        3.第三關。

        姚明的身高約為2.2米,姚明的身高可能是多少米?

        2.15(6、7、8、9)2.155……

        2.20(1、2、3、4)2.……

        四、全課。

        你今天有哪些收獲?保留一位小數,就是精確到十分位,……

        板書設計

        求小數的近似數

        12953≈1萬0.984≈0.98保留兩位小數,看千分位。

        小于5,舍去。小于5,舍去

        0.984≈1.0保留一位小數,看百分位。

        0.984≈1保留整數,看十分位。

        大于5,向前一位進1。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5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認識計算梯形面積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動中,讓學生經歷推導梯形面積公式的過程。

        3、能運用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理解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幫助學生形成思考問題的習慣。

        教學準備:

        梯形紙片、多媒體課件、剪刀。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回顧平行四邊形、三角新的面積公式,想一想:三角型面積的公式是怎么推導出來的

        二、探究新知

        實際操作,自主探究。

        電腦演示地24頁的情境圖,啟發學生思考:如何把體型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呢?

        1、獨立操作,自主探索。

        學生用事先準備的學具自己進行剪拼,在探索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特有的思考問題的習慣。

        2、小組討論。

        四人小組繼續運用轉化的方法將梯形轉化成前面學過的圖形,進而求出梯形的面積。

        3、交流匯報,發現規律。

        (1)引導觀察,轉化后的圖形與原來的梯形有什么關系?請學生用語言描述梯形面積的推導過程。

        (2)聯系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分析理解:為什么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都要除以2?

        (3)經觀察分析后,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并用字母公式來表示。

        三、看書質疑,交流感想

        閱讀第24頁內容,回顧自己探索梯形面積公式的過程,并與同伴談談自己的想法。

        完成課前提出的問題

        四、鞏固應用,拓展提高

        完成25頁習題

        五、全課總結與反思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又有哪些收獲?你在學習方法上又有了那些提高。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6

        (一)教學內容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包括:單元主題圖、小數乘整數、小數乘小數、積的近似值、解決問題、整理與復習。

       。ǘ┙虒W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小數乘法的筆算方法,能正確計算較簡單的小數乘法,能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方法(口算、估算或筆算)進行計算。鼓勵學生獨立探索,提倡策略多樣化。

        (2)掌握小數乘法的估算方法,進一步強化估算意識。培養估算能力。

        (3)能借助計算器進行較復雜的小數乘法計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小數乘法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4)掌握保留積的近似值的方法,會根據具體情況保留積的近似值。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創設情境,探究現實生活中小數乘法的問題;在合作交流、探索與思考中,感受新舊知識的聯系與區別,有效地運用原有知識推動新知識的學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化對所學知識理解,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小數乘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體驗小數乘法的應用價值,通過課本知識與實際問題的聯系,增強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獲得成功的體驗,堅定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教學重難點、關鍵

        1、重點::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掌握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強化估算意識,培養估算能力;會求積的近似值,并能根據具體情況保留積的近似值。

        2、難點:積的小數點位置的確定;根據具體情況保留積的近似值。

        3、關鍵:讓學生通過現實情境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啟動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讓學生在整數比較和辨析中抓住新知識的關鍵所在-----積的小數點位置的確定;思考如何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找到解決新問題的辦法的途徑,從而主動地掌握新知識;其間,突出對算理的探究,引導學生切實掌握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

        (四)教學思路

        本單元主題圖呈現生活中應用小數計算的數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小數乘整數是學生借助整數乘法的有關知識探究小數計算方法的開始,學生通過探究,初步感知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然后通過小數乘小數的教學,深化學生對小數乘法計算方法的理解,歸納出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并要求學生將掌握的`計算方法靈活應用于解題實際,提高學生對小數乘法計算方法的掌握水平;在此基礎上,再通過積的近似值的學習,鞏固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同時讓學生理解生活中為什么需要積的近似值以及如何處理積的近似值;解決問題是學生體驗小數乘法的應用價值的重要途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掌握一些新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通過整理和復習,溝通本單元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生對本單元知識的掌握質量。

       。ㄎ澹┙虒W探討(小數乘整數)

        下面我就其中的一節課來談談突破重難點的方法。

        本節知識包括單元主題圖、2個例題、1個課堂活動和練習一1---6題。重點突破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積的小數點位置的確定。

        單元主題圖采用了市場購物的情境,通過購物呈現小數乘法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應用。通過單元主題圖,一方面引發學生學習小數乘法的欲望;另一方面讓學生體會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

        在例1的教學中,由于題中采用的蔬菜單價是小數、買菜的數量是整數的方式呈現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情境,這就給教師 的教學留有較大的空間,教學中教師可以先把單價調整為整數,喚起學生對整數乘法相關知識的積極回憶后,再把單價改成小數來思考。這樣可以有效地運用原有知識推動新知識的學習,用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為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提供借鑒,讓學生在此基礎上探討新的計算方法。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7

        教學要求:

        使學生會根據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數位數,求出積的近似值。教學重點: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積是小數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學難點:

        根據題目要求與實際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積是小數的近似值。

        教學用具:

        投影片若干張。

        教學過程:

        一、激發:

        1、口算。

        1.2×0.3 0.7×0.5 0.21×0.8 1.8×0.5

        1-0.82 1.3+0.74 1.25×8 0.25×0.4

        0.4×0.4 0.89×1 0.11×0.6 80×0.05

        2、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個小數的近似數。(投影出示)

        保留整數

        保留一位小數

        保留兩位小數

        2.095

        4.307

        1.8642

        思考并回答:(根據學生的回答填空)

        (1)怎樣用“四舍五人法”將這些小數保留整數、一位小數或兩位小數,取它們的近似值?

        (2)按要求,它們的近似值各應是多少?

        3、揭題談話:在實際應用中,小數乘法乘得的積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數位數,這時可以根據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數位數,求出積的近似值。(板書課題:積的近似值)

        二、嘗試:

        談話引出例題: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動物的嗅覺最靈敏嗎?(生回答)所以人們常用狗來幫助偵探、看家。那狗的嗅覺到底有多靈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組數據:

        1、出示例6:人的嗅覺細胞約有0.049億個,狗的嗅覺細胞個數是人的'45倍,狗約有多少個嗅覺細胞?

        2、讀題,找出已知所求。

        3、生列式,板書:0.049×45

        4、生獨立計算出結果,指名板演并集體訂正。

        5、引導學生觀察、思考:

        (1)積的小數位數這么多!可以根據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數位數。

        (2)保留一位小數,看哪一位?根據什么保留?

        (3)橫式中的結果應該怎樣寫?

        6、專項練習(根據下面算式填空)

        3.4×0.91=3.094

        積保留一位小數是( )。

        積保留兩位小數是( )。

        7、嘗試后練習:

        ▲P.10頁做一做1.計算下面各題。

        0.8×0.9(得數保留一位小數)

        1.7×0.45(得數保留兩位小數)

        ▲判斷,并改錯.

        10.286×0.32=3.29(保留兩位小數) 3.27×1.5=4.95 1.78×0.45≈0.80(保留兩位小數)

        1 0 .2 8 6 3 . 2 7 2 . 0 4

        × 0. 3 2 × 1. 5 × 2 8

        2 0 5 7 2 1 6 3 5 1 6 3 2

        3 0 8 5 8 3 2 7 4 0 8

        3. 2 9 1 5 2 4. 9 0 5 5 7 1 2

        三、運用

        1、P.13頁2題

        2、兩個因數的積保留兩位小數的近似值是3.58。準確值可能是下面的哪個數?

        3.059 3.578 3.574 3.583 3.585

        四、體驗:

        誰來小結一下今天所學的內容?

        五、作業:

        P.8頁1

        六、課后反思: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8

        簡易方程

        教學內容分析:

        簡易方程的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以后教學的,在解方程式,學生可以根據等式的性質進行教學,也可以根據四種運算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進行教學。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優點。會用字母表示常見的數量關系,會根據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意義,會解簡易方程。

        3、會列方程解應用題。

        【教學重點

        用字母表示常見的數量關系,根據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難點的值,解簡易方程和列方程解應用題。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復習的內容是有關簡易方程的知識,通過復習要進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優點,會用字母表示常見的數量關系,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意義,會解方程,會列方程解應用題。

        二、復習用字母表示數量關系,公式,運算定律

        1、 出示表: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

        名稱 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換律 a+b=b+a

        加法結合律 (a+b)+c=a+(b+c)

        乘法交換律 ab=ba

        乘法結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2、請學生說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公式和長方形、正方形周長公式。

        3、用字母還可以表示數量關系,a表示單價,b表示數量,c表示總價,說出分別求總價、單價及數量的字母公式。

        4、練習:期末復習第16題。

        5、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做期末復習第17題。

        (1)原來每月燒的煤用30c表示;現在每月燒的煤用30×(x-15)表示。

        (2)學生計算現在每月燒煤的千克數。

        三、復習方程的意義和解方程

        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方程和等式關系是怎樣的?

        2、練習:做期末復習第18題。

        學生練習。講解第(3)題,在方程3x=y中y=21,先把y=21代人原方程成為3x=21再解方程。

        3、做期末復習第19題。

        請學生說一說解方程的方法。

        4、做期末復習第20題。

        學生列方程并解方程。

        四、復習列方程解應用題

        1、(1)列方程解應用題的特征是什么?解題時關鍵是找什么?

        (2)請學生說一說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

        2、做期末復習第21—23題。

        第21題:

        學生說數量關系式,列方程并解答,根據已列方程寫出另外兩個不同的方程。

        第22題:

        師畫線段圖表示題目的條件和問題,學生列方程解答。

        第23題:

        學生說數量關系式、列方程解答。

        五、全課總結

        這節課復習了什么內容。

        六、布置作業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9

        教學內容

        列方程解應用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根據兩個未知量之間的關系,列方程解答求含有兩個未知數的應用題。

        2.使學生能根據應用題的具體情況靈活選擇解題方法,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和習慣。

        3.使學生學會用檢驗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條件的方法,提高學生求解驗證的能力。

        教學重點

        列方程解答數量關系稍復雜的兩、三步應用題。

        教學難點

        形如:ax+bx=c的數量關系

        教學理念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檢驗能力。

        教師活動過程

        學生活動過程 備注

        一、復習鋪墊

        1.練習二十一T1

        學生回答

        2.根據條件說出數量關系式:

        果園里的桃樹和梨樹一共有168棵。

        果園里的桃樹比梨數多84棵。

        桃樹棵數是梨樹的3倍。

        學生回答數量關系式

        3你能選擇其中兩個條件,提出問題,編成一道應用題嗎?試試看!

        學生自主編題,口頭說題

        4依據學生回答,教師出示題目。

        A.根據條件(1)、(2)編題:果園里梨樹和桃樹一共有168棵,桃樹比梨樹多84棵。梨樹和桃樹各有多少棵?

        B.根據條件(1)、(3)編題:果園里梨樹和桃樹一共有168棵,桃樹的棵數是梨樹的3倍。梨樹和桃樹各有多少棵?(例1)

        C.根據條件(2)、(3)編題:果園里的桃樹比梨樹多84棵,桃樹的棵數是梨樹的3倍。梨樹和桃樹各有多少棵?(想一想)

        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二、探究新知

        1.學生嘗試例1

        引導學生畫出線段圖

        集中反饋:生說師畫圖

        2.教師組織學生匯報

        學生介紹算術解法時,教師引導學生畫線段圖理解數量間的關系。

        學生介紹方程解法時,注重讓學生說出怎樣找數量間的相等關系。

        3.小組討論。

        解這道題,你認為算術方法和列方程解哪一種比較容易找到解題的數量關系,為什么?

        用方程解,設哪個數量為X比較合適?用什么數量關系式來列式呢?

        4.學生獨立完成想一想。

        這一題與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明確三點:

        1、一般設一倍數為X 。

        2、把幾倍數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

        3、通過列式計算,可以檢驗兩個得數的和(差)及倍數關系是否符合已知條件。

        4、完成課本94頁練一練

        指名板演,其余集體練習,評講時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怎樣檢驗?

        三、小結

        本課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哪些收獲?

        四、作業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0

        教材說明

        密鋪,也稱為鑲嵌,是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現象,它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變化和美的享受。教材在四年級下冊就安排了密鋪的內容,通過讓學生觀察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密鋪起來的圖案,了解什么是密鋪。本冊教材中,通過實踐活動繼續讓學生認識一些可以密鋪的平面圖形,會用這些平面圖形在方格紙上進行密鋪,從而進一步理解密鋪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整個實踐活動分為兩個層次:

        1.通過動手操作,探索哪些平面圖形可以密鋪,哪些不能密鋪,使學生認識一些可以密鋪的平面圖形。

        由于學生已經了解了密鋪概念,教材不再給出密鋪的概念及圖案,而是直接呈現了學生熟悉的6種平面圖形(即圓形、等邊三角形、長方形、等腰梯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并提出問題哪些圖形可以密鋪。接著,讓學生利用附頁中的圖形,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任選一種圖形拼一拼、鋪一鋪,探索并找出可以密鋪、不能密鋪(圓形、正五邊形)的平面圖形,進一步理解密鋪的特點。找出可以密鋪的平面圖形后,再讓學生實際鋪一鋪,在操作的過程中感受密鋪,并感受這些圖形的特點。

        需要指出的是,這里每次密鋪的基礎圖形都是大小和形狀相同的同一種平面圖形,兩種或兩種以上平面圖形拼接在一起,也能進行密鋪,但教材并不做要求。

        2.綜合運用已有知識,在方格紙上根據給定的兩組圖形設計密鋪圖案,計算出每次密鋪中不同平面圖形所占的面積,使學生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用數學的眼光欣賞美和創造美。

        這部分內容包括三部分:

       。1)從實際出發引出問題,讓學生從兩組瓷磚中任選一組在方格紙上設計密鋪圖案,體驗用數學的樂趣。這里的兩組瓷磚,一組由兩個形狀和大小相同、顏色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組成,另一組由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直角三角形(一條直角邊的長度等于平行四邊形長邊所在的高)組成,前一組密鋪可以是用同一種基礎圖形將平面密鋪,后一組密鋪則是用兩種基礎圖形密鋪平面。

        完成設計的方式,可以由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也可以由教師準備好相應的圖形卡片,讓學生拼出。建議學生在畫或拼擺密鋪圖案時,要有序地進行。

        (2)綜合運用有關密鋪、面積等方面的知識,統計自己在方格紙上設計的圖案中,每種基礎圖形一共用了多少塊,以及所占的面積,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數學和現實生活的聯系,發展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讓學生利用附頁中提供的`圖形,自由地設計密鋪圖案,這種圖案可以由一種或兩種基礎圖形組成(也可以由多種基礎圖形組成,尊重學生的選擇,但不要求),通過學生的創作及交流,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用幾何圖形進行美術創作的想象力,讓學生體驗自己創作的數學美,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及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建議

        (1)這部分內容可以用1課時進行教學。主要是在數學活動中,借助觀察、猜測、驗證等方式解決問題。

       。2)教師可以在課前搜集一些密鋪的圖案,也可以事先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一些密鋪圖案,課上展示給大家,以此幫助學生復習已了解的密鋪知識,從直觀上為學習新內容做好準備。搜集的圖案可有多種,如由形狀和大小相同的一種基礎圖形組成的密鋪圖案,兩種或兩種以上基礎圖形組成的密鋪圖案,不規則圖形組成的密鋪圖案等。呈現圖案后,可以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密鋪圖案是由什么基礎圖形組成的?

       。3)教師提出問題如果密鋪平面時只用一種圖形,比如圓形、等邊三角形、長方形、等腰梯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同時出示該圖形的彩色卡片并貼在黑板上),請你們猜猜看,哪種圖形能用來密鋪?引導學生進行猜測和想像,然后再通過鋪一鋪等操作活動進行驗證并獲得結論;蛘呦茸寣W生想一想他們見過的哪些圖形能夠用來密鋪平面,教師根據學生說出的圖形呈現相應的圖形卡片,然后圍繞學生說出的圖形,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動手拼擺,找出哪些圖形可以密鋪,哪些圖形不可以密鋪,驗證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4)學生匯報驗證的結果,并讓學生任選一種可以密鋪的圖形鋪一鋪,上臺展示并與大家交流拼的過程,加深學生對密鋪的理解以及對圖形性質的認識。

       。5)在學生了解可以密鋪的圖形后,教師可以直接提出問題,讓學生用密鋪的知識設計地磚圖案;也可以先請學生說一說,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密鋪。學生可能會有很多答案,大致包括建筑(地磚、籬笆和圍墻)、玩具、藝術(圖畫)等幾個方面,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廣泛應用。然后再讓學生任選一組瓷磚,在方格紙上設計新穎、美觀的密鋪圖案。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讓先設計完的學生數一數自己設計的圖案中,不同的基礎圖形分別用了多少塊,所占面積是多少。

        (6)展示作品過程中,引導學生比一比,看看誰的設計更美觀、更有新意,激發學生之間互評作品,在交流中理解并接納別人較好的方法。

        (7)匯報交流之后,讓學生進行更開放的設計活動,在活動中充分感受數學知識與藝術的密切聯系,經歷創造數學美的過程。

        (8)要注意,后面的教材中會繼續安排有關密鋪的內容,例如較復雜些的密鋪、密鋪的方法等等,因此在這里注意不要拔高要求,如圖形能夠密鋪的條件(同一頂點的各個拼接圖形角的和為360)會在中學的教材中介紹,這里就不需要讓學生研究。

        參考資料:

        密鋪的歷史背景

        1619年數學家奇柏(J.Kepler)第一個利用正多邊形鋪嵌平面。

        1891年蘇聯物理學家弗德洛夫(E.S.Fedorov)發現了十七種不同的鋪砌平面的對稱圖案。

        1924年數學家波利亞(Polya)和尼格利(Nigeli)重新發現這個事實。

        最富趣味的是荷蘭藝術家埃舍爾(M.C. Escher)與密鋪。M.C. Escher于1898年生于荷蘭。他到西班牙旅行參觀時,對一種名為阿罕伯拉宮(Alhambra)的建筑有很深刻的印象,這是一種十三世紀皇宮建筑物,其墻身、地板和天花板由摩爾人建造,而且鋪上了種類繁多、美輪美奐的馬賽克圖案。Escher 用數日復制了這些圖案,并得到啟發,創造了各種并不局限于幾何圖形的密鋪圖案,這些圖案包括魚、青蛙、狗、人、蜥蜴,甚至是他憑空想像的物體。他創造的藝術作品,結合了數學與藝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更讓人對數學產生另一種看法。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結合生活實際認識組合圖形,初步掌握用分解發和割補法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

        2、能綜合運用平面圖性積計算的知識,培養分析。綜合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拼一拼。找一找的過程,體會各種圖案之間的內在聯系,知道生活中各種物體的組合規律。

        2、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體驗生活中美麗圖案的組合規律,激發主動學習的興趣,培養審美觀念和熱愛學習數學的思想情。

        教學重難點:

        初步掌握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正確、靈活地把組合圖形轉化為所學過的基本圖形,并能根據各種組合圖形的條件,有效地選擇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練習題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鞏固基礎

        1、我們已經學習了哪些基本的平面圖形?

        2、他們的面積計算公式分別是什么?(請學生說一說)

        3、計算下面各圖形的面積。(出示所學過的圖形)

        師:這些單個的圖形稱之為簡單的基本圖形。

        師:在我門的`生活中,有許多物體的表面是由這些簡單的圖形組合而成的,我們稱之為組合圖形。同學們,仔細觀擦一下我們的教室,看一看哪些地方有組合圖形。

        二、閱讀質疑,自主探究

        師:同學們,我們剛才觀察了教室內的組合圖形,在我們的課本上也有幾副美麗的圖案,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1、同學們閱讀課本。

        2、同桌交流圖案的組成。

        3、小組和作,拼一拼,講一講所拼圖形的組成。

        4、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么是組和圖形?

        三、合作探究

        1、出示例題4的圖。

        師:這是一間房子側面墻的形狀,它是什么圖形?怎樣求它的面積?先獨立想一想再小組交流。 提示。

        (1)這個圖形有哪些簡單的圖形組合而成的?

       。2)求它的面積就是求哪幾個圖形的面積?

       。3)要求它們的面積需要什么條件?

       。4)教師給出條件,試求出它的面積。 小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2、匯報結果。

       。1)把組合圖形分成一個三角形和一個正方形。分別算出它們的面積,再想加。

       。2)把組合圖形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先算出一個梯形的面積,再乘以2。

        (3)仔細閱讀課本,補充完整。

        (4)引導學生,總結方法 。 教師:想一想我們剛才是怎樣求這個組和圖形的面積的? 你認為那種方法簡單呢?

        總結:在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時,先把組合圖形分成易學過的簡單徒刑,然后分別求出他們的面積在相加。

        四、練習鞏固

        1、練習二十二第一、二題。

        教師出示相關的圖形,請同學說說她是由那幾種圖形組成的。 (學生獨立列式,并計算,教師巡回指導并講解)

        2、發放練習卡片給學生做一做。

        說方法:長方形的面積—正方形的面積=陰影部分的面積請學生上黑板演示計算過程。 教師小結:通過剛才的練習,可見求組合圖形的面積可以用相加的方法,也可以用相減的方法。

        3、你能用幾種方法計算下圖的面積。

        五、課堂小結

        1、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有什么收獲?

        2、教師總結:組合圖形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可見,應用廣泛。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多動腦筋,就會掌握方法。

        板書設計:

        組合圖形的面積

        幾個簡單圖形組合而成

       。ǜ鶕阎獥l件相加或相減)

        方法:分割法或添補法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2

        教學目標:

        1、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算理,學會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2、在探索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的過程中,感受轉化的思想方法,發展初步的歸納、推理、概括能力,培養估算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就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三峽工程的宏偉,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增強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算理和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補0繼續除的算理。

        教學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學習熱情。

        師:同學們,你知道世界上建筑規模最大、施工難度最大、年發電量最多、防洪效果最為顯著的水利工程是什么嗎? 在學生充分回答的基礎上板書課題:三峽水利工程。(幻燈片展示三峽工程的宏偉場面)

        師:1994年12月14日,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正式開工。到20xx年6月1日,三峽大壩正式蓄水。

        二、創設問題情境,收集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1、課件創設情境。

        師:這是三峽工程中五級船閘的平面圖。

        2、收集信息,提出問題。

        師:請同學們獨立閱讀圖中的數學信息,比一比誰的收獲最多?(學生獨立獲取信息)

        師:通過閱讀你知道了什么?(學生交流圖中的數學信息)

        師:根據這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價值的數學問題? 生可能會提出。

       、偎黄骄刻焐仙嗌倜?

       、谟屋喥骄繒r航行多少千米?

        ③游輪通過每級船閘的平均時間是多少小時?

       、苋龒{電廠平均每天發電多少億千瓦時?

        3、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ㄒ唬┧黄骄刻焐仙嗌倜?

        師:我們首先來解決水位平均每天上升多少米?誰會列算式?

        生:9.843=

        師:為什么用除法計算?(引導學生回顧除法的意義)

        師:用什么方法能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呢?(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算法)

       、俟酪还溃核黄骄刻齑蠹s上升多少米? (學生可能會這樣估算:9.849,93=3)

        師:平均每天上升的水位比3米多還是比3米少呢?(引導學生明白因為9.84米比9米多,所以平均每天上升的水位一定比3米還多一些)

       、谥R遷移。

        師:用以前學過的整數除法能不能幫助我們算出最終的結果呢?(學生獨立思考) (學生可能會想到:9.84米=984厘米,9843=328(厘米),再把328厘米轉化為3.28米)

       、哿胸Q式算: 先學生獨立嘗試探索并思考。

        ⑴每次除得的商寫在什么位上?為什么?

        ⑵每次除得的商與除數的積表示( )個( )。

       、呛驼麛党ㄓ惺裁串愅?

        再小組討論,最后集體交流算法,結合學生的回答過程,教師板書,并同時質疑:9除以3商3,商寫在什么位上?33等于9,9表示幾個幾?商的小數點應該怎樣寫?8表示幾個幾,8除以3商2,商應該寫在什么位上?2乘3等于6表示幾個幾?當十分位上的余數2比除數小,不夠除該怎么辦?24表示幾個幾?24除以3商是8,8應該寫在什么位上?

       、苄〗Y:小數除以整數與整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基本相同,也是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寫在一位上。不同的是商的小數點一定要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ǘ┯屋喭ㄟ^每級船閘的平均時間是多少小時?

        ①理清思路,列出算式:2.55

        ②學生嘗試獨立計算。

       、劢處熢O疑:通過試算,你發現2.55與9.843的計算過程有什么不同?學生匯報:計算2.5.5時,被除數個位上的數比除數小,商的個位就不夠商1,應該在商的個位寫0補位。

       、苡抿炈愕姆椒▉眚炞C商的結果是否正確。

       。ㄈ┢骄刻彀l電多少億千瓦時?

       、倮砬逅悸,列出算式:24.925

       、趯W生嘗試獨立計算。

       、劢處熢O疑:在計算過程中你又有什么新發現?學生匯報:24個十分之一用25除,不夠除,怎么辦?

        (根據小數的基本性質,當24個十分之一用25除,時不夠商1個十分之一,把24個十分之一看成低一級單位的數,再添0,是240個百分之一,再繼續除)

        ④鞏固練習:小電腦你會計算132嗎?

       。ㄋ模┛偨Y

        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計算法則

        師:通過解決三峽工程中的數學問題,誰能說一說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按照整數除法的法則去除,商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如果除到被除數的末尾仍有余數,就在余數后面添0再繼續除)

        三、自主練習,鞏固應用。

        1、第107頁第1題,應用小數除法解決實際問題,既鞏固計算方法又進一步理解了除法的意義。

        2、獨立計算第2題,教師巡視知道算法有困難的同學。集體訂正時,強調小數除法應該注意的問題。

        3、第5題:鞏固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中的計算難點。教師可先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在巡視時及時發現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糾正。

        4、第9題:火眼金睛辨對錯。

        5、第3、6題,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并列式解答。

        四、課堂總結。

        1、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

        2、討論:計算小數除法時,商在什么情況下小于1?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3

        教學目的:

        1、整理小數乘法和除法的計算法則。

        2、理解小數乘法和除法的結果與第二個因數和除數的關系。

        3、能進行小數乘法和除法的簡便運算。

        4、理解循環小數的意義,會用循環小數表示商。

        5、能用進一法和收尾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概念回顧。

        1、小數乘法和除法的計算方法與整數乘法和除法的計算方法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2、計算小數乘法和除法要注意什么?

        3、計算結果有幾種取近似值的方法?

        4、什么叫循環小數?

        二、在判斷中辨析概念。

        1、兩個因數都是兩位小數,它的積是兩位小數。

        2、m×0.98的積一定小于m.

        3、3.636363是循環小數。

        4、2.5×17+2.5×13=2.5×(17+13)運用了乘法結合律。

        5、小毛看一本120頁的故事書,每天看35頁,要看4天。

        三、在計算中理解法則。

        3.25×4.83.6÷0.25

        四、簡便計算。

        0.25×32×1.252.85×5.2+2.85×5.8-2.85

        3.6÷0.25÷0.43.69-(1.69-5.8)

        五、在運用中掌握方法。

        1、李老師用200元買字典,每本48.5元,可以買幾本?

        2、工地上有160噸貨物,用載重8.5噸的汽車要運多少次?

        六、作業。

        1、總復習第1、2題。

        2、練習二十五第1---5題。

        板書設計:

        課后記:

        第二課時

        課題:觀察物體和多邊形的面積。

        復習目標:

        1、能從觀察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并畫出平面圖。

        2、回顧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并能靈活運用公式解決問題。

        3、能運用公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4、會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

        復習過程:

        一、基礎再現:

        s=abs=ahs=ah÷2

        s=(a+b)h÷2

        二、基本練習

        1.一個長方形框架,拉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后,()不變,()變小。

        2.兩個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它的底邊等于梯形的()。

        3.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是60米,底邊是12米,高(),與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

        4.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平行四邊形面積和底邊都相等,三角形的高是12厘米,平行四邊形的高是()

        5.想法計算圖形的面積。

        6.一塊梯形的果園,上底是250米,下底是350米,高100米,平均每公頃收蘋果2.5噸,這個果園可以收多少蘋果?

        三、作業

        1.總復習第6、7、8題。

        2.p 124第7、8、9、10、11題。

        板書設計:

        課后反思:

        第三課時

        課題:簡易方程

        復習目標:

        1.會用字母表示數、數量、定律和計算公式。

        2.理解方程的意義,會判斷方程。能解方程并驗算。

        3.能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復習過程:

        一、概念回顧。

        1.什么叫做方程?等式與方程有什么區別和聯系?什么叫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2.用字母表示數應該注意什么?

        3.用方程解決問題的步驟是什么?

        二、基本練習:

        1.方程0.6x=3的解是()

        2.a與b的和的一半是()。

        3.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用字母表示是(),乘法結合律用字母表示是()。

        4.判斷。

        (1)a×b×8可以簡寫成ab8。

       。2)x+5=4×5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

       。4)a的立方等于3個a相加。

       。5)a÷b中,a、b可以是任何數。

        5.解方程。

        10.2-5x=2.23×1.5+6x =335.6x-3.8=1.8

        3(x+5)=24600÷(15-x)=200x÷6-2.5=1.1

        6.解決問題。

        (1)一個三角形的高是6米,底是20米,求面積。(用公式計算。)

        (2)媽媽有200元錢,是小紅的4倍多20元,小紅有多少元?

       。3)爸爸的年齡比兒子大32歲,是兒子年齡的9倍,爸爸和兒子各多少歲?

        (4)學校買10套課桌用500元,已知桌子的單價是凳子的4倍,每張桌子多少元?

        三、作業。

        板書設計

        課后反思:

        第四課時

        課題:可能性和編碼

        復習目標:

        1、認識簡單的可能性事件。

        2、會求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并用分數表示。

        3、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學生初步體會數字編碼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4、讓學生學會運用數進行編碼,初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一、基本練習。

        1、盒子中有紅、白、黃、綠四種顏色的球各一個,只取一次,拿出紅色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白色呢?

        2、商場促銷,將獎品放置于1到10號的罐子里,幸運顧客有一次猜獎機會,一位顧客猜中得獎的可能性是多少?

        3、盒子中有紅色球8個,藍色球10個,取一次,取出紅色球的可能性大還是藍色球?

        4、說出下面各組數據的中位數。

       。1)35896

       。2)25141318201

        (3)姓名李明陳東劉云馬剛王明張炎趙麗

        成績/米6.84.75.84.74.64.13.2

        5、介紹你自己的身份證號碼,并說出各數字代表什么意義?

        6、游戲:媽媽的卡片寫有2、3、4、5、6,妹妹的卡片寫有1、8、9、10、7,

        (1)每人任意出一張,有多少種可能?

        (2)每人出一張,和為單數媽媽勝,和為雙數妹妹勝,這公平嗎?為什么?

       。3)你能設計一個公平的游戲規則嗎?

        二、作業

        1.p122

        2.p125第12——17題。

        板書設計:

        略。

        課后反思:

        略。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4

        一、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多邊形的面積》。

        二、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并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應用公式計算圖形的面積,并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回顧梳理本單元知識,能用思維導圖清晰的整理單元知識網絡,并熟練運用本單元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經歷單元復習過程,熟練掌握單元知識的同時,再次感受合作學習的重要性以及轉化思想在數學學習中的重要性,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本單元所學的面積公式,理解計算公式之間的聯系,形成知識網絡。

        難點:靈活運用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解決問題。

        四、配套資源:

        《多邊形的面積》ppt課件

        《多邊形的面積》單元小測、《多邊形的面積》專項突破

        五、學習設計

       。ㄒ唬┱n前設計

        課前,教師發給學生如下復習資料,學生獨立完成:

        (二)課堂設計

        1.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師:我們在這個單元學習了哪些內容?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引導有序回憶概念。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對“多邊形的面積”進行整理和復習。

        【設計意圖:以一組簡單并且特征明顯的數為線索,讓學生重現已有的概念,不僅能抓住要領,而且能提高復習的效率,為接下來建構知識網絡做好準備。】

        2.知識梳理,整體回顧

       。1)比較圖形的面積。

        師:下面哪些圖形的面積與圖①一樣大?為什么?

        師:同學們說的很清晰。我們利用這樣的分割、移補后,圖形的面積是沒有改變的。這就是數學上的“出入相補”原理。

        出示課件:

       。2)認識底和高

        師:屏幕上的這些圖形都不陌生,你能按要求畫出它們的高嗎?

        師:用三角尺畫圖形的高,需要先確定什么?(確定圖形中的某個頂點或圖形邊上的某個點)

        師:接著該怎樣畫呢?(接著,思考如何用三角尺畫出底上的垂直線段,其中一條直角邊過圖形中確定好的某個點,另一條直角邊和圖形的底重合。最后畫出圖形的高)

        注意:畫高時要用虛線,關注底和高的對應關系。

        出示課件:

        (3)多邊形的面積

        師:我們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會計算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你還記得我們是如何推導出這些公式的嘛?它們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聯系呢?

        小組交流,教師概括學生的回答,學生交流會后用課件動態依次出示:

        小結: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了長方形,推導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把三角形和梯形轉化成了平行四邊形,推導出了它們的面積計算公式。

        3.完善思維導圖

       。1)引導整理,匯報交流

        師:現在請小組集體整理/調整思維導圖(知識網絡)。

        師:哪一組愿意來介紹下整理/調整后的的情況?

        請2~3個小組的同學上臺展示匯報知識整理圖,說明這樣整理的理由,其他小組的同學進行質疑,提出改進意見。

        師:通過剛才的交流,同學們對本單元的知識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下面請各小組的同學看看你們小組整理的知識圖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請通過改進,使你們組的知識圖也更加完善。

        各小組對本組的知識圖進行反思和修改。

        師:現在哪個小組的同學愿意來展示一下經過修改之后的知識整理圖?

        學生二次交流,全班評價,在共同討論的基礎上逐步完善,大致形成下面知識思維導圖。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共同交流的基礎上進行改進,能夠起到自我反思、自我修正的作用,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進一步加深,認識進一步升華!

        4.典型題目練習,綜合應用知識

       。1)計算下列圖形的面積。

        【知識點】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積計算。

        【答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24×15=360(cm)

        梯形的面積:(14+26)×22÷2=440(cm)

        三角形的面積:42×7÷2=147(dm)

        【解析】代入相應的面積公式,求出相應的面積。

       。2)一面用紙做成的直角三角形小旗,兩條直角邊分別長12厘米和20厘米。做10面這樣的小旗,至少需要用紙多少平方厘米?

        【知識點】靈活運用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解決問題。

        【答案】12×20÷2×10=1200(cm)

        答:至少需要用紙1200平方厘米。

        【解析】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底×高÷2,題目中已說明是直角三角形,并說明兩條直角邊分別是12厘米、20厘米。則根據公式可求出1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題目中要求要做10面這樣的小旗。因此再用1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10即可解決問題。

       。3)做《多邊形的面積》單元小測、《多邊形的面積》專項突破。

        5.全課小結

        師:通過對本單元的整理與復習,你有哪些新的收獲?

        全班相互交流自己的收獲與不足。

        《多邊形的面積》整理復習

        1.想一想:本單元我們學過那些平面圖形的面積?它們的公式分別是什么?是怎樣推導出來的?這些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之間有什么聯系?

        2.請用表格或畫圖的方式將本單元的知識進行整理。

        3.在學習多邊形的面積時,哪些題目容易出錯?收集整理一些容易錯誤的題目。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5

        教學目標:

        1、根據除法中的商不變性質,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使學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質。

        2、通過學生的自主探討,掌握化簡比的方法并會化簡比。

        3、初步滲透事物是普遍聯系和互相轉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應用比的基本性質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復習比和分數、除法之間的關系,孕伏新知。

        2、提問:比和除法,比和分數之間有那些聯系?

        3、出示三個分數:3/4、6/8、9/12. 問

        (1)這三個分數相等嗎?為什么?

       。2)可寫成比的形式分別是什么?

        (3)這三個比相等嗎?為什么?

       。3:4=6:8=9 :12)

       。4)這三個比是怎樣變化的.?有什么規律?

       。5)回憶:除法有什么性質?分數有什么性質?他們的內容是什么?

        引導學生根據商不變的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猜想:比有什么性質?小組交流。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指名回答小組交流的結果。引導學生用語言表述

        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這叫做比的基本性質。

        2、說明:利用商不變的規律可以進行除法的簡算;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可以進行分數的約分、通分。同樣,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可以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3、討論。你怎樣理解最簡單的整數比這個概念?

        學生充分討論后,指名回答,形成共識:最簡單的整數比必須是一個比,它的前項和后項必須是整數,而且前后項應該是互質數。

        4、請個別學生舉一個最簡單的整數比。

        5、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強調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互質)

       。1)問:怎樣把一個整數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14:21 54:18

       。2)引導學生總結整數比的化簡方法:用比的前后項分別除以它們的最大公約數,使比的前后項是互質數。

        6、化簡下列各比

        (1)問:這兩題比的前項、后項是什么樣的數?怎么把分數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呢?

        1/10:3/83/5:5/8

        (2)引導學生小結分數比的化簡方法:比的前項后項分別乘以它們分母的最小公倍數,就化簡成最簡整數比。

        7、化簡下列各比

       。1)這兩題比的前項、后項是什么樣的數?怎么把小數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呢?

        1.25:4 2.7:18

       。2)由學生小結小數比的化簡方法:先將小數化成整數,再化簡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師生共同總結化簡比的方法:先要利用比的基本性質,把不是整數比的化成整數比,再把不是最簡整數比的化成最簡整數比。

        8、練習:化簡比

        60:24 5/8:7/245/4:0.75

        三、鞏固練習

        1、把1小時:45分鐘化簡后是1:45。

        2、鞋廠生產的皮鞋,十月份生產的雙數與九月份生產的雙數的比是5:4。十月份生產了20xx雙,九月份生產了多少雙?

        四、課堂總結

        比的基本性質是什么?它是根據什么來的?利用比的基本性質可以干什么?化簡比的方法是什么?

        六、布置作業

        自主練習5、7、8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6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手引發的思考。

        師:伸出你的左手,張開手指,用數學的眼光看一看,你發現了什么?

        師:大家都有一雙銳利的數學眼睛,發現手指與間隔之間也有數學。其實在生活中那些司空見慣的現象,只要用心觀察、思考也能發現他們的數學奧秘。這節課,我們將深入研究類似手指與間隔這樣的數學問題。

        2、提問: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點出植樹的好處,進行思想教育。)揭題。(板書課題)

        二、新課探究。

        1、出示題目:同學們在校園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樹?【學生讀題,分析題意!

        2、學生大膽猜測。讓學生利用學具表格完成對因為長度不定的猜想,展示學生的猜想:(由于長度的不同,學生出現的情況不同,但總是會出現棵數比間隔數多一)

        理解:“間隔”、“間隔數”、“棵數”。

        3、驗證,建立數模。(學生分小組親自動手驗證)

        棵數和間隔數到底之間有什么關系呢?讓學生大膽地猜想,并用圖示的方法驗證。

        課件顯示:隔5米種一棵,再隔5米種一棵……,一直畫到100米!學生會感覺:這樣一棵一間隔畫下去,方法是可以的,但太麻煩了,又浪費時間。

        引導學生:要研究棵數和間隔數之間有什么關系,有更簡單的方法嗎?

        讓學生思考、交流,嘗試從簡單入手,用“把大數變小數”的方法進行研究,滲透“化繁為簡”的數學思想。

        4、發現規律。

        學生開始動手畫圖、填表、比較分析,然后展示他們的研究結果,發現在小數據中兩端都種的情況下,都有“棵數比間隔數多1”的規律。

        師:“棵數比間隔數多1”的規律是同學們用較小的數據研究出來的,如果數據增大,這個規律還成立嗎?

        課件動態演示:一個間隔對應一棵,這樣一直對應下去,100個間隔就有100棵,種完了嗎?

        師:如果這條路變得很長很長、無限長,兩端都種還有這樣的`規律嗎?讓學生從中體會到,不管數字多大,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最后還要補上一棵才能達到兩端都種的結果。這個環節,潛移默化地滲透“極限”的思想。

        5、總結歸納,應用規律,完成例1的學習。

        歸納“化繁為簡”的解題策略。讓學生體會到研究問題可以從簡單入手,將困難的變為容易的,將復雜的變為簡單的,用這樣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解決問題。把抽象的數學化歸思想滲透在教學中,讓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體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價值,提高思維的素質。

        師:你們能用一個式子把規律表示出來嗎?

        【板書】間隔數+1=棵數棵數-1=間隔數

        學生完成課本例1的學習、解答。

        6、聯系生活

        在我們生活中存在著很多類似植樹問題的現象,你發現了嗎?(讓學生找出生活中的有關植樹問題原理的實例)

        讓學生通過舉例,體會到植樹問題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同時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路燈排列、排隊等生活現象都與“植樹問題”有著相同的數學結構,也給這種數學思想以充分的建模。

        三、鞏固練習。

        1、點擊生活。

        (1)一排同學之間有7個間隔,這一排有()個同學。

        (2)工人叔叔要在路的一邊安裝路燈,一共安裝了6座。從第一座到最后一座一共有()個間隔。

        2、解決問題。

        (1)5路公共汽車行駛路線全長12km,相鄰兩站之間的距離都是1km。一共設有多少個車站?(2)在一條全長2km的街道兩旁安裝路燈(兩端也要安裝),每隔50m安一盞。一共要安裝多少盞路燈?3、拓展練習

        園林工人沿一條筆直的公路一側植樹,每隔6m種一棵,一共種了36棵。從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離有多遠?

        四、課堂總結。

        五、作業:課本P109練習二十四第1、3題。

        板書設計:

        植樹問題

        (兩端要栽)

        全長÷間隔長度=間隔數間隔數+1=棵數

        100÷5=20(個)20+1=21(棵)

        答:一共要栽21棵樹。

        教學反思

        “植樹問題”是人教20_版五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的內容,教材將它分為以下幾個層次:“兩端都栽”、“只栽一端”、“兩端都不栽”、“封閉圖形情況”以及”方陣問題”等。本節課要解決的是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主要目標是向學生滲透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初步感悟“化歸”的解題方法,構建植樹問題數學模型。設計教學時,我運用“問題導學,互動探究”的教學模式,即以問題情境為載體,進行自主學習,以認知沖突為誘因,展開合作探究,使學生經歷生活數學化,數學生活化的全過程,從中學到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觀看圖片,尋找數學信息,讓學生初步認識間隔,感知間隔數與手指數的關系。

        二、以一道植樹問題為載體,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應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引發學生認知沖突。

        三、抓住課堂生成的契機,以生活中植樹問題的應用為研究對象,再度質疑,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植樹問題的實質。

        四、多層次、多角度的達標測評練習,拓展學生對植樹問題的認識。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這節課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

        1、通過自主探索的活動,讓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增進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我設計了很多孩子喜聞樂見的教學環節。例如:在問題導入時,讓學生根據不完成全的應用題,對缺少條件的應該題大膽進行猜測,激發學習興趣。再如:自主學習、互動合作這一環節中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解題、驗證“間隔數”與“棵數”之間的規律。

        2、滲透一一對應的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交流等活動,既學會一些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和策略又逐步形成求實態度和科學精神。

        3、注意反映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本來就是來自于生活,通過觀察生活找出解決這類問題的規律,從而應用于生活。所以,我設計的每一環節都緊扣生活,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為主線,有目的地進行數學學習活動,使學生學得有趣,同時,增強了數學學習的應用價值。

        4、本課的練習本著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有以下兩個層次:

        (1)直接應用,解決比較簡單的實際問題。在鞏固練習中,我安排學生完成已知間隔數求棵數及已知棵數求間隔數的兩道填空題,以及“做一做”中知道總長和間距求棵數的練習,讓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出發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訓練學生雙向可逆思維的能力。

        (2)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不同事件都含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系,它們都可以利用植樹問題的模型來解決它。如上樓梯、排隊、敲鐘、鋸木頭等,所以在后面的提高練習中,我把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編進題目中,讓學生拓寬視野,解決生活中不同現象的“植樹問題”。

        這節課的不足是過于側重于植樹問題的原理,課堂的練習密度不夠,從練習中也反饋出個別學生吃不透的現象。所以今后教學時要注意把握好度,適當進行取舍,照顧好中差生。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7

        設計說明

        1.創設生活化的數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創設生活化的數學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容易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數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富有情趣。課前從學生買喜歡吃的水果入手,創設了幫助阿姨算賬的數學情境,引出數學問題,使學生產生探究欲望,從而更好地進行新知的學習,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發揮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程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被重視。在教學中,注意安排學生獨立思考與小組交流相結合,讓學生自主觀察情境圖,了解畫面信息,找出等量關系,理清解決問題的思路,小組內講解自己的思考過程,再向全班匯報。這樣既能增加學生學習的信心,又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寬學生的思維。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情檢測卡 課堂活動卡

        學生準備 練習卡片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看,水果店里真熱鬧。☆櫩蛡兠χ暨x自己喜歡吃的水果,收銀臺忙得不可開交。一位阿姨也買了一些水果,誰來說說她都買了什么?(課件出示教材77頁例3情境圖)

        師:從圖中你還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

        師:這位阿姨想讓你們幫她算算蘋果每千克多少錢,你們愿意嗎?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列稍復雜的方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創設生動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建立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的橋梁。

        ⊙探究新知

        教學例3。

        (1)小組交流,找出等量關系,列出方程。

        師:題中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各是什么?

        預設 生1:已知條件是買蘋果和梨各2kg,共10.4元,梨每千克2.8元。

        生2:問題是蘋果每千克多少錢。

        師:這些數學信息之間存在著怎樣的等量關系?你能根據等量關系列出方程并說明你的想法嗎?

        預設 生1:用未知數x表示每千克蘋果的價錢?梢愿鶕疤O果的總價+梨的總價=總價錢”這一等量關系列出方程2x+2.8×2=10.4!2x”表示蘋果的總價,“2.8×2”表示梨的總價,兩者相加就是總價錢。

        生2:還可以根據“兩種水果的單價總和×2=總價錢”這一等量關系列出方程(2.8+x)×2=10.4,“(2.8+x)”表示兩種水果的單價總和。

        (2)解方程,總結列形如ax+ab=c的方程解決問題的步驟。

        (課件出示學生列的兩個方程)

        師:仔細觀察這兩個方程,它們和我們上節課學習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師:上節課學習的是列形如ax±b=c的方程,是求比一個數的幾倍多幾(或少幾)的數是多少的問題。這節課所學的知識是根據兩積之和的數量關系,列形如ax+ab=c的方程來解決問題。那么形如ax+ab=c的方程怎么解呢?請同學們小組討論這一類型方程的解法。

        (學生先小組討論,探究解法,再交流,最后匯報)

        預設 生1:在2x+2.8×2=10.4這個方程中,把2x看成一個整體,先算2.8×2,原方程轉化為2x+5.6=10.4,根據等式的性質1,方程左右兩邊同時減去5.6,就轉化成了我們學過的方程。

        生2:在(2.8+x)×2=10.4這個方程中,把小括號里的式子看成一個整體,也就是這個整體×2=10.4。根據等式的性質2,方程左右兩邊同時除以2就轉化成了我們學過的方程。(師同步板書)

        師:同學們真聰明!我們可以運用轉化的方法把形如ax+ab=c的稍復雜的方程轉化為簡單的方程,進而求出方程的解。注意求出解后別忘了檢驗。

        (3)比較。

        師:這兩個方程之間有什么聯系?小組內討論。

        生小組內討論后匯報:運用了乘法分配律。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青島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教案11-06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2-16

      最新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教案11-27

      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1-07

      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教案02-11

      數學五年級上冊教案模板02-16

      數學上冊五年級教案11-03

      小學五年級上冊數學《小數乘小數》教案02-06

      2022最新小學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0-12

      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范文12-20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 | 婷婷五点开心六月综合基地 | 婷婷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精 | 亚洲精品有码在线观看 | 真实高潮国产对白视频 | 新97碰碰新版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