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背影》課文閱讀要點理解
在現實學習生活中,是不是經常追著老師要知識點?知識點也可以理解為考試時會涉及到的知識,也就是大綱的分支。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識點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背影》課文閱讀要點理解,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背影》課文閱讀要點理解 1
一、課文選取“背影”這個表現角度,好在哪里?你從文中父親的“背影”聯想到什么?
背影,可以看做是父親的一種特殊“面貌”。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有獨特發現,選擇了這個最佳的表現角度。以“背影”為題,貫穿全篇,父親老境的頹唐、心情的憂郁、父親對兒子的真摯感情等,都可以通過“背影”真切地表現出來。它意蘊豐富,耐人尋味,留給讀者自由想象的廣闊天地。
二、有感情地認真朗讀課文,找出課文中描寫背影的句子,并加以揣摩,然后回答問題。
1.口述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在這段文字中,哪些詞句最富于表現力?為什么?
寫背影的詞句最富于表現力。先寫看見父親的服裝,勾畫了一個大體的外貌。寫他平地走路,就用了“蹣跚”,可見步履的不便。從月臺下去,只寫了“慢慢探身下去”,用“探”字動作寫得很準確。最精彩的一筆是寫他怎樣爬上去。兩手的動作用一個“攀”字,那高度顯示了,攀的吃力可以想象;兩腳的動作用一個“縮”字,把怎樣爬法寫得更細致了。又點出他爬的困難,“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一動作描寫,細膩而簡練,給人一個過程的動態,調動讀者的想象力去豐富這種形象,確實是栩栩如生。
2.課文最后又寫到父親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文章最后寫兒子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了父親的背影。應該說,兒子這時意念中的背影,并不單單是父親往日背影的再現,而且還包含著老年父親的影子,這個背影,寄托了兒子對父親深沉的思念。寫這個背影的作用,是加深了讀者對全文的印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題思想。
3.課文寫作者一見父親的背影就流淚,這是什么原因?
作者一見父親的背影就忍不住流淚,這是因為從背影看到了慈父的形象,看到慈父的至情至善、愛子如命,這是感動之淚;同時看到父親的處境艱難,在逆境中掙扎,對父親同情和摯愛,這是傷心之淚。
三、一些語句,或者能標志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或者在寫人敘事狀物方面富于表現力,或者含意深長,耐人尋味,或者最能表現作者的情意,這樣的語句稱為關鍵性語句。試聯系上下文,指出下列關鍵性語句的表達作用。
1.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這是課文的開頭一句,它開宗明義,落筆點題。“不能忘記”的前邊再加上一個“最”字,表明父親的'背影在作者心靈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記,蘊含著千絲萬縷的父子溫情。全文從這個“最”字發端,用追敘的手法,再現兩年前作者終生難忘的往事。
2.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
標題是背影,但作者宕開一筆,從祖母死、父親賦閑這“禍不單行的日子”寫起。這樣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主要是為下文描述事物、抒發胸臆、推出背影作鋪墊。文章的前半部分都是鋪墊,這一句是鋪墊部分的總領句。
3.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類似的句子在文章中有幾個。這是事后省悟過來的時候作者責備自己的意思。“太聰明了”,換一句話說就是“一點也不聰明”。為什么?因為當時只知道批評父親的行為而不能夠體諒父親的心情。這種自我責備的句子,能深化文章的主題思想,使文章更為感人。
四、課文寫父親送兒子上車過程中說的幾句話,都很簡短,意思也很平常。試找出來,并聯系上下文,體會這些話語樸實而簡潔的特點,以及所表達的憐愛兒子的深情。
1.“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當時,“我”要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而且,我已經二十歲了,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況且,我再三勸他不必去。但父親幾番躊躇,終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貼,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就說了這么一句話。聯系這些情況來體味,就可以看出這句簡短的話里包含著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深摯的愛。
2.“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臨別前,年邁的父親還不辭勞苦地要過鐵道去為兒子買橘子。明知鐵道不容易過,自己步履艱難,但為了兒子,父親樂意去。這又是何等的關懷、體貼。
3.“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4.“進去吧,里邊沒人。”
這兩句,看來只是簡簡單單的話,但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擔心、不舍等等感情,都含蓄在里面。平淡的話語里面有不平靜的心情,它比千言萬語更真摯,更感人。
《背影》課文閱讀要點理解 2
一、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詩人、學者。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著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其散文樸素縝密、清雋沉郁、語言洗練、文筆清麗,極富有真情實感。代表作有《春》《綠》《荷塘月色》《背影》《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故事背景
本文記敘的是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在徐州工作任職的父親朱鴻鈞也被解除了職務。作者當時在北京大學讀書,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從北京趕到徐州,同父親一道奔喪回家。父親朱鴻鈞沒有積蓄,回到揚州后,借錢辦了喪事。辦完喪事后,作者回北京念書,朱鴻鈞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車站依依惜別。《背影》所寫的就是這一段事。
三、文學常識
散文是指以文字為創作、審美對象的文學藝術體裁,是文學中的一種體裁形式。
1.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散文與韻文、駢文相對,不追求押韻和句式的工整。這是廣義上的散文。
2.在中國現代文學中,散文指與詩歌、小說、戲劇并行的一種文學體裁。這是狹義上的散文。
四、理解詞義
1.禍不單行:不幸的事接連發生。
2.狼藉:亂七八糟的樣子。
3.簌簌:紛紛落下的樣子。
4.典質:(把財產、衣物)典當、抵押出去。
5.賦閑:失業在家。
6.勾留:短時間停留。
7.躊躇:猶豫。
8.頹唐:衰頹敗落。
9.蹣跚:因為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10.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11.情郁于中:感情積聚在心里。
12.觸目傷懷:看到(家庭敗落的情況)心里感到悲傷。
13.瑣屑:細小而繁多的事。
五、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開篇點題,點明自己對父親的背影難以忘懷。
第二部分(②-⑥):車站離別,望父買橘,刻畫背影,表現了父親的愛子之情。
第三部分(⑦):寫別后思念,淚光中再現父親的背影,抒發懷念父親之情。
六、問題歸納
1. 文章是以什么方式開頭?有什么好處?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以倒敘的方式開頭,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使文章產生懸念,從而吸引讀者。這段話表達了對父親的思念,為全文定下略帶傷感的感情基調,又提示全文中心內容,突出“背影”。
2. 文章的第二、三小節交代了朱自清當時的家庭狀況,這段敘述是否屬多余筆墨?
家中“禍不單行”,遭受不幸的變故,家境衰敗,這慘淡的環境、悲涼的氣氛,與下文父親送別時對兒子的滿腔摯愛形成對照。在這種特定背景、環境下父親的“背影”,不同于隨處可見的普通背影,更充滿感情、飽含深意,更顯示出父愛的崇高。這一段正體現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看似偏離話題,實則緊扣中心。
3.“他躊躇了一會,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說說這里用兩個“終于”、兩個“躊躇”有什么表達效果。
用兩個“終于”、兩個“躊躇”寫出了父親矛盾的心理,父親雖然事忙,但又對“我”不放心,更突出了父親對兒子的關愛之情。
4. “不要緊,他們去不好!”這句話包含父親怎樣的情感?
父親當時急于謀事,在生存的.巨大壓力之下憂心如焚,但是兒子在他的心目中重于一切,他唯恐兒子在路上有什么閃失,所以最后還是決定由自己親自送。
5. 作者是怎樣描寫父親的背影的?在描寫父親穿鐵道、爬月臺買橘子時用了哪些動詞?有什么作用?
作者通過父親穿鐵道、爬月臺的行動來描寫父親的背影。作者用了“探”“穿”“攀”“縮”“傾”等動詞,這一系列的動作描寫,描寫出父親穿過鐵道、爬上月臺買橘子的艱難情景。“攀”既寫出了月臺的高度,又讓人想象父親爬時的吃力;“縮”點明了他爬時的困難;“傾” 說明了他身子肥胖,爬時很費勁。父親對兒子的關心、體貼、愛護之情就是通過這一系列的動作含蓄地表現出來的。
6. 父親在這一段中共說了三句話,找出來并作簡要賞析。
① “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賞析:父親已把兒子送上車,已經關照得無微不至,兒子也勸父親可以走了,而父親還覺得自己沒盡夠心意,看見月臺上有賣橘子的,便要給兒子買橘子。過鐵道不容易,父親也看在眼里,自己費點事,能讓兒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父親的關懷真是無微不至。
② “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賞析:父親擔心兒子路途是否平安,要兒子回到北京來信報平安后,才能放心。
③“進去吧,里邊沒人。”
賞析:父親走了幾步就回頭,可見他心里還是惦記著兒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到兒子所帶的行李,叫兒子小心,什么都為兒子著想。
7. 課文中對“我”的第二次流淚寫得很詳細,“我”流淚是因為什么原因?
(1)對父親的感激:父親不顧年事已高、行動不便,為“我”穿鐵道、爬月臺買橘子。
(2)對父親的理解:父親不放心茶房,親往為“我”送行,千叮嚀萬囑咐,不厭其煩,表現出中老年人的“迂”,這都是對兒子的憐愛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
(3)對父親艱難生活的同情:買橘子時的蹣跚艱難,一下子引發“我”的聯想,家庭生活的重壓何時才能解除,父親的這種艱難還得延續支撐多久。
(4)對父親未來生活的憂慮:父親漸顯老態,但還得繼續生存掙扎以維持自己及家人的生計,今后他又怎樣生活,從身體到心理的逐漸變化,做兒子的又能幫助多少呢?
(5)對自己誤解乃至責怪父親的深深懺悔:對父親特殊時刻所表現出的照顧關心,不僅不領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棄,但當為自己艱難買橘的過程特別是“背影”映現,自己終于內疚、愧悔,無聲的譴責,借助有形的“淚水”表現了出來。
七、課文主題
本文追憶了作者和父親在浦口車站分別時的情景,刻畫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達了真摯深沉的父子之情,抒發了作者對父親深切的思念之情。
【《背影》課文閱讀要點理解】相關文章:
《背影》閱讀理解05-08
《背影》閱讀理解與答案10-08
背影閱讀理解及答案10-22
朱自清《背影》閱讀理解06-19
朱自清背影閱讀理解10-06
課文《社戲》閱讀理解11-16
課文鏈接閱讀理解09-24
朱自清《背影》閱讀理解題07-05
《背影》閱讀理解答案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