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范仲淹《依韻酬毋湜推官》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學素養很高,寫有著名的《岳陽樓記》。
依韻酬毋湜推官
作者:范仲淹
圣門非入室,文陣敢爭盟。
不意棲云閣,何才隸月卿。
珍群憐未至,霄鶚引修程。
直舍有仙味,秘庭無俗聲。
午陰宮樹綠,宵刻禁鍾清。
奉製歌三秀,稱觴聽六英。
恩輝孤易感,交結淡難成。
新發鑒中改,舊山天際橫。
纓思漁父濯,春伴隼旟行。
桃浪觀秦塞,薰風省舜城。
幾多興廢跡,重疊古今情。
進退思先覺,蹉跎畏后生。
見詒如美袞,欲報管英瓊。
凈揖澄江練,高窺抉露莖。
復驚聞正始,終仰輔登閎。
好勵圖南志,翱翔覽四瀛。
主要成就
政治貢獻
●地方治績
范仲淹出任泰州時,征調民眾4萬多人,重修捍海堰。自天禧五年(1021年)至天圣四年(1026年)完成,新堤橫跨通、泰、楚三州,全長約200華里,不僅當時人民的生活、耕種和產鹽均有了保障,還在后世“捍患御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地人民將所修之堤命名為“范公堤”,遺址迄今猶存。
景祐元年(1034年),蘇州久雨霖潦,江湖泛濫,積水不能退,造成良田委棄,農耕失收,黎民饑饉困苦,范仲淹出知蘇州后,根據水性與地理環境,提出開浚昆山、常熟間的“五河”,將積水導流太湖,注入于海的治水計劃。范仲淹以“修圍、浚河、置閘”為主的治水經畫,不但獲得時輿的贊揚,還澤被后世,自南宋一直至元、明的兩浙職守,都依照這個模式去整治水患。
●實施新政
慶歷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針對內憂(官僚隊伍龐大但行政效率低)外患(遼和西夏威脅著北方和西北邊疆)的.現狀,上疏《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十項改革綱領,主張澄清吏治、改革科舉、整修武備、減免徭役、發展農業生產等,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科舉等各個方面和領域。新政實施的短短幾個月間,政治局面已煥然一新:官僚機構開始精簡;科舉中,突出了實用議論文的考核,有特殊才干的人員,得到破格提拔;全國也普遍辦起了學校。
慶歷五年(1045年)正月,以夏竦為首的反對派攻擊革新派為“朋黨”,仁宗外放范仲淹、富弼等大臣,改革遂以失敗告終。但新政雖只推行一年,卻開北宋改革風氣之先,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
軍事思想
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奉調西北前線,擔任邊防主帥。針對西北地區地廣人稀、山谷交錯、地勢險要的特點,范仲淹提出“積極防御”的守邊方略,即在要害之地修筑城寨,加強防御工事,訓練邊塞軍隊,以達到以守為攻的目的。
軍隊制度上,取締按官職帶兵舊制,改為根據敵情選擇戰將的應變戰術;建立營田制,解決軍需問題,使軍隊面貌一新,應變能力和作戰能力大大提高。防御工事方面,構筑城寨、修葺城池、建烽火墩,形成以大順城為中心、堡寨呼應的堅固戰略體系。對沿邊少數民族,誠心團結,慷慨優惠,嚴立賞罰公約,使其安心歸宋。同時,范仲淹精選將帥、大力提拔軍隊將領,使西北軍中涌現出狄青、種世衡等名將,又訓練出一批強悍敢戰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這支軍隊仍是宋朝的一支勁旅。
范仲淹利用筑城修寨進行積極防御的思想,使西北軍事防務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邊境局勢大為改觀。慶歷四年(1044年),北宋與西夏最終締署合約,西北邊疆得以重現和平。
文學成就
●散文
宋建國至仁宗七十多年來,墨守祖宗家法,政尚循謹,浮華奢靡的背后潛伏著種種危機。范仲淹洞破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重視文章的政治教化作用,主張文章是政治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關系到社會風俗的醇厚訛薄、國家的興衰成敗。在經世濟時思想的影響下,范仲淹反對宋初文壇的柔靡文風,提出了宗經復古、文質相救、厚其風化的文學思想。范仲淹的文章,立足點在于政而不在于文,在價值取向上與揚雄、王勃、韓柳以及宋初復古文論一樣,具有歷史意義和復古精神,對宋初文風的革新具有積極作用。
散文創作上,范仲淹作品以政疏和書信居多,陳述時政,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蘇軾曾評價《上政事書》“天下傳誦”;《靈烏賦》一文,“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是中國古代哲人爭自由的重要文獻;名篇《岳陽樓記》,借作記之機,規勸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融記敘、寫景、抒情、議論為一體,動靜相生,思想境界崇高,成為雜記中的創新,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千古名句。
●詩歌
詩歌上,范仲淹主張“范圍一氣”、“與時消息”。范仲淹繼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氣”,又將曹丕的“文氣說”、陸機、鐘嶸的“感物說”和“天人合一”的詩學思想捏合在一起,他認為,詩人創作的沖動與意向,是秉承大道之“一氣”,感于萬物并通過萬物體現出來。范仲淹的“與時消息”則繼承了劉勰的“為情而文”觀和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主張,把政治教化和為情造文有機有機結合起來,范仲淹批判宋初詩壇的盲目模仿之風和無病呻吟之態,主張詩歌創作要忠于生活現實,符合時事,不為空言。
范仲淹詩歌存世305首,內容非常廣泛,或言志感懷,抒寫偉大的政治抱負;或關注民生,抒發憂國憂民的情懷;或紀游山水,歌頌祖國大好河山;或詠物寄興,展現自己的人格操守。詩意淳語真,藝術手法多樣,以清為美的特點尤為突出,以文為詩、議論化的傾向非常明顯,同時注意白描手法和疊字的運用,與當時的白體、晚唐體及西昆體相比,呈現出迥然不同的面貌,成為宋初詩歌由唐音向宋調轉變的重要一環。
●詞
范仲淹詞作存世共五首,雖然數量較少,但首首膾炙人口,在宋詞的發展中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北宋建國至宋仁宗,生活享樂漸成風尚,以艷情為主要創作話題的歌詞亦趨向繁榮。范仲淹于仁宗年間登上詞壇,其詞作內容和風格豐富多樣,有直接寫艷情者,也有跳出艷情之外者,正是過渡時期遺留下來的深刻痕跡。
《漁家傲·秋思》一詞,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表達了作者反對入侵、鞏固邊防的決心和意愿,同時還表現出外患未除、功業未建、久戍邊地、士兵思鄉等復雜矛盾的心情。在范仲淹之前,很少有人用詞這一新的詩體形式來描寫邊塞生活,唐人韋應物的《調笑令·胡馬》雖有“邊草無窮日暮”之句,但沒有展開,且缺乏真實的生活基礎,因而,范詞實際上是邊塞詞的首創。不僅如此,這首詞的內容和風格還直接影響到宋代豪放詞和愛國詞的創作,為詞世界開辟了嶄新的審美境界,也開啟了宋詞貼近社會生活和現實人生的創作方向。《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和《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兩詞,讀史、詠風景,題材寬泛,與艷情無關,與北宋前期詞壇的創作風格合拍,表現了從晚唐五代至北宋前期歌壇衰變的一個過程。
范仲淹的艷情之作(《蘇幕遮·懷舊》、《御街行·秋日懷舊》),總是寫出一種宏大的時空背景,與同時代其他詞人“小圓香徑”、“庭院深深”的狹深環境迥然不同。而沉摯真切、婉麗動人的風格,也極大地改變了宋人的創作觀念,引導著詞壇創作風氣的轉移,對后世詞壇產生著深刻影響。
教育方略
范仲淹繼承和發展了儒家正統的教育思想,把“興學”當作是培養人才、救世濟民的`根本手段。在《上執政書》中,范仲淹明確提出“重名器”(慎選舉、敦教育),把當時科舉以考試取人、而不在考試之先育人,比之為“不務耕而求獲”,主張“勸學育才”,恢復制舉并使之與教育相銜接。慶歷年間主政時,范仲淹再次提出“復古興學校,取士本行實”,著力改革科舉考試制度、完善教育系統、加強學堂管理,各地亦奉詔建學,地方學堂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時謂“盛美之事”。
師資選材上,范仲淹提倡明師執教、經實并重。范仲淹注重對教師的培養和選拔,把“師道”確立為教育的重心,他推薦的名師胡瑗、李覯等,皆為北宋著名的教育家。教學內容上,范仲淹提倡“宗經”,以儒家經典培養能通達“六經”、悉經邦治國之術的人才;同時注意兼授諸算學、醫藥、軍事等基本技能,培養具有專門知識、技能的實用人才。
范仲淹亦身體力行,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足跡所涉,無不興辦學堂,教澤廣被;晚年又設義田、建義學,對族中子弟實行免費教育,激勸“讀書之美”,范氏義學在教化族眾、安定社會、優化風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開啟了中國古代基礎教育階段免費教育的新風尚。
書法成就
范仲淹善書。黃庭堅《山谷題跋》中云:“范文正公書落筆痛快沉著,極近晉宋人書。”又云:“范文正公書《伯夷頌》極得前人筆意,蓋正書易俗,而小楷難于清勁有精神。朱長文《續書斷》謂仲淹晚年學王羲之《樂毅論》,亦一代之墨寶也。明唐錦《龍江夢余錄》評范仲淹書極端勁秀麗,無毫鋩縱逸之態。”清高士奇也稱范仲淹書法“挺勁秀特,肖其為人”。
【范仲淹《依韻酬毋湜推官》】相關文章:
范仲淹《依韻酬吳春卿二首其一·鶴》10-22
《依韻答提刑張太博嘗新醖》原文范仲淹06-24
范仲淹《依韻答賈黯監丞賀雪》詩文相關介紹11-13
水調歌頭·依韻和歸來子09-15
范仲淹《酬滕子京同年》介紹07-13
陸渾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韻詩詞09-07
依韻答提刑張太博嘗新醖的詩詞10-31
唐代《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元稹詩詞08-08
《次韻孔文仲推官見贈》古詩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