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張逸人山居》 劉長卿

      時間:2020-11-05 08:16:51 劉長卿 我要投稿

      《張逸人山居》 劉長卿

        《尋張逸人山居》的作者是劉長卿,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50卷第24首。這首詩平淡清曠,只是如實抒寫,卻詩意濃郁。

        尋張逸人山居

        作者:唐·劉長卿

        危石才通鳥道,空山更有人家。

        桃源定在深處,澗水浮來落花。

        【翻譯】

        高高的巖石中只有一條鳥飛的小道,空曠的山巒間更有人家。

        桃花源定在深山之處,因為澗水上漂浮來點點落花。

        【作者介紹】

        劉長卿 (709~786),字文房,唐代詩人。宣城(今屬安徽)人。以五言律詩擅長,唐玄宗天寶年間(公元742年1月~756年7月)進士。唐肅宗至德年間(公元756年7月~758年2月)任監察御史、長洲縣尉,貶嶺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后來唐代宗任命他為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后,被誣再貶睦州司馬。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傷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亂后中原一帶荒涼凋敝的景象。

        劉長卿是由盛唐向中唐過渡時期的一位杰出詩人。關于劉長卿的生平一直沒有確考,《舊唐書》和《新唐書》都沒有他的'傳記。劉長卿詩以五七言近體為主,尤工五言,自詡為“五言長城”(權德輿《秦征君校書與劉隨州唱和集序》)。《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他的集子10卷,《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同。據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著錄有《唐劉隨州詩集》11卷,為明翻宋本,詩10卷,文1卷。現在通行的如《畿輔叢書》本的《劉隨州集》,《四部叢刊》本的《劉隨州文集》,都為這種11卷本。《全唐詩》編錄其詩為5卷。事跡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拓展閱讀:劉長卿如何賦別

        餞別王十一南游

        劉長卿

        望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

        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

        長江一帆遠,落日五湖春。

        誰見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俞陛云先生言:此詩與前所錄二首,皆劉隨州之作。一為登吳公臺,臨廣武之戰場,摩挲折戟;一為贈李中丞,惜藍田之廢將,太息藏弓;此則通首皆別友之意,覺離思深情,盎然紙上。同出一人手筆,各極其致。可見學詩者一題到手,必審題珠所在。非但各有面目,須各有精神,能發揮盡致,而藻不妄抒,方是佳構也。詩為別后所作。首句即言遙望行人,已在煙水空蒙之際。次句寫別意。詩人送別,每用“淚”字。但知己之淚,未肯輕為人彈。此詩情誼深摯,揮手沾巾,當非泛語。三句言行人已至飛鳥沒處,而猶為凝望,與東坡送子由詩“但見烏帽出復沒”,同一至情。四句言別后更誰相伴,但有青山一抹,依依向人。由終人遠,江上峰青,宜懷抱難堪矣。五六句言友所往,由江而湖,愈行愈遠。未謂送君者尚臨崖未返,秋水蘋花,對芳洲而佇立,此時愁思,見者無人,惟有溯流風二獨寫耳。

        從此隔山岳,世事兩茫茫,云水浩渺,江湖遼闊,獨立汀洲,目送飛鴻,煙霞無邊,實不知何日再相見也。

        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

        劉長卿

        流落征南將,曾驅十萬師。

        罷官無舊業,老去戀明時。

        獨立三邊靜,輕生一劍知。

        茫茫江漢上,日暮欲何之。

        俞陛云先生言:此詩為老將寫照。功成身退,絕無怨尤,真廉恥之將,惜未詳其名也。起句以詠嘆出之,言今日江頭野老,即昔之領十萬橫磨劍,拜征南上將者。三四句言半生戎馬,不解治生,至歸途四壁,而戀闕之懷,老猶懇懇。五六句謂回首當年,曾雄鎮三邊,纖塵不動。以身許國之心,焉得逢人而語?惟龍泉知我耳。篇末言以鋒鏑之余生,向江潭而投勞,不作送別慰藉語,而為之慨嘆,蓋深惜其才也。

        知己相賞,仁心仁德。

        尋南溪常道士

        劉長卿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

        白云依靜渚,春草閉閑門。

        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俞陛云先生言:詩為尋道士而作。開首即說到“尋”字,山徑苔痕,遍留屐齒,非定是道士之屐痕,已將“尋”字寫足。三句言溪澗無人,白云凝然,若為之依留不去。見渚之靜也。四句言巖扉長閉,碧草當門,有“綠滿窗前草不除”之意。五六句言其所居在水源盡處,隨山曲折而前,松陰雨后,蒼翠欲滴。此時已至道觀矣。七句花與禪本不相涉,而連合言之,便有妙悟。第八句意謂朋友存臨,尚須意會;溪花相對,莫逆于心,寧在辭費耶?

        愿離別都如相聚一般,洞然明白,歷歷在目,忘我忘言亦忘憂,則山花海樹,云蒸霞蔚,盡與君同。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張逸人山居》 劉長卿】相關文章:

      劉長卿 尋張逸人山居11-19

      劉長卿《尋張逸人山居》11-09

      《張逸人山居》10-23

      劉長卿《送張十八歸桐廬》11-10

      劉長卿《送張司直赴嶺南謁張尚書》原文及注釋12-24

      《送張栩扶侍之睦州》劉長卿11-21

      劉長卿《送行軍張司馬罷使回》唐詩賞析10-30

      《送張栩扶侍之睦州》劉長卿原文翻譯注釋12-20

      劉長卿 彈琴11-27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在线看日本中文字幕不卡 | 午夜阳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婷婷 | 日韩国产网站一区 | 婷婷久久高清国外AV免费 | 日韩国产精品天天更新 |

        《張逸人山居》 劉長卿

          《尋張逸人山居》的作者是劉長卿,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50卷第24首。這首詩平淡清曠,只是如實抒寫,卻詩意濃郁。

          尋張逸人山居

          作者:唐·劉長卿

          危石才通鳥道,空山更有人家。

          桃源定在深處,澗水浮來落花。

          【翻譯】

          高高的巖石中只有一條鳥飛的小道,空曠的山巒間更有人家。

          桃花源定在深山之處,因為澗水上漂浮來點點落花。

          【作者介紹】

          劉長卿 (709~786),字文房,唐代詩人。宣城(今屬安徽)人。以五言律詩擅長,唐玄宗天寶年間(公元742年1月~756年7月)進士。唐肅宗至德年間(公元756年7月~758年2月)任監察御史、長洲縣尉,貶嶺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后來唐代宗任命他為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后,被誣再貶睦州司馬。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傷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亂后中原一帶荒涼凋敝的景象。

          劉長卿是由盛唐向中唐過渡時期的一位杰出詩人。關于劉長卿的生平一直沒有確考,《舊唐書》和《新唐書》都沒有他的'傳記。劉長卿詩以五七言近體為主,尤工五言,自詡為“五言長城”(權德輿《秦征君校書與劉隨州唱和集序》)。《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他的集子10卷,《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同。據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著錄有《唐劉隨州詩集》11卷,為明翻宋本,詩10卷,文1卷。現在通行的如《畿輔叢書》本的《劉隨州集》,《四部叢刊》本的《劉隨州文集》,都為這種11卷本。《全唐詩》編錄其詩為5卷。事跡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拓展閱讀:劉長卿如何賦別

          餞別王十一南游

          劉長卿

          望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

          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

          長江一帆遠,落日五湖春。

          誰見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俞陛云先生言:此詩與前所錄二首,皆劉隨州之作。一為登吳公臺,臨廣武之戰場,摩挲折戟;一為贈李中丞,惜藍田之廢將,太息藏弓;此則通首皆別友之意,覺離思深情,盎然紙上。同出一人手筆,各極其致。可見學詩者一題到手,必審題珠所在。非但各有面目,須各有精神,能發揮盡致,而藻不妄抒,方是佳構也。詩為別后所作。首句即言遙望行人,已在煙水空蒙之際。次句寫別意。詩人送別,每用“淚”字。但知己之淚,未肯輕為人彈。此詩情誼深摯,揮手沾巾,當非泛語。三句言行人已至飛鳥沒處,而猶為凝望,與東坡送子由詩“但見烏帽出復沒”,同一至情。四句言別后更誰相伴,但有青山一抹,依依向人。由終人遠,江上峰青,宜懷抱難堪矣。五六句言友所往,由江而湖,愈行愈遠。未謂送君者尚臨崖未返,秋水蘋花,對芳洲而佇立,此時愁思,見者無人,惟有溯流風二獨寫耳。

          從此隔山岳,世事兩茫茫,云水浩渺,江湖遼闊,獨立汀洲,目送飛鴻,煙霞無邊,實不知何日再相見也。

          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

          劉長卿

          流落征南將,曾驅十萬師。

          罷官無舊業,老去戀明時。

          獨立三邊靜,輕生一劍知。

          茫茫江漢上,日暮欲何之。

          俞陛云先生言:此詩為老將寫照。功成身退,絕無怨尤,真廉恥之將,惜未詳其名也。起句以詠嘆出之,言今日江頭野老,即昔之領十萬橫磨劍,拜征南上將者。三四句言半生戎馬,不解治生,至歸途四壁,而戀闕之懷,老猶懇懇。五六句謂回首當年,曾雄鎮三邊,纖塵不動。以身許國之心,焉得逢人而語?惟龍泉知我耳。篇末言以鋒鏑之余生,向江潭而投勞,不作送別慰藉語,而為之慨嘆,蓋深惜其才也。

          知己相賞,仁心仁德。

          尋南溪常道士

          劉長卿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

          白云依靜渚,春草閉閑門。

          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俞陛云先生言:詩為尋道士而作。開首即說到“尋”字,山徑苔痕,遍留屐齒,非定是道士之屐痕,已將“尋”字寫足。三句言溪澗無人,白云凝然,若為之依留不去。見渚之靜也。四句言巖扉長閉,碧草當門,有“綠滿窗前草不除”之意。五六句言其所居在水源盡處,隨山曲折而前,松陰雨后,蒼翠欲滴。此時已至道觀矣。七句花與禪本不相涉,而連合言之,便有妙悟。第八句意謂朋友存臨,尚須意會;溪花相對,莫逆于心,寧在辭費耶?

          愿離別都如相聚一般,洞然明白,歷歷在目,忘我忘言亦忘憂,則山花海樹,云蒸霞蔚,盡與君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