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勸學的課文翻譯
《孫權勸學》是北宋史學家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中的一片文章。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孫權勸學》翻譯和原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原文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孫權勸學》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管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托。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博士(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嗎?我只是讓你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務繁多,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己覺得獲益很多。”呂蒙于是開始學習。
當魯肅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一起談論議事,魯肅十分吃驚地說:“你現在的軍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謀略,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吳縣的(沒有學識的)阿蒙了!”呂蒙說:“志士(君子)分別幾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長兄你認清事物怎么這么晚呢?”于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和呂蒙結為朋友后分別了。
《孫權勸學》賞析
該文是根據先前的史書改寫的。因先前的史書已有較詳細的記載,而又無新的史料可以補充,所以文章是根據從略的原則對先前史書的有關記載進行改寫的。文章篇幅小,僅119字,雖極簡略但剪裁精當,不僅保留了原文的精華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練的文筆突出了人物的風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寫之作。
該文以對話為主,其他內容均簡說或不說。如對呂蒙的學習情況,僅以“蒙乃始就學”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讀了哪些書,又如何用功則只字未提。后文中呂蒙二人的談話,只用一句“與蒙論議”來交代,兩人談論的是什么話題,呂蒙的哪些見解讓魯肅起敬的都略去不寫。詳略的安排極其精當。 除對話外的其他語言也非常簡省而意賅。情節發展上,孫權的刻意勸學終使呂蒙就學,他就學后的淵博學識又使魯肅驚嘆,呂蒙又緊承其嘆發出“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語,上下文銜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該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孫權勸學,先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贊嘆,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以他眼中呂蒙變化之大竟然判若兩人,表現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長進。需要指出的是,魯肅不僅地位高于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贊嘆的巧妙接應。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呂蒙頗為自得的神態,呂蒙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肅、呂蒙的話則有調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調是不同的。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友”的故事,說明了人只要肯學習就會有長進,突出了學習重要性。
讀書使呂蒙的言談大有智慧,所以魯肅的語氣重在驚嘆:“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呂蒙也僅說了一句話:“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話中既有對魯肅大驚小怪的不以為然,更有一種書中多閱歷,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種敬羨之情。呂蒙讀書的功效是通過魯肅的與呂蒙的對話從側面展現出來的,他的驚嘆襯托出了呂蒙今非昔比的事實。而話中的“吳下阿蒙”又將呂蒙的過去與現在進行了一個縱向的對比,得出了“變”的結論,而呂蒙之“變”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呂蒙的謙虛好學, 魯肅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體,足顯作者的文筆功架之深厚。
注釋
[謂]告訴,對……說,常與“曰”連用。
[當涂]當道,當權。
[辭]推托。
[孤]古時王侯的自稱。
[治經]研究儒家經典。經,指《易》《詩》《書》《禮》《春秋》等書。
[博士]當時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
[邪(yé)]語氣詞,同“耶”。
[涉獵]粗略地閱讀。
[見往事]了解歷史。見,了解。往事,指歷史。
[耳]語氣詞,相當于“而已”“罷了”。
[孰]疑問代詞,誰。
[乃]于是,就。
[及]到,等到。
[過]經過。
[非復]不再是。
[更]另,另外。
[刮]擦拭。
[何]為什么。
[見事]知曉事情。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出生于今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宋仁宗時中進士,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王安石施行變法,朝廷內外有許多人反對,司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變法以后,司馬光離開朝廷十五年,專心編纂《資治通鑒》,用功刻苦、勤奮。用他自己話說是:“日力不足,繼之以夜。”
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他立志編撰《通志》,作為封建統治的借鑒。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戰國迄秦的八卷上進,英宗命設局續修。神宗時賜書名《資治通鑒》。王安石行新政,他的續編撰《通鑒》,至元豐七年(1084年)成書。他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都親自動筆。元豐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聽政,召他入京主國政,次年任尚書左仆射、兼門下傳郎,數月間盡廢新法,罷黜新黨。為相八個月病死,追封溫國公。遺著有《司馬文正公集》《稽古錄》等,還有諸多名著被眾人所流傳。
【孫權勸學的課文翻譯】相關文章:
孫權勸學課文的翻譯11-27
《孫權勸學》課文翻譯01-26
孫權勸學課文翻譯09-08
孫權勸學課文原文及翻譯03-11
《孫權勸學》的翻譯11-24
孫權勸學的翻譯09-16
孫權勸學翻譯10-15
孫權勸學翻譯10-13
孫權勸學及翻譯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