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余秋雨創作特色
余秋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中,始終貫徹著一個鮮明的主題: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下面是應屆畢業生網小編Lynn整理相關內容資料。(更多內容請關注應屆畢業生網)
【人物介紹】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縣,現任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中國著名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散文家。
1966年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 1980年陸續出版了《戲劇理論史稿》《中國戲劇文化史述》《戲劇審美心理學》。1985年成為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學術精英。198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的榮譽稱號。
2011年被授予甘肅聯合大學榮譽教授。
2010年起擔任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創作特色】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終貫穿著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與其他一些所謂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秋雨的作品更透著幾絲靈性與活潑,盡管表達的內容是濃重的。余秋雨利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文化契合,將歷史寫活、展現,引起讀者反思、追問,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的作品已滲透了文人的憂患意識和良知,這點也許是最重要的。
散文小說化。余秋雨有意識地將他的散文與小說以最好的形式結合起來,追求一種小說化的藝術效果。有利于不同層次不同趣味的人讀懂、接受、喜歡。其散文小說化藝術形態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完整生動的故事情節,注重故事情節的構建;二是歷史現場還原式的虛擬,豐富的藝術想象。余秋雨并不局限于傳統的散文創作規范,而采用了虛擬性的小說手法,發揮了合理的想象,把抽象概念的歷史材料,給予生動形象的藝術再現。
余秋雨他的散文追求一種情理交融的雅致語言,并且“語言在抒情中融著歷史理性,在歷史敘述中也透露著生命哲理”。余秋雨選擇恰當的、富有詩意、表現力的語言加以表達,這些語言具有詩的美感,從而把復雜深刻的歷史思想和文化說的深入淺出,平易近人,可讀性很強。同時他還綜合運用對偶、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大段的排比,對偶增強了語言表達的力度,構成了一種語言的氣勢,使語言不矯揉造作,裝腔作勢,平淡無味,而富有了張力,富有了文采。余秋雨嫻熟地運用了描寫、議論、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還采用了小說筆法、戲劇的筆法、鏡頭特寫等多種手法,這對于烘托主題,使文章內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語言宏大、取材廣泛,寫法自由,文情并茂。《文化苦旅》共有31篇,以《都江堰》最短,也有3500余字,而壓卷之作《江南小鎮》有9000余字。長篇散文能吞吐古今,馳騁中外,具有黃鐘大呂的磅礴氣勢,讀起來令人蕩氣回腸。描寫、記敘、抒情與議論水乳交融,充滿睿智與情趣,富含哲理。余秋雨散文的核心表達方式是議論,但又多與抒情融合,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正是來自這種用抒情筆法進行理性思考的議論。
【余秋雨創作特色】相關文章:
談余秋雨散文的藝術與美學特色09-29
辛棄疾創作特色07-29
張小嫻小說創作特色07-02
徐志摩詩歌的創作特色10-05
余秋雨的主要作品08-13
余秋雨《莫高窟》全文06-15
余秋雨經典美麗情話07-19
關于余秋雨的話10-26
余秋雨作品風格06-27
余秋雨《莫高窟》原文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