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

      時間:2024-08-06 17:59:22 魚我所欲也 我要投稿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15篇

        現如今,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閱讀答案,借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分析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得與失。那么你知道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15篇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1

        閱讀下文,完成問題。

        魚我所欲也(節選)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遭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粗詞的意思。

        (1)蹴爾而與之: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語句。

        呼爾而與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用腳踢。(2)停止。這里是“止而不為”的意思。

        2.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吃。

        3.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富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找而為之。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2

        《魚我所欲也》(節選),完成第12~14題。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①

        萬鐘則不辨②禮義而受之。③萬鐘于我何加焉?④為宮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向⑦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 ②有教材為“辯”。 ③有教材為逗號。 ④有教材為嘆號。 ⑤有教材為逗號。 ⑥有教材為逗號。 ⑦有教材為“鄉”。 ⑧有教材為冒號。

        【小題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1)蹴爾而與之 蹴: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語句。(2分)

        呼爾而與之 翻譯:

        【小題3】.“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

        答案

        【小題1】(1)及,到踐踏(用腳踢;踢) (2)停止。這里是“止而不為”的意思。(放棄;止)

        【小題1】輕蔑地呼喝著給他吃(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吆喝著給他)。

        【小題1】(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3

        【原文展示】

        魚我所欲也

        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復習題與答案】

        1、此文節選自《孟子?告子上》,它論述了孟子的一個重要主張是什么?

        義重于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舍生取義。

        2、本文的中心論點是:舍生取義。

        3、什么是“義”呢?

        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也。”他認為自己做了壞事感到羞恥,別人做了壞事感到厭惡,這就是義;義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須遵循的正路。一般指公正的道理或正義的行動。

        4、孟子是怎樣提出和政論他的主張的?

        把生命比做魚,把義比做熊掌,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況下,用舍魚而取熊掌設喻,由此及彼,由淺入深,自然引出“舍生取義”的主張。

        5、為什么用比喻形式說理,而不直接提出來?

        這樣說理形象通俗,易于接受。

        6、第一段分幾層論述?分別從哪個角度論述?

        三層:

        第一層:“魚,我所欲也一一舍生而取義者也。”用比喻引出中心論點“舍生取義”

        第二層:“生亦我所欲一一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用生與死進行對比論證為什么要“舍生取義”。(指出人間有比生更寶貴的東西,就是義,也有比死更可怕的東西,就是不義。)

        第三層:“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賢者能勿喪耳。” 激勵眾人,此心人皆有之。

        7、文中至今流傳的一個成語是? 舍生取義。

        8、作者說“舍生取義”之心“人皆有之”意圖何在?

        激勵眾人崇尚道義。

        9、論點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明確:提出“生與義不可得兼,則舍生取義”的論點后,首先從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義”,是因為人皆有“欲生不為茍得,惡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從反面說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來;可是事實上,“義”超過了“生”,所以人能夠不貪生,不避死。這種羞惡之心,人人皆有,賢者更能保存而不喪失。接著舉例說明,人既使在饑餓時仍有羞惡之心,自古以來就有寧死不食“嗟來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轉,“鄉為身死而不受”,現在“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又是為了什么呢?難道是“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先前為了“義”可以“舍生”,現在卻為了高官厚祿和物質享受就舍掉了“義”,這種行為不是應該停止嗎?

        總之,這段文章是說,能做到“舍生取義”是人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辨禮義而受“萬鐘”則失掉了“本心”,這種行為是應該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這一勸勉上。

        10、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是什么?有比死亡更令人厭惡的東西是什么?

        義:不義。

        11、為什么不能做茍且偷生的事?為什么有的災禍不能躲避?

        因為茍且偷生的事往往違背道義,如果背棄信義去做,就會為人所唾棄。 因為有比生命更重要的義。

        12、“賢者”和普通人的區別在于什么?

        能否固守道義。賢者能堅持操守,勿喪失。

        13、“一簞食……乞人不屑也”。運用的論證方法是:

        舉例論證。

        14、“一簞食……乞人不屑也“。化用成語故事是:

        嗟來之食。

        15、用這一生動的事例的目的是為了證明什么?

        “一簞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卻關乎生死。如果帶有侮辱性的施舍即使是無人認識的路人和貧賤的乞丐寧愿餓死也不接受,說明“所惡有甚于死者”既義重于生。

        16、“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此之謂失其本心。”段主要運用什么論證方法?作用是什么?

        對比論證;舉例論證。作用是從反面論證“萬鐘”亦不該接受。

        與“一簞食,一豆羹”段進行對比,從正反兩方面印證了“舍生取義”。

        17、孟子在文中表揚了哪些人?斥責了哪些人?

        表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貪圖享受、見利忘義的人。

        18、如何看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義”字是一種充塞天地之間的正氣,無處不有,但當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時,大多數人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19、對孟子“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的評價。

        他認為每一個人一生下來就有仁、義、禮、智等善心,在文中這種思想顯然有它的進步性。但是這種結實沒有強調后天教育和社會環境對人的作用。在文中闡發了唯心主義的性善說,說什么羞惡之心人皆有之,這是不合事實的。此類糟粕,應予剔除。

        20、從古到今,無數的事例驗證“舍生取義”的人可以流芳百世,見利忘義的人遺臭萬年。請舉例一一加以驗證。

        舍生取義之人如,文天祥、史可法、譚嗣同、李大釗等。

        見利忘義的人如,呂師孟叔侄、秦會、洪承疇等。

        21、聯系全文的大意,用“生”與“義”開頭,擬寫一副對聯(不少于五字)。

        22、你過去一定也做出過許多次選擇,,其中哪一次對你的'影響最大、印象最深?你從中總結出一些經驗或教訓。

        (思考人生選擇的意義及應當遵循的原則,樹立起義重與利、舍生取義的價值觀念。)

        23、文章開篇運用了什么修辭?為何運用這一修辭?

        比喻,因為本文是論述“舍生取義”的,重在“義”,“義”是抽象事物,難以把握,理解,用比喻使人容易接受。

        24、本文圍繞什么展開議論?

        孟子設喻,從人的口腹之欲開始通篇議論,也圍繞著人的口腹之欲展開。

        25、文章從所欲入手,說明人的所欲發生矛盾時應該怎樣?

        應采取一個正確的原則態度,要進行正確的抉擇和取舍。

        26、文章用“魚”和“熊掌”分別比喻什么?

        魚喻生命;熊掌喻“義”,形象的區分“生”與“義”的價值高下。

        27、面對生與義不能得兼時,孟子認為應該怎樣做?

        寧可取義,也不茍且偷生。既故不為茍得也。

        28、面對死與不義不能同時避開時,孟子認為應該如何處理?

        擰可赴死,也不愿躬躬不義。

        29、作者在文中把什么看作比死更令人厭惡?(用兩個字概括)不義。

        30、作者認為面對正義時,人表現應如何?

        為了正義絕不能貪生怕死,屈辱人格,而要無所畏懼,義無所顧。

        31、指出文中從反面論述: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么凡是可以茍且偷生的無恥手段都做得出來的句子: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32、指出文中:有的人明知采用某種手段就可以生存卻不采用,其原因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

        33、指出文中有的人明知采用某種手段就可以躲避辟患卻不采用,其原因是:

        所惡有甚于死者。

        34、為什么世人的行為仍有賢與肖,義與不義的區別呢?

        因為賢者能堅持“舍生取義”,始終“勿喪”,一般人則難免因環境改變,而“失其本心”

        35、文中作者認為“舍生取義”之心,不僅僅是賢人所具有的語句: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36、文中“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有何作用?

        承上啟下

        37、“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為什么饑餓的行人,乞丐不接受呢?

        因施與者態度不好。他們認為接受這“嗟來之食”,將陷身于不義,這是人們天生的羞惡之心。

        38、用者對于“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的行為,是如何回答的:

        萬鐘于我何加焉!

        39、文中指出昔日寧死不受嗟來之食的人,此時卻不辨禮義而受之,你如何理解這種現象?

        這類人是在無盡的利欲的旨誘一喪失了本心。即受環境影響。

        40、文章第二段舉實例的目的是:

        進一步論證“義”重于生命,并在篇末點題,指出不應為物欲所蔽。

        41、指出文中點題的句子:

        此之謂失其本心。

        42、孟子在文中雖討論的是一般人的道德標準,但實質另有它論,你認為作者意在職責誰,體現什么思想?

        意在職責統治者,不應被物欲所蔽,而喪失羞惡之心。體現了孟子的“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

        43、出自《魚我所欲也》一文中的成語有什么?

        舍生取義 嗟來之食

        44、用原文語句回答下列問題:

        ① 體現中心論點的句子是: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② 以“魚”與“熊掌”比喻引出中心論點的句子是: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③ 為什么不做茍且偷生的事?

        所欲有甚于生者。

        ④ 作者從正反兩方面進一步論證論點,得出結論的句子是: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⑤ 強調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的句子是: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⑥ 強調“一簞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卻關乎生死的句子是: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⑦ 作者贊頌無人認識的路人和貧賤的乞丐寧愿餓死也不接受帶有侮辱性的施舍,說明“所惡有甚于死者”即義重于生的句子是: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辨禮儀而受之。

        ⑧ 結尾“此之謂失其本心”照應開頭哪句話?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45.從全文看,本文先后運用了道理論證和舉例論證的方法,有力地證明了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舍生取義這一觀點。生活中有許多人將這個觀點奉為行為的準則,請你根據對這個觀點的認識,列舉一個奉行這種行為準則的事例,加以簡要闡述(要求:舉例典型,敘議結合)。

        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組織力量堅決抵抗外來入侵,失敗被俘后,面對元朝的威逼利誘毫不動搖,視死如歸,最終被殺,他這種高尚的民族氣節和為正義獻身的精神是永遠值得后人學習的。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4

        課內文言文,回答10~12題。(8分)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1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1)故不為茍得也 (2)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11.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譯文: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譯文:

        12.結合選文的文體特點簡要分析文中畫線句子的作用。(2分)

        答:

        (二)閱讀下面課外文言文,回答13~16題。(8分)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①之之謂義,由是而之②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兇有吉。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③為仁孑孑④為義其小之也則宜。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凡吾所謂道德云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謂道德云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節選自韓愈《原道》)

        【注釋】①宜:合宜,恰切。《禮記·中庸》:“義者,宜也。”②之:往。③煦煦:和藹可親的樣子。這里指小恩小惠。④孑孑(jié):謹小慎微的`樣子。

        1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1)博愛之謂仁 (2)老子之小仁義

        14.用“∕”為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2分)

        彼以 煦 煦 為 仁 孑 孑 為 義 其 小 之 也 則 宜。

        15.將下面句子譯成現代漢語。(2分)

        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譯文:

        16.在韓愈看來,老子所說的“道德”與自己所說的“道德”含義是否一致,結合選文內容簡要分析。(2分)

        答:

        二、古詩文閱讀(滿分20分)

        10.參考答案:(1)茍:茍且。這里指為了生而不擇手段。(2)生:可以獲得生存的手段。(每詞1分,計2分)

        11.參考示例:(1)如果人們追求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什么不可以使用呢?(2)不只是賢德的人有這種思想,人人都有這種思想,只不過賢德的人能夠不喪失罷了。(每個句子2分,計4分)

        12

        .參考答案:畫線句子運用了比喻論證和分析推理從正面立論(1分),確立論點:舍生取義,為義而不避死(1分)。(答出論證方法得1分,論點正確得1分,計2分)

        13.參考答案:(1)謂:叫作,稱作。(2)小: 認為……小,輕視。(每詞1分,計2分)

        14.參考答案:彼以 煦 煦 為 仁/ 孑 孑 為 義 /其 小 之 也 則 宜。(每斷對一處得1分,計2分)

        15.參考答案:(好比)坐在井里看天的人,說天很小,其實天并不小。(大意正確即可,計2分)

        16.參考答案:不一致。理由是:在韓愈看來老子所說的“道德”是拋開了仁義而言,只是他一個人的說法(1分),而自己所說的“道德”是包括仁義,是天下人所共同承認的道德(1分)。(大意正確即可,計2分)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5

        閱讀《魚我所欲也》和《萬事莫貴于義》,完成12-15題。(15分)

        【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選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萬事莫貴于義。今謂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④以相殺,是貴義于其身也。故曰:萬事莫貴于義也。”(選自《墨子》)

        【注釋】①予:給,送。②子:你,代詞。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話,即關系到正義與非正義的一句話。

        1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

        (3)今謂人曰( ) (3)何故( )

        1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

        14.【甲】文運用比喻論證來闡明觀點,具體來說是用 這個比喻來闡述 的觀點;【乙】文論證層層深入,首先論證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腳珍貴 ,其次論證了 ,然后論證了生命不如義珍貴,最后強調了 的中心論點。(4分)

        15.【甲】【乙】兩文都闡明了“義”的`重要性,您認為“義”的內涵是什么?今天還有堅持的必要嗎?為什么?(3分)

        參考答案:

        12.患:禍患,災難 是:這、這樣 謂:對……說 故:緣故、原因

        評分說明:每空1分,共4分

        13.(1)如果人們想要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

        (2)送給你天下,卻要你的性命,你愿意這樣做嗎?

        評分說明:關鍵詞翻譯正確,語句通順,意同即可。每小題2分,共4分

        14.舍魚而取熊掌 舍生取義 天下不如生命珍貴 萬事莫貴于義(一切事物沒有比正義更可貴) 每空1分

        15.“義”是正義,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國家的大義。(1分,答到“正義、大義”均可得1分) 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堅持人民(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所以我們應該堅持。(2分)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6

        文言文閱讀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者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1.解釋下面句中加粗的詞。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___________

        (2)賢者能勿喪耳喪___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以“舍魚而取熊掌”這一生活常理為喻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往今來,有許多“舍生取義”的志士仁人,請你舉出一例,并簡要說說他(她)的事跡。(不超過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通“避”,躲避 (2)丟掉

        2.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具有的話,我就犧牲生命選取大義。

        3.引出“舍生取義”的'觀點。

        4.示例: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肯吃美國的救濟糧。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7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4題。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②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③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下列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舍生而取義者也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皆以美于徐公

        C.行道之人弗受 是以謂之“文”也

        D.萬鐘于我何加焉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2.分別選出下列文言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共4分)

        (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2分)

        A.不是賢德的人有這種想法,人人都有這種想法,(只不過)賢德的人有能力不喪失罷了。

        B.非常獨立且賢德的人有這種心態,人人都有這種心態,(只不過)賢德的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C.不只是賢德的人有這種思想,人人都有這種思想,(只不過)賢德的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

        A.這種(做法)不也已經可以了嗎?這就叫做失去了(自己的)本意。

        B.這種(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自己的)本性。

        C.這種(做法)不也可以完成了嗎?這就叫做改變了(自己的)心意。

        3.分析第①段畫線句子運用的論證方法及作用。

        4.孟子提出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問題和應當“舍生取義”的觀點。在當今社會,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如何處理好“合生取義”和“珍愛生命”的'關系?請舉例說明。

        20xx年云南省曲靖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語文試題

        【參考答案】

        1.答案B。A項“而”分別表并列和轉折;C項“之”分別作結構助詞“的”,人稱代詞“他”。D項“加”的意思分別是“好處”,“虛夸,謊報”。

        2.(1)C (2)B

        3.示例:畫線句子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用“魚"喻“生”,用“熊掌”喻“義”,通過類比,形象生動地提出了“舍生取義”這一論點。

        4.示例:(1)生命誠可貴,正義價更高。在生與死的考驗面前,我們應該舍生取義。如劉胡蘭,在敵人的鍘刀面前,決不吐露黨的秘密,用青春傳承了舍生取義,用無畏譜寫了英雄贊歌。

        (2)生命只有一次。面對誘惑和考驗,我們既需要珍愛生命,同時應該用智慧去維護“道義”。如①魯迅先生,用100多個筆名,與敵人斗智斗勇,既保全了自己,又和敵人進行了堅決的斗爭,捍衛了正義和真理。②湖北青年周沖,為了營救被卡懸空的女童,急中生智,巧妙借助防護欄,冒著生命危險,用頑強的毅力托舉女童,展示了平民英雄的義舉。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8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解釋句中劃線詞的含義

        (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茍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鄉為身死而不受。鄉: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為繼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師,孟子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請根據自己的'積累,試寫出其中的一條,并聯系實際談談對這一名言的理解。(不得從本文中選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通過擺事實講道,有力地證明了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舍生取義”這一觀點。生活中有許多人將這個觀點奉為行為的準則,請你根據對這個觀點的認識,列舉一個奉行這種行為準則的事例,加以簡要闡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茍且取得,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

        (2)禍患,災難;“辟”通“避”,躲避。

        (3)“鄉”通“向”,從前。

        (4)停止,放棄。

        2、(1)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2)(有人見了)“萬鐘”的優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意對即可)

        3、示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一名言不僅為歷史上無數事實證明,也為當今無數事實所證明。因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沉湎于舒適安樂的生活之中,人人都要有憂患意識,這樣才能振作精神,奮發有為,否則,就有國破家亡的危險。(只要是孟子有哲理的名言均可)

        4、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組織力量堅決抵抗外來入侵,失敗被俘后,面對元朝的威逼利誘毫不動搖,視死如歸,最終被殺,他這種高尚的民族氣節和為正義獻身的精神是永遠值得后人學習的。(大意正確即可)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9

        魚我所欲也

        《孟子》

        魚,我所欲者;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也,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孟子是_______________ 時期思想家,《孟子》是_______________家經典著作。

        2、解釋下列加粗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1)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

        (2)蹴而與之( )

        (3)萬鐘于我何加焉( )

        (4)此之謂失其本心( )

        3、文章開篇關于“魚和熊掌”的論述有何作用?

        4、文中“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而為之”本可以一句話寫完,可作者卻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來,為什么?

        5、孟子提倡的“舍生取義”曾經造就了一批仁人志士,而現在的學校教育則強調我們中小學生要“珍愛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則刪掉了“見義勇為,敢于斗爭”的字樣,對于這一問題,你是怎樣認識的?

        參考答案:

        1、戰國 儒

        2、(1)同“避”,躲避 (2)用腳踢 (3)益處 (4)天性、天良

        3、圍繞“用‘魚和熊掌’設喻,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形象生動地闡明義比生命珍貴,就像熊掌比魚珍貴一樣,自然引出‘舍生取義’的論點”回答即可。

        4、(1)三句排比,可以加強語勢,增強感情,顯示出說話人的義正詞嚴,理直氣壯,把孟子對一些人喪失本心的痛心和遺憾表達得淋漓盡致。

        (2)體現出孟子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的特點,充分體現了孟子大義凜然的個性,表現了孟子雄辯、善辯的才華。(圍繞任意一點回答即可)

        5、圍繞“珍愛生命,量力而行”回答即可。

        示例:人的生命是寶貴的,我們應當珍愛這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們不見義勇為,不伸張正義,只是我們再見義勇為時,要量力而行,在與壞人斗勇的同時還要斗智,盡量避免對自己的損害,對生命的威脅。 (意思對即可)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10

        閱讀《魚我所欲也》,回答問題。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本文作者孟子市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_________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稱為________。

        2.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萬鐘于我何加焉( ) (2)蹴爾而與之( )

        3.“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中的“是心”是什么意思?它和本文中的中心論點“舍生取義”有什么關系?

        4.孟子的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生動活潑,,體現了孟子的雄辯、善辯。請選擇一個角度,對選文加以分析。

        5.根據本文的內容,結合你的'閱讀感悟,補全下聯。

        赴正義,殺身成仁見品德

        因茍利,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儒 亞圣

        2.(1)高官厚祿 (2)用腳踢

        3.羞惡之心,即舍生取義之心。義產生于一個人的羞惡廉恥之心,有羞惡廉恥之心的人便會按照義的原則去行事,即便生命受到侵害也會努力堅守道義。于是,為了義,便可以舍生,即使死去,也不做不義之事。

        4.示例:本文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方法,如:“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增強了氣勢,加強了感情,顯示出說話人的義正詞嚴、理直氣壯。其次,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以具體的魚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義,以“舍魚而取熊掌”比喻“舍生取義”,使道理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再次,運用對比手法,魚和熊掌對比,重義輕生的人與貪利忘義的人對比;“鄉為”與“今為”對比,通過比較,把道理說得更加清楚,使人印象更加深刻,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5.示例:舍生取義失本性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11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PJ,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官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而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本文出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時期魯國人,思想家、教育家,是 _____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我們還學過他的文章《__________》、《________》。

        2.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1)一簞食( ) (2)一豆羹( ) (3)蹴( ) (4)不屑( )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說明其詞義。

        (1)鄉為身死而不受:

        (2)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3)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4)故患有所不辟也:

        4.下列“而”字用法不同類的一項是()。

        A.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B.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C.鄉為身死而不受 D.呼爾而與之

        5.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得”含義相同的兩項是( )和( )。

        A.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B.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因得遍觀群書。

        6.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譯文:

        7.理解課文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魚”與“熊掌”在文中分別比喻什么?,文章以魚與熊掌設喻的目的是什么?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開頭以“魚”和“熊掌”為喻。巧妙地回答了這個問題,請寫出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寫出古詩詞中有關“舍生取義”的詩句并寫明作者。(至少兩句)

        9.寫出有關“義”字的成語三個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孟子告子上》孟子戰國儒《得到 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1) dān (2)gēng (3)cù (4)xiè

        3.(1)“鄉”通 “向”,從前。 (2)“與”通“歟”,語氣詞,無義。“得” 通“德”,恩惠,此作感激。 (3)“辯”通“辨”,辨別。 (4)“辟”通“避”,躲避。

        4.B

        5.B C

        6.(1)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就舍棄生命而 選取正義了。

        (2)假使人們追求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寶貴的',那么一切能夠用來逃避禍患的手段,有哪一種不能采用呢?

        7.(1)“魚”比喻“生”,“熊掌”比喻“義”。文章以魚與熊掌設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義的命題,同時暗含“生”與“義”孰輕孰重的關系。

        (2)生,亦無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8.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夏明翰)

        9.義不容辭;義憤填膺;義無反顧;義正詞嚴。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12

        閱讀孟子《魚我所欲也》選段,完成9-13題。(12分)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9、本文選自《 》,孟子,名 ,是春秋時期著名的 家, 家。(2分)

        10、下列畫線詞的意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 屋舍儼然 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B.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且人患志之不立

        C.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進亦憂,退亦憂

        D、 同舍生皆被綺繡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11、根據文段內容填空。(2分)

        ⑴選段中,作者將 比作魚,將 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張:當二者不能兩全時,應

        ⑵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與文段中的“ ”這個詞含義相同。

        12、翻譯下面的文言語句。(4分)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翻譯: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翻譯:

        13、孟子認為“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請舉出你所了解的一位“賢者”,并寫出他的一句表明其氣節的名句。(2分)

        答:

        參考答案:

        9《孟子?告子上》 軻 思想家 散文家 10、C 11 ⑴生 義 舍生取義 ⑵賢者(2分)

        12、①由此可見,采用某種手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不僅僅是賢者有這種秉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13、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13

        子墨子曰:“萬事莫貴于義。今謂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④以相殺,是貴義于其身也。故曰:萬事莫貴于義也。”(節選自《墨子》)

        【注釋】①予:給,送。②子:你,代詞。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話,即關系到正義與非正義的一句話。

        1.解釋下列加粗的詞。

        (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謂人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運用比喻論證來闡明觀點,具體來說是用____________這個比喻來闡述____________的.觀點;乙文論證層層深入,首先論證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腳珍貴,其次論證了____________,然后論證了生命不如義珍貴,最后強調了____________的中心論點。

        4.甲、乙兩文都闡明了“義”的重要性,你認為“義”的內涵是什么?今天還有堅持的必要嗎?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禍患,災難。(2)這,這樣。(3)對……說。(4)緣故,原因。

        2.(1)如果人們想要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

        (2)送給你天下,卻要你的性命,你愿意這樣做嗎?

        3.舍魚而取熊掌;舍生取義;天下不如生命珍貴;萬事莫貴于義(一切事物沒有比正義更可貴)

        4.“義”是正義,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國家的大義。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堅持人民(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所以我們應該堅持。(意對即可)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14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 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下面各句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 故患有所不辟也

        B.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C. 鄉為身死而不受

        D. 是亦不可已乎?

        2、下面句子翻譯不正確的的一項是( )

        A. 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譯文:這也不是可以的`嗎?這就叫做失去了他的天良。

        B.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譯文: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

        C. 鄉為身死而不受。譯文: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 賢者能勿喪耳。譯文:(只不過)賢者能不丟掉它罷了。

        3、選出對本文理解有誤的一項( )

        A.作者在文中表達的主要觀點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魚而取熊掌的常情來比喻舍生而取義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對比的方法說明不應為物欲所獲而喪失本心。

        D.文中運用了不少排比和對偶句,使文章讀起來節奏感強,富于文采和氣勢。

        參考答案:

        1、D

        2、A

        3、A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15

        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小題。

        (一)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孟子《魚我所欲也》)

        (二)孟子曰:說①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②。堂高數仞,榱題③數尺,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為也。般樂飲酒,驅騁田獵,后車千乘,我得志,弗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④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說大人,則藐之》)

        【注】①說(shul),游說,向……進言。②巍巍然:高高在上的樣子。③榱(cuī)題:指屋檐的前端。④古之制:古代的禮樂制度。

        1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非獨者有是心也 是心:這種心

        B、故不為茍得也 茍得:茍且偷生

        C、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假如,假使

        D、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萬鐘:高官厚祿

        16、把下面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17、孟子善于將抽象難懂的道理化為具體形象的事物進行論證,請結合語段(一)第一段內容進行具體分析。

        18、“文以載道”,語段(一)和語段(二)都閃耀著孟子思想的光輝。請結合語段內容,分析兩個語段中孟子觀點的異同。

        【答案】15、A16、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禍患,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17、示例:文章開頭用“魚”和“熊掌”類比“生”與“義”,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引出應當“舍生取義”的觀點。作者將“舍生取義”的道理化為“魚”和“熊掌”的形象進行論證,使讀者更易接受這一道理。

        18、相同點:不為名利地位所動,不貪圖物質享受;不會為了個人的享樂而放棄自己的本心。不同點:語段(—)強調舍生取義;語段(二)強調不在權貴面前低三下四,保持自己的人格尊嚴。

        【解析】

        【分析】

        參考譯文:(甲)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有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會餓死。可是輕蔑地呼喝著給人吃,饑餓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腳踢給別人吃,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這樣,高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卻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它;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現在(有人)卻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它;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卻為了讓所認識窮困貧乏的人感激他們的恩德而接受了它。這種(行為)難道不可以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乙文)孟子說:“游說諸侯,就得藐視他,不要在意他高高在上的樣子。殿基幾丈高,屋檐幾尺寬,我得志的話,不會這樣做。滿桌的美昧佳肴,侍奉的姬妾有幾百人,我得志的話,不會這樣做。盡情飲酒作樂,馳騁射獵,隨從的車輛上千輛,我得志的話,不會這樣做。他所做的,都是我所不做的;我所做的,都是符合古代制度的,我為什么要害怕他呢?”

        【15題詳解】

        理解詞語的含義時要注意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能結合具體語境來準確辨析即可。涉及的詞語都是常見的文言實詞。解答時要聯系上下文,根據語境做出判斷。是心:這種本性。

        【16題詳解】

        要求學生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如判斷句、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后置)、被動句、反問句等。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義為輔。重點字詞:“辟”躲避;“患”,禍患;“為”,采用。

        【17題詳解】

        要求學生結合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分析。文章開頭用“魚”和“熊掌”類比“生”與“義”,生動形象的引出“舍生取義”的觀點,作者將“舍生取義”的道理化為“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結論,進行比喻論證,使讀者更易接受這一道理。

        【18題詳解】

        要求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分析。相同點:“本心”指“最初的心、本性、良心”等沒在語段(一)中表現為面對“富貴和貧賤”不改初衷,是“舍生取義”之心。語段(二)中“本心”可理解為“威武不能屈”之心。作者堅守個人內心固有的道德,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向位高顯貴的人說話時不卑不亢,這就是不失本心的做法。不同點:語段(一)強調舍生取義;語段(二)強調不在權貴面前低三下四,保持自己的人格尊嚴。

        【點睛】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文言語句的翻譯一般有兩種方法,直譯和意譯,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首先,在草稿上把關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譯);然后,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05-28

      《魚我所欲也》閱讀試題及答案07-26

      孟子《魚我所欲也》閱讀習題及答案09-02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精選15篇05-31

      中考《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及翻譯10-17

      魚我所欲也閱讀練習07-17

      《魚我所欲也》的閱讀心得09-07

      魚我所欲也的試題及答案11-21

      《魚我所欲也》試題及答案08-25

      《魚我所欲也》習題與答案09-21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日日摸夜夜摸狠狠摸中文字幕 | 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香蕉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亚洲 |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线久久 | 久久亚洲女同第一区 | 日韩成AV人网站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