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周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
李周,字純之,馮翊人。登進士第,調長安尉。歲饑,官為粥以食餓者,民坌集不可禁,縣以屬周,周設梐枑①,間老少男女,無一亂者。
轉洪洞令。民有世絕而官錄其產者,其族晚得遺券,周取以還之。郡吏咎周,周曰:“利民,所以利國也。”縣之南有澗,支流溢入,歲賦菑楗②,調徒遏之,周始筑新堤,民不告病。通判施州。州介群獠,不習服牛之利,為辟田數千畝,選謫戍知田者,市牛使耕,軍食賴以足。
司馬光將薦為御史,欲使來見,周曰:“司馬公之賢,吾固愿見,但聞薦而往,所謂‘呈身御史’也。”卒不往。神宗詔近臣舉士,孫固以周聞。神宗召對,謂曰:“知卿不游權門,識今執政乎?”對曰:“不識也。”“識司馬光乎?”曰:“不識也。”訪御邊之術,曰:“四邊,手足爾,若疲中國以勤遠略,致百姓窮困,聚為盜賊,懼成腹心之憂。”神宗頷之,翼日,語固曰:“李周,樸忠之士也。朕且以為御史。”執政意其異己請試以事。除提點京西刑獄。
時方興水利,或請釃湍河為六渠,以益鉗盧陂③水,度用工八十萬。周曰:“湍河原高委下,捍以堤,猶患決溢,若又導之,必致為害。”乃疏言:“渠成未可必,而費已不貲。盍姑鑿其一而試之,倘可以足用,行之。”渠卒無功。明年,河溢,鄧城幾沒,始思其議。竟以直道罷,判西京國子監。
哲宗立,召為職方郎中。朝廷議和西夏,畀以侵地,至欲棄蘭州。周曰:“隴右故為唃氏所有,常為吾藩籬。今唃氏破滅,若棄之,必歸夏人。彼以區區河南,百年為勍敵,茍益以河湟,是盡得吐蕃之地,非秦、蜀之利也。”遂不果棄。累遷至工部侍郎,旋以集賢院學士知邠州。卒,年八十。
周自為小官,沉晦自匿,未嘗私謁執政,有公事,公詣中書白之。薛向使三司,欲辟為屬,及相見,卒不敢言,退而嘆曰:“若人未易屈也。”以是不偶于世。
(選自《宋史?列傳》)
【注】 ① 梐枑:用木條交叉制成的柵欄,置于官署前遮攔人馬。② 菑楗:此處泛指抗洪用的柱樁、草石。③ 鉗盧陂:地名。
11.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 縣以屬周委托,交付_
(2) 利民,所以利國也……的方法、途徑
(3) 民不告病苦
(4) 欲辟為屬征召
12.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官為粥以食餓者 臣以供養無主
B. 為辟田數千畝 常為吾藩籬
C. 朕且以為御史 若屬皆且為所虜
D. 鄧城幾沒,始思其議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答案】 C
【解析】 A項來?因為。B項介詞,因為?動詞,成為。C項均為“將”的意思。D項代詞,他的?副詞,商量語氣,相當于“還是”。
13.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 選謫戍知田者,市牛使耕,軍食賴以足。
(2) 捍以堤,猶患決溢,若又導之,必致為害。
(3) 退而嘆曰:“若人未易屈也。”以是不偶于世。
【答案】 (1) 選擇懂得種田的流放守邊的人,買牛讓他們耕作,軍糧靠此得以供給充足。
(2) 用大堤來抵擋,尚且擔心決口流溢,如果再疏導,必然造成禍害。
(3) (薛向)退下后感嘆說:“這個人不容易屈服。”因此不被當世人知遇。
14. 概括李周治理百姓的思想和對待權貴的態度。
【答案】 治理百姓的思想:愛民、利民。對待權貴的態度:不結交、敢直言。
15. 神宗和哲宗分別向李周問過邊疆之事,李周的兩次回答有何不同?
【答案】 第一次李周認為應和周邊國家和睦相處;第二次李周認為不可放棄土地。
【參考譯文】
李周,字純之,陜西馮翊人。考中進士,調任長安都尉。當年饑荒,官府向饑餓的災民供應粥,災民聚集不可控制,官府就把(控制災民的事情)交給李周,李周設置柵欄,把老少男女間隔開來,沒有一處混亂的。
轉任山西洪洞縣令。有與世隔絕而被官府征用財物的`百姓,他的晚輩得到遺留的券約,李周按照契約歸還了百姓的財產。郡吏怪罪李周,李周說:“有利于百姓,也就是有利于國家途徑啊。”洪洞縣的南邊有山澗,支流泛出,征收賦稅抗洪物資,李周開始構筑新的大堤,百姓沒有叫苦的。李周任施州通判,施州官員不熟悉牛耕的便利,李周為此開辟了數千畝田地,選擇懂得種田的流放守邊的人,買牛讓他們耕作,軍糧靠此得以供給充足。
司馬光將要推薦他做御史,要讓李周來見見他,李周說:“司馬先生賢能之人,我本來應該拜見,但聽說他推薦我而邀請我去,這就是‘自薦御史’(的嫌疑)啊。”最終沒有前去。宋神宗召見親近的大臣(讓他們)推薦賢士,孫固把李周的情況報告(神宗)。神宗召見李周問詢,對(李周)說:“知道你不游走權貴,你認識當今的參知政事嗎?”李周回答說:“不認識啊。”“認識司馬光嗎?”(李周)說:“不認識啊。”(神宗)詢問邊境防御的策略,(李周)說:“四周邊境,如同兄弟,如果使中原疲乏來抵御外族,使得百姓貧困窮苦,聚眾成為盜賊,擔心會成為心腹大患。”神宗點頭,第二天,神宗對孫固說:“李周,是樸實忠誠的賢士啊。我將要讓他擔任御史。”參知政事認為他不是自己的人就用事情考驗他,讓他掌管京西刑獄。
當時正興修水利,有人提出疏導湍河要開鑿六條渠,來讓鉗盧陂水流出,估計用工八十萬人。李周說:“湍河源流高,積聚而下,用大堤來抵擋,尚且擔心決口流溢,如果再疏導,必然造成禍害。”于是上疏進言說:“鑿渠成功不一定能治理好洪水,但是費用卻已不足。為什么不姑且開鑿一條試驗一下,如果可以用來排洪,就這樣做。”渠開鑿了沒有作用。第二年,湍河洪水,鄧城幾乎淹沒,才想起李周的提議。李周居然因為直言罷免,改任西京國子監。
哲宗繼位,召李周做職方郎中。朝廷與西夏議和,給以西夏侵占的地方,甚至要放棄蘭州。李周說:“陜西以西過去為唃氏擁有,常常成為我們的屏障。如今唃氏破亡,如果舍棄它,一定會歸附西夏。如果用不太大的黃河南面的(唃氏),多年后就會成為(西夏)的勁敵,如果再用黃河、湟河(一帶的民力)支持它,這是能夠得到全部的西夏領地啊,這就不(僅僅)是秦蜀之地的利益啊。”哲宗于是沒有丟棄。李周最終升遷為工部侍郎,不久以集賢院學士的身份擔任邠州的知州。去世時,享年八十歲。
李周自從擔任小的官職起,隱而不露自隱其跡,沒有私自拜訪官員,有公事,李周就到官衙匯報。薛向掌管三司,要征召他為部屬,等到見面,最終沒有敢說,(薛向)退下后感嘆說:“這個人不容易屈服。”因此不被當世人知遇。
【李周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相關文章:
文言文《李膺》閱讀題及答案03-23
李琪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11-27
李愬傳文言文閱讀題答案及翻譯06-15
“周舍”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11-30
李臺州傳 文言文閱讀題答案及原文翻譯12-06
童心說李贊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翻譯06-15
《題李凝幽居》閱讀答案07-12
《李文定報德》閱讀題及答案07-12
《李疑尚義》閱讀題及答案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