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好游山水”比較閱讀答案

      時間:2021-03-09 18:34:14 閱讀答案 我要投稿

      《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好游山水”比較閱讀答案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都經常看到閱讀答案的身影,閱讀答案可以給我們提供解題指導和解題思路。那么一般好的閱讀答案都具備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好游山水”比較閱讀答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好游山水”比較閱讀答案

      《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好游山水”比較閱讀答案1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選自《桃花源記》)

        [乙]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選自《醉翁亭記》)

        1、下列句中劃線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

        A、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B、①遂與外人間隔

        ②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C、①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②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

        D、①停數日,辭去

        ②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2、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 ]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C、至于負者歌/于途

        D、往/來而不絕者

        3、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

        A、甲段“阡陌交通”中的“交通”與乙段“觥籌交錯”中的“交錯”兩詞的古義完全相同。

        B、“豁然開朗”寫出了漁人進入桃源后的感受,“蒼顏白發”暗示出歐陽修已老態龍鐘。

        C、甲、乙兩段文字語句錯落有致。前者重在寫景,后者重在寫人;前者實寫,后者虛寫。

        D、甲段主要描寫桃源的美好環境和桃源人的生活圖景,乙段主要描繪太守與民同樂圖。

        參考答案:

        1、D

        2、B

        3、D

      《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好游山水”比較閱讀答案2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詞語。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2)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

        (3)便要還家( )

        (4)不足為外人道也( )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寫到“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請你游說村中人為什么“皆嘆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有所終”“幼有所養”是“大同社會”的特征之一。在選文中,哪一句話具體描繪了這樣的生活畫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類;(2)交錯相通;(3)通“邀”,邀請;(4)對;向。

        2.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

        3.嘆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變化之大,嘆惋外面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嘆惋外面的人們一直過著痛苦生活。

        4.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好游山水”比較閱讀答案3

        桃花源記

        1.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選自《禮記·禮運》)

        2.乙文: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選自《桃花源記》)

        閱讀題目:

        7.解釋下列文言句中加點的詞語。(6分)

        (1) 選賢與( )能

        (2)貨惡( )其棄于地也

        (3) 故( )外戶而不閉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5)屋舍儼然 ( )

        (6)悉如外人( )

        8.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文言句子。(4分)

        (1)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2)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9、在陸游詩中哪兩句也算恰到好處地體現了“林盡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極狹”、“豁然開朗”這樣一波三折的意境?(2分)

        10.[甲] 文中闡述的“大同社會”與[乙]文中描繪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閱讀答案

        7.(1)“與”通“舉”,選拔(2)憎惡(3)所以(4)類(4分,每小題1分,意思對即給分)(5)整齊的樣子(6)全、都

        8.(1) 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處處可以聽到。(2分,意思符合即給分)

        (2)老人小孩都充滿喜悅,并自得其樂。

        9.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分)

        10. 兩文都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2分,結合語句分析也可)

      《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好游山水”比較閱讀答案4

        (二)閱讀《桃花源記》中的文段,完成11-14題。(10分)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逐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詞的意思。(2分) A.屋舍儼然:B.仿佛若有光:

        C.便要還家:D.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小題2:、根據文中畫曲線的句子,“皆嘆惋”的原因是( )(2分) A.為漁人費了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嘆惋。

        B.為自己信在這里消息閉塞,竟不知道外界有這么大的變化而嘆惋

        C.為外界社會的動亂、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嘆惋

        D.沒有想到時間過得這么快,都已經是晉朝了。

        小題3:、翻譯句子: (4分)

        (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小題4:、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樣的理想境界?聯系作者的生平簡要分析。(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A、整齊的樣子 B、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C、通“邀”,邀請。 D、妻子與子女。

        小題1:C

        小題1:略

        小題1: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時期,戰亂頻繁,人民流離失所,他對這一黑暗的社會現實極為不滿,對受苦受難的勞動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虛構了一個寧靜安樂、民風淳樸的美好境界,以此來寄托自己的社會理想。

        略

      《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好游山水”比較閱讀答案5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和劃線短語。(2分)

        ①漁人甚異之(▲)②阡陌交通(▲)

        1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②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

        13.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其實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詩人心中的桃花源,他們描寫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共同的用意?(2分)

        ▲

        參考答案:

        11.(2分)①對感到詫異②田間小路,交錯相通

        12.(4分)

        ①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樹竹子之類。(2分)

        ②這個漁人一一地為(桃花源中的人)詳細地訴說,他們聽了都很驚嘆。(2分)

        13.(2分)都表現了對黑暗現實的不滿、憎惡,(1分)以及對理想社會、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1分)

      《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好游山水”比較閱讀答案6

        閱讀《桃花源記》選段,回答問題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 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語的意思。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__________

        (2)余人各復延至其家____________

        2.下列四組句子中加粗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

        ①不足為外人道也/為天下唱

        ②村中聞有此人/不求聞達于諸侯

        ③從口人/民弗從也

        ④漁人甚異之/或異二者之為

        3.翻譯下列句子。

        ①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所說的桃花源美好的地方體現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類

        (2)請

        2.①

        3.①田間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處處可以聽到。

        ②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他們)聽罷都感嘆起來。

        4.桃花源的美好體現在:自然環境優美,社會和平安寧,人民生活快樂富足。(意對即可)

      《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好游山水”比較閱讀答案7

        讀文答題。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B.①停數日,辭去②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C.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②屬予作文以記之

        D.①設酒殺雞作食②食之不能盡其材

        2.翻譯下面的句子。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其實并不存在,他這樣寫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B

        2.竟然不知道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

        3.答案示例: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作者不滿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表現了他對沒有剝削、沒有戰亂、自給自足的理想社會的追求。

      《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好游山水”比較閱讀答案8

        〔甲〕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乙〕房玄齡①奏:“閱②府庫甲兵,遠勝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備,誠不可缺;然煬帝④甲兵豈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盡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選自《資治通鑒》)

        〔注〕①房玄齡:唐太宗時任宰相。②閱: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煬帝:指隋煬帝。⑤乂(yì):安定。

        【小題1】.用自己的語言回答:甲文村中人來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論述治國更需重視民生時舉的事例是 。(2分)

        【小題2】.解釋下面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還家 要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絕境:

        (3)誠不可缺 誠: (4)卒亡天下 卒:

        【小題3】.用現代漢語說說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若公等盡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小題4】.甲乙兩文都傳達著使百姓安居樂業的愿望。如何實現這一愿望呢?選一個角度具體說說你從古文學習中獲得的啟示。(3分)

        答案

        【小題1】與“避秦時亂”和 “盡心竭力”同意即可。

        【小題2】(1)同“邀”,邀請 (2)與外界隔絕的地方 (3)確實 (4)終于

        【小題3】(1)竟然不知道有個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

        (2)如果你們盡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這是我的武器裝備(或盔甲兵器)。

        【小題4】示例1:我認為關注民間疾苦可以使百姓安樂。例:略

        示例2:我覺得為官者親歷親為、廉政愛民可以使百姓安居樂業。例:略

      《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好游山水”比較閱讀答案9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詞語的意義。(4分)

        ①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② 率妻子( )邑人來此絕境

        ③ 見漁人,乃( ) ④ 未果,尋( )病終

        小題2: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4分)

        ①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②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小題3:“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誰嘆惋?為什么嘆惋?(2分)

        考答案:

        小題1:①類 ②妻子:妻子兒女 ③竟然 ④隨即,不久

        小題2: ①(桃源人)見了漁人,竟然十分驚訝,問他是從哪里來的。②(桃源人)問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晉朝了。

        小題3:桃源人為外面的世界如此動亂而嘆惋,為外面的人民的生活如此痛苦而嘆惋。

        解析: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意思的能力。理解文言詞語意思的時候,除了要根據具體的語境,還要注意一些詞語的特殊用法,比如“妻子”的古今義。

        小題2: 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語句的恩呢管理。翻譯語句時,除了要注意“乃、無論”等重點字,還要注意句子的省略成份,有時還要注意語序等問題。

        小題3:本題是一道綜合題。根據漁人所說的內容,應該為“挑花源中的人”嘆惋,根據漁人說的內容來分析嘆惋的原因。

      《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好游山水”比較閱讀答案10

        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隔絕。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乙】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然白發,頹乎其間者,太守醉也。(節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悉如外人 悉:

        (2)無論魏晉 無論:

        (3)臨溪而漁 漁:

        2.翻譯下面句子。

        (1)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2)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

        3.根據選段內容,在下面的空格處填入適當的成語。

        欲脫塵網,陶淵明志寄□□□□;

        □□□□,歐陽修情醉滁西瑯琊。

        4.【甲】【乙】兩段文字都描寫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請說說它們所表現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處。

        答案:

        1.(1)“全”或 “都” (2)“不要說”或“更不必說” (3)釣魚

        2.(1)村中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

        (2)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

        3.世外桃源 與民同樂

        4.共同之處: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風淳樸。③人與人和樂相處。

      《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好游山水”比較閱讀答案11

        【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乙】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17教育網]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解釋句中加點的字。(4分)

        (1)落英繽紛。

        (2)阡陌交通。

        (3)月色入戶。

        (4)念無與為樂者。

        2.下面句子加點的“于”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2分)

        A.相與步于中庭。 B.皆以美于徐公。

        C.騙死于槽櫪之間 D.公與之乘,戰于長勺。

        3.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4.【甲】【乙】兩文的畫線句子分別有什么作用?(4分)

        參考答案:

        1.(1)花 (2)交錯通達 (3)門 (4)想到。(每個1分,共4分)

        2.B(2分)

        3.(1)老人和小孩都心情舒暢,自得其樂。

        (2)庭院里像是積滿了水,澄清透明,其中水藻和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每句2分,共4分)

        4.【甲】突出了桃花源的美好,表達了作者對桃花源的向往之情。(2分)【乙】文描寫了月色下竹柏之影,襯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靜、淡雅和賞月者的恬靜、悠閑。(2分)

      《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好游山水”比較閱讀答案12

        閱讀《桃花源記》(節選),完成第1-3題。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 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粗詞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絕境:_________________

        (2)未果,尋病終

        尋:_________________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筆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現在哪里?(用自己的話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2)不久

        2.(1)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相互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

        (2)就順著原路(回去),處處作了記號。

        3.①自然環境優美②社會安定和平③百姓生活和樂(意思對即可)

      《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好游山水”比較閱讀答案13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木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本文的'作者是 ,東晉時人。

        2.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延至其家 (2)處處志之

        3.作者在第①段描繪了桃花源的美麗景色,從全文來看,這段描寫的作用是什么?

        4.作者在文中寄托了自己的美好理想,這種美好的理想能從哪些具體的描寫中體現出來?

        5.作者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美好的、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從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的是什么樣的人生理想?

        【參考答案】

        1.陶淵明

        2.(1(邀請 (2)做標記

        3.美麗的景物引起漁人的好奇,從而引出桃花源,并為描寫桃花源的美景作鋪墊。

        4.通過第②段的對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繪和第③段的對桃花源淳樸民風的描寫表現出來。

        5.和平寧靜、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人人平等的理想境界。

      《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好游山水”比較閱讀答案14

        閱讀下面文段,完成問題。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聞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既遣人隧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在括號里給下面句中加粗字注音,并將它的意思寫在橫線上。

        ①便要還家( )____________

        ②詣太守,說如此( )____________

        2、下列各種說法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聞之,欣然規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漁人發現桃花源這件事。

        B、選文前兩段寫了漁人的行蹤:進入桃花源辭別桃花源尋找桃花源。

        C、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D、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現了桃源人的淳樸、熱情、好客。

        3、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為什么桃源人見漁人,乃大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yāo 邀請 ②yì 拜見

        2、C

        3、①(祖先)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②(漁人)救沿著舊路(回去),處處做了標記。(意對即可)

        4、桃源人與世隔絕久遠,對陌生人到來感到很驚異。(意思正確即可)

      《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好游山水”比較閱讀答案15

        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19-23題。(共計12分)

        (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乙)南陽劉子驥,好游山水。嘗采藥至衡山,深入忘反。見有一澗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閉一開,水深廣,不得渡。欲還失道,遇伐薪人問徑,僅得還家。或說囷中皆仙方靈藥及諸雜物。子驥欲更尋索,不復知處。

        長沙醴陵縣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見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跡,異之。乃相謂曰:“可試如水中,看何由爾。”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數十步,便開明朗然,不異世間。

        [注]囷:這指似圓形谷倉的巨石。斫:砍削。樵:柴。薪:柴禾。

        18.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字(4分)

        ①落英繽紛 ②阡陌交通

        ③深入忘反 ④可試如水中

        19.翻譯句子。(4分)

        (1)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譯文:

        (2)深山中有人跡,異之。

        譯文:

        20.“開明朗然”與《桃花源記》中的 一詞相仿。(1分)

        21.“深山中有人跡”,根據是什么?(用文中的話回答)(1分)

        22.結合課文分析作者虛構桃源美景的真實用意?(2分)

        參考答案:

        18.①繁多的樣子 ②交錯相通 ③同“返”,返回 ④到、往。

        19.(1)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以及桑園竹林之類。(2)深山中有人存在的跡象,他們覺得很驚奇。

        20.豁然開朗

        21.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

        22. 桃花源的生活環境優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等,而且社會風尚淳樸,“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等。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真實用意在于表現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桃花源這個美好的淳樸的理想社會的向往。(意思對即可)

      【《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好游山水”比較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說驥閱讀答案12-03

      《岳陽樓記》《滕子京》比較閱讀答案11-18

      贊劉諧閱讀答案08-13

      “劉隆字元伯,南陽安眾侯宗室也”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07-16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7-16

      辛棄疾《生查子獨游西巖》閱讀答案12-26

      《游褒禪山記》《喜雨亭記》比較閱讀答案11-20

      《子愷漫畫》閱讀答案06-28

      辛棄疾的《生查子·獨游西巖》閱讀答案11-03

      《游蘭溪》閱讀答案02-03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久久9热re这里只有精品6 | 欧美中日韩国产精品卡通动漫一区二区 |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 在线aⅴ亚洲中文字幕 | 亚洲中文影片在线看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三级人a 起碰97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