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作文[精華7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反思作文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反思作文 篇1
這節課是晚自習上的,打算一個晚自習上完。結果任務完成了,效果非常好。
首先,學生欣賞視頻歌曲《我愛你塞北的雪》,精彩的塞北雪的畫面和動聽的歌曲。深深地感染著每一個學生,歌曲快結束的時候,我問學生:你覺得這段tv美不美,美在哪兒?”學生有感而發,自然回答得非常好,就連平時語文成績不好的同學也能答上來,效果很好。
接著我便導入本課,我覺的.本課導入非常成功,學生通過觀賞雪景和聆聽歌曲,有了真切感受,說起來也就簡單了,由此,我意識到,學生平時回答問題是有困難,說明他們沒有真正弄懂其中的緣由,缺乏真實的感受,回答起來就難了,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或不著邊際,或離題萬里。
反思作文 篇2
一轉眼,一個星期又過去了,在這個星期里有沒有犯錯誤,有沒有上課睡覺,有沒有上課搗亂……都已經過去了。
躺在床上,仔細想一想,想想這一個星期干了什么,學了什么東西。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那是發生在星期二第二節語文課上,老師講得太快了,一號組長×××有點跟不上,在哪里發自己的火,老師講完課,讓同桌互對一下,我的同桌,也就是一號組長,沒跟上,我給她念譯文。這時我的嘴里嚼著一塊泡泡糖(我們是不允許的'),我一抬頭,老師正盯著我看,眼睛里充滿了嚴厲,趕緊低下頭,繼續念給一號組長,下課后,學習委員說:“班主任叫你。”我馬上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到了辦公室,低著頭挨了老師的一頓罵,最后罰我抄“上課不許吃東西”三百遍。抄的手又酸又痛……
我以后絕對不在課堂上吃東西了,再也不違反班規了,不給老師添麻煩,好好表現!
反思作文 篇3
反思, 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近代西方哲學中廣泛使用的概念之一。這一難題就落在語文老師的頭上,那么,語文老師,怎樣上好作文指導課呢?
一、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作文指導課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首先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讀題,找到作文“要寫什么,為什么寫,怎樣寫”,教師只在學生不懂或有困難的地方幫助解釋即可。其次,教師要注意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獨立審題,獨立作文的能力。因此,在作文指導課上,教師要教給學生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如審題的規律、確立中心、選材的方法、布局謀篇的方法等,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自如寫作。再次,鼓勵學生說真話。讓學生把自己所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以及做過的事真實記錄下來,哪怕是錯的也要如實記錄。只有這樣,作文才能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作文的質量才能得到保證。
二、幫助學生拓展思路。
第一,教師要指導學生多角度去考慮問題。面對話題,多方求問就是激活思維的有效途徑。比如:圍繞話題“愛心”這一話題,學生可以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具有愛心的人和事,小事大事,不同領域的典型事件,多角度解讀話題,使學生的作文立意更深刻、更新穎。第二,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從小事中抽取出帶有本質性的東西,豐富學生作文的.選材。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小事,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從這些小事中提煉出中心,這對豐富學生作文的素材,開拓學生作文的思路是十分重要的。
三、讀與寫相結合。
教師要把讀和寫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讀”去解決寫作當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典范的文章,非常適用于“寫”的指導。尤其是教材在安排訓練上,很多都照顧到了“讀”與“寫”相結合。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些范文的寫作特點,也可以在學生寫作中,遇到實際問題時,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從中受到啟發,找到方法。“讀”也可以是教材外的內容,在選取內容時,通常是為了解決作文中的某一問題,而選取一個片斷,讓學生通過閱讀,對作文的一些方法有所感知和領會。
四、作文與做人相結合。
作文指導課,教師很少關注學生的思想動向,造成一些學生在作文的立意上出問題。
教師必須在指導學生作文時,結合具體的類型作文,同時滲透理想、道德教育。例如:在指導學生寫“人物”的作文時,教師一方面要求學生選取先進的典型人物,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描寫,刻畫出人物的特點,啟發學生寫出人物的高尚品質。
反思作文 篇4
每當對于某件事或者某個人,感到憤怒的時候,我都會想起一個道理,那就是一個人的惱怒,更多的是對自己無能的'反抗。
以前對這句話只是一笑而過,但漸漸地把它套在生活中的細節,卻發現真的很有道理。
例如生活中,如果我們和一個朋友相約了見面的時間,如果對方莫名地爽約了,也許我們會生氣,即使對方也許后來給了正當的理由,但是這份生氣后面,如果我們懂得反思自己:在對方第一時間沒來的時候,我們有沒有立即聯系他,或者說他臨時去見了比自己更重要的人,那也可以了解到自己的份量,為什么你會被他輕視。當然這個說法也許勢利,但是現實中就是如此,就像你去商場買衣服,如果你的衣著華麗,妝容得體,也許售貨員就會一直畢恭畢敬地前后腳跟著,如果你衣著隨便,腳上隨便套著拖鞋,人家的熱情最多只是限于禮貌地點個頭。
如果我們對于一些事,一件人,有成見,最應該反思的就是自己。為什么他們如此不好,做事如此沒有責任心,我們卻還要成為朋友?還要合作?說到底,原因還是我們自己身上,要嘛就是同一類人,在說別人的同時,他們身上的壞毛病自己也有,要嘛就是自己也是沒有上進心的,其實朋友也是一面鏡子。
所以,當你因為一件事或者一個人而生氣的時候,最應該的就是對自己好好地做一下反思。
反思作文 篇5
濰坊二中 高中語文組 董艷麗
教學目標:體悟老舍平實的文字中積蘊的深厚的感情。
教學重點:學習作者選擇平凡的素材體現深摯感情的寫法。
教學課時:第一課時
教輔手段:多媒體投影、印發類文
教學過程:
[導語]
師:有這樣一個城市,她熱鬧但動中有靜,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和樹,你們知道這是哪個城市嗎?
眾生:不知道,猜不出。
生:北平。
師:如果不知道今天要學習《想北平》,你會猜出這是北平嗎?
生:不會。
師:這就是老舍筆下的北平。北京是我們的首都,如果讓你寫一篇關于北京的文章,你會怎樣寫?
生:寫她的宏偉壯闊,寫她作為皇城的豪氣,寫長城,寫故宮。
生:寫她的悠久歷史,博大的文明,還有名勝古跡。
生:寫她的特色,王府井,北京的小吃。(眾生笑)
師:對飲食情有獨鈡。
生:寫她的胡同,北京有八大胡同。
師:很好,有一位作家汪增祺寫過一篇關于胡同的,叫《胡同文化》。
師:剛才你們都說,要寫她的宏偉,名勝,特色,為什么寫這些?這是因為你們只是一個匆匆的過客,看到的只是表面的現象,今天咱們看看生于斯,長于斯的老舍先生是怎樣寫北平的?老舍眼中的北平有哪些特點?
(眾生讀課文。讀完同位之間小聲交流。)
師:誰起來說說?
生:北平既復雜又有個邊際,使我能摸著。
師:很好,這段文字突出了北平的復雜而有邊際,有沒有細節化的句子,里面沉積了怎樣的一種情緒?
生:第四節中“面向著積水潭,背后是城墻,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葦葉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樂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適,無所求也無可怕,像小兒安睡在搖籃里。”我喜歡這句的描寫,它表現了北平生活環境的快樂舒適,讓人很容易平靜下來享受這份寧靜。
生:看小蝌蚪和嫩蜻蜓,說明老舍很有情趣,很享受這樣的生活;這些句子也是為了說明北平的靜謐。
生:老舍很喜歡北平,“安適和安睡”說明他有在家的感覺。
師:你們生長在濰坊,經常去白浪河畔嗎?有沒有在那里一坐一天,只為看蝌蚪,看嫩蜻蜓,而且特別“安適”?
眾生笑:沒有。
師:一個小時也不曾有嗎?
眾生笑:沒有。
師:為什么沒有?
生:沒有老舍這樣的童心。(眾生笑)
生:還沒有愛一個地方到這種程度,即使簡單的小事,對他來說都是一種幸福,所謂“愛屋及烏”吧!
師:很好,這樣平常稚嫩的小事,對老舍來說,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安適,沒有深厚的感情是體驗不到這種快樂的。這樣的小事入筆,你們覺得起到了怎樣
的效果?
生:很細膩的傳遞了一種感情,更深的體現老舍對北平的愛。
生:比寫大的素材還要真實和生活化,所謂以小見大吧。
師:很好。那么,上一句話“北平既復雜又有個邊際,使我能摸著―――那長著紅酸棗的老城墻。”你們是如何理解的。
生:北京古老,但又有著童年的一些記憶,老舍小時候,可能經常到古城墻摘酸棗吃。
(眾生笑)
師:北平有老舍成長的記憶。
生:摸著老城墻能讓人感覺到踏實安全。
師:對,只有在踏實安靜的環境中,人才能享受到這份寧靜快樂。
師:接著說,北平還有什么特點?
生:北平在人為之中顯出自然,既不擠得慌,又不太僻靜,連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與樹,最空曠的地方,也離買賣街與住宅區不遠。
師:這是老舍從城市的布局上把北平和巴黎做了比較,北平的美體現在哪里?
生:北平的美不在有許多美麗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閑的地方,使它們成為美景。
師:很好,北平還有哪些特點?
生:北平又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城市。
生:花多、菜多、果子多。
生:居民的院子里養滿了花。
生:更接近了自然。北京是大都市,卻保住了鄉野的幽靜,讓人和大自然保持著親近。
師:很好,你們比較喜歡哪些句子?好在哪里?
生:“墻上的牽牛,墻根的靠山竹與草茉莉,是多么的省錢省事而也足以招來蝴蝶呀!”很有生活的氣息,很平民化。
師:點出平民化,很好,這是平民眼中的北平。
生:“雨后,韭菜葉上還往往帶著雨時濺起的泥點。 青菜攤子上的紅紅綠綠幾乎有詩一般的美麗。”很細膩,很清新,很有生活的氣息。
師:更多的是流露出對這樣的市井生活的一種源自心底的喜愛。連瑣細的生活,都帶有了詩的色彩。
生:“北山的黑棗柿子,進了城,還帶著一層白霜兒。美國包著紙的橘子遇到北平帶著霜兒的玉李,還不愧殺!”觀察很細膩,很幽默,很有鄉村的氣息,也訴說著作者對北平的喜愛。
生:美國的水果比不上北平的新鮮,北平是都市里的田園。
師:有鄉村的氣息,說明北平是一個接近自然的城市。還有嗎?
生:是一個很平民化的城市。
師:何以見得?
生:他所描寫的內容,特別是那句“像我這樣的一個貧寒的人,或許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點清福吧。”,更能體現北平的平民化。
師:很好,那么同學們思考一下:老舍花大量的筆墨寫北京的物產,寫小市民的日常生活,有什么作用?
生:小事更能體現的他對北平的愛,這樣的微小的事情都能讓他體會到快樂,足以看出他與北平的親密的關系;所以他擬題為“想北平”,而不是“寫北平”。
生:寫的是平民化的北平,是老舍眼中的北平。
生:只有熟悉北平,熱愛北平,才會這樣寫。
生:越是生活化的描寫,越真實和自然,越能表現對生活的熱愛。
師:太好了,有句話叫:“一枝一葉總關情”,說得就是這個意思。他生于斯,長于斯,一生中的多數時光是在北平度過的,他真正的融入了北平的生活,深入到它的血肉肌膚之中。如果老舍是北京的一個觀光客,即使對北京再喜歡,也不可能有如此細致入微的體驗,當然更不可能寫出這樣的文字。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會去寫長城故宮,而不可能像老舍這樣寫的原因。
師:通過這篇文章,我們學到了一種寫作的方法,誰起來談談?
生:選取平凡的小事,來抒寫自己的感情。
生:平實的語言也可以表達很深厚的感情,越生活化,越真實。
生:我以前作文,總是關注大的素材,有時沒有真情實感,寫得很空洞。《想北平》的學習,
讓我收獲最大的就是:小的素材,小的生活的細節,只要有真情實感,也會寫出很出精采的文章。
師:談得太好了。越是平凡的熟悉的生活小事,越是瑣細的.生活的情節,更能表達真摯的感情,而不一定一落筆就寫那些大的東西。這就涉及一個選材的問題,要有一顆柔軟的心靈,要善于從你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有意蘊的素材,來抒寫你對人生的感悟。
投影一段文字:
“我們所熟悉的社會與地方,不管是多么平凡,總是最親切的。親切,所以能產生好的作品。到一個新的地方,我們很能得到一些印象,得到一些寫成很好的旅記的材料。但印象終歸是印象,至好不過能表現出我們觀察力的精確與敏銳;而不能做到信筆寫來,頭頭是道。至于我們所熟悉的地方,特別是自幼生長在那里的地方,就不止于給我們一些印象了,而是它的一切都深印在我們的生活里,我們對于它能像對于自己分析得那么詳細,連那里空氣中所含的一點特別味道,都能一閉眼就想像的聞到。
――老舍《景物的描寫》
類文閱讀
師:越是摹寫平凡的生活,越能真實地再現生活。同學們讀下面兩篇短文,再體會這種寫法。
(印發葉紹鈞的《耦與莼菜》,王增祺的《咸菜茨菇湯》。)
咸 菜 茨 菇 湯
汪增祺
一到下雪天,我們家就喝咸菜湯,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為雪天買不到青菜?那也不見得。除非大雪三日,賣菜的出不了門,否則他們總還會上市賣菜的。這大概只是一種習慣。一早起來,看見飄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湯!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們那里過去不種白菜,偶有賣的,叫做“黃芽菜”,是外地運去的,很名貴。一般黃芽菜炒肉絲,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這時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擔的買來,洗凈,晾去水氣,下缸。一層菜,一層鹽,碼實,即成。隨吃隨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細、嫩、脆、甜,難可比擬。
咸菜湯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氣,咸菜已經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經發酸,咸菜湯的顏色是暗綠的。沒有吃慣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反思作文 篇6
一提到作文,學生怕,老師也怕,作文教學反思 張彥梅。學生怕寫,老師怕教,而傳統的作文教學,卻只能在低谷中呻吟、徘徊。對于農村小學來說,作文更是語文教師的一大難題,為了寫好作文,師生都必須付出許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所以,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我認為小學作文教學應注重以下幾點:
一、注重平時的積累
作文也像語文基礎知識、閱讀一樣需要積累,比如好詞、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據課文內容來積累。“重視文本”也是新課標的要求,而且很多課文的思考練習中都出現“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在背誦時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摘抄中積累材料。如果學生能掌握一些好詞佳句就為寫作做好了鋪墊,能夠讓他們有詞可用、有話可說。
2、通過寫日記來積累。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最佳途徑,教學反思《作文教學反思 張彥梅》。由于日記的內容很廣,可寫聽到的、可寫看到的、也可寫想到的。總之,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可無拘無束地表現出來,這樣就讓學生有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也能夠寫真實的事情。比如:每搞完一次大掃除,都可讓學生把當時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記的形式寫出來。
二、形式多樣,及時有效
作文評價與批改結果的呈現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可以采用分數、等級來表示,也可以用評語來表示;還可以采用多種評價形式進行綜合評價。平時我們常說的精批細改只是作文批改中的一種重要方法而已,但不是惟一的方法。那種認為老師把學生的作文改得越細越好的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教師在所有作文批改中均采用精批細改這一方法,要把每一篇小學生作文均改成小學生優秀作文的想法和做法那是不太現實的。因為好的作文是很難一次成功的,學生的能力提高也是循序漸進的,教師絕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長。
三、注重作文的評價
教師的評價對學生十分重要。評價得當,能激勵學生敢于作文、樂于作文,因而對學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應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給予不同要求的評價,對基礎好的學生要有較高的要求,基礎差的哪怕是用了一個好詞、一個佳句也應該及時表揚。記得有一次,我發現一個平時作文很差的學生在文章中準確地用了一個表示時間過得很快的詞“剎那間”,于是我在批語中這樣寫道:今后能多看點書,認真作好記錄,教師相信你的作文會更上一層樓!這樣做,能讓一些差生得到鼓勵,看到希望。
總之,作文教學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師必須在教學理論中不斷探索,在教學實踐中獲得。
反思作文 篇7
在這段時間里,可以說時時感受到**教學的有序性和系統性,尤其是作文教學更是如此。反觀我們自己的作文教學,可以說問題多多,主要是一下幾個方面:
不足之一:作文教學缺乏目的性
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大多帶有明顯的隨意性。先從作文題目的擬定說起,大多情況下,作文題目的擬定比較隨意和盲目——要寫作文了,才去找題目。而題目又往往從網上搜索或從往年做過的題目找,找到什么就寫什么。這樣的作文命題方式就造成了作文教學的盲目性。學校規定每兩周要做一次作文,所以往往每周連堂的語文課就用來寫作文,這樣,只滿足于作文的次數,根本不去管學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多少或是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等等。一句話,作文教學沒有方向性,沒有設定明確又科學的目標。
不足之二:作文教學缺乏系統性
與作文教學的隨意性相伴而生的,是作文教學缺乏有序性和系統性。大多教師沒有作文教學計劃,作文教學無序化無系統性。這樣,上作文課也沒有具體的教案,只是布置一篇作文讓學生去寫,然后批改然后講評,至于效果如何則另當別論。試想一想,作文教學沒有明確的目的和明確的難點、重點,不是循序漸進,而是隨心所欲,這樣進行作文教學只能使學生成為完成作文任務的機器,很難明白自己作文的長處與缺點,很難有針對性地進行作文能力訓練使自己的寫作能力有所提高從而激起自己寫作的動力。
不足之三:作文教學存在功利性
高考這根指揮棒的作用使高中作文教學失去了正常有序的教學環境。恢復高考以來,高考作文經歷了命題作文、材料作文和話題作文幾個階段。盡管眾多媒體和專家都認為話題作文是最好的考場作文形式,但實際上我們無權去找理由說誰是誰非,它們本應該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空間。學生讀高中肯定是想考一個理想的大學的,于是老師就帶領學生跟著高考的指揮棒轉,你考材料作文我們就訓練材料作文,你考話題作文我們就訓練話題作文,不做“無用功”,一切向高考看齊!但事實證明,功利化的作文訓練既應付不了考試,更不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綜合以上的反思,如何才能使中學作文教學進入一個良性發展的空間呢?筆者和同學校的老師在“黑暗”中摸索,得出如下體會。
一、要確定具體的作文教學目標
作文教學目標的確立應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思維特點和智力水平。高一級和高二級、高三級在認知水平和思維水平上也有較大的差別,同時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也有不同,因此這三個年級的作文教學內容和目標也各有區別。具體來說,高一主要進行記敘文訓練,高二主要進行議論文訓練,高三則以高考為方向進行綜合訓練。
二、制定作文教學計劃
圍繞不同年級的作文訓練目標,分解目標,做到有步驟有序列的發展學生的作文能力。如在高一級可制定這樣一系列小的訓練目標:(1)寫出人的個性——學習寫人的記敘文;(2)揭示事件的意義——學習敘事的文章(3)摹寫景物的特點----學習景物的描寫等。高二級則可以進行這樣的訓練:(1)學會擬議議論文的.題目;(2)學會提煉觀點;(3)學會運用論據;(4)學會安排論證結構等。
三、采取有效的方法
(一)、將作文教學和閱讀教學相連接。
作文是一種極具個性化的學習活動,作文又是和學生的情感、思想血肉相連的一項心靈活動。要想學生作文中有情感、有思想,可以從語文教學的日常活動——閱讀教學入手。縱觀高中語文必修教材,收錄的全是文質兼美的名篇,這些文章無論從情感的真摯、思想的豐沛、文辭的華美、作者的品格修為上都堪稱楷模。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還語文其“人學”的本來面目,盡可能在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更多的走進作品中的人物和作者本身,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使學生在日日進行的語文學習活動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此外,教學中還可以借鑒這些美文的寫法,如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以借鑒寫景抒情的寫法;教《布衣總統孫中山》,可以學習“以小見大”的寫人記事文章。
(二)、充分利用課前5分鐘活動。
學生在寫作中的另一困難是缺少豐富的內容。經常是提筆頭腦空空,下筆廢話連篇,在議論文的寫作中表現尤為典型。眾所周知,沒有大量的閱讀就不可能寫出內容充實的文章。雖然課標要求學生高中階段的課外閱讀應不少于150萬字,但實際情況則是除了少數學生外,多數高中生不愿或無暇讀書。現實就是現實,一味的抱怨學生是于事無補的。既然多數學生閱讀不足,既然作文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作文教學與訓練又沒有足夠的時間,我就利用課前活動來做些彌補,力求使閱讀和寫作訓練常態化。上學期,我在每節語文課前為學生讀2篇小文章(源自于《小故事中的大智慧》一書),所選文章側重對學生思想方面的啟迪,同時兼顧議論文寫作時論據之用,非常受學生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