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海洋》觀后感范文(精選6篇)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后感吧。但是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紀錄片海洋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紀錄片《海洋》觀后感 1
作為一部紀錄片,《海洋》擁有著良好的口碑。
對于一個影迷而言,絕對不會放過這樣一個好時機大飽眼福。
或許有太多的人認為《海洋》單單只是一部紀錄片,不值得花幾十元泡在電影院觀看。不過那只是限于那些沒有領略過的《海洋》巨大魅力的人。
《海洋》的開場讓人難以忘懷。它不像其他的電影一樣開場就長篇大論的述說著,沒有過多的話語而只是用壯觀(我不知道還有什么詞能更準確地描繪大海的魅力)的大海場景一下子就抓住了你的視覺神經。不用多少浮華煽情的詞語,驚駭的海浪,呼嘯而過的海風就像天生的繪畫家,為我們描述著這個占據了地球三分之二世界的地方所獨有的魅力——
有溫馨,有孤寂,有舒緩,有狂野,有靜謐,有絢爛,有殘酷,有可愛……
影片從一個小孩的疑問開始,由一只蜥蜴的視角去看待海洋,以及人們對海洋的影響,延伸到了整個世界和這個宇宙。而這個宇宙中唯一存有生命的地球,都是從海洋開始的。
大海孕育了生命,萬物因水而生。
它是充滿美感的,看那魚群閃著耀眼的`銀光,變化莫測,肆意舞動著,好似一位舞蹈家在水中歡樂的蕩漾。海豚越過水面,驚起了一群正在捕食的軍艦鳥。
大海是狂野和絢爛的。深不可測的海底隱藏著無限的靜謐與生機,只有一條小魚在海底游蕩。“呼”的一聲,那可憐的小魚就進了偽裝在沙子中的燈籠魚的肚子里了。龍蝦、海蟹也逐漸活動起來,只是頭上一條鯊魚劃過,四周便又寂靜了起來。龍蝦、海蟹都機靈地鉆進了珊瑚里,小小的寄居蟹也藏進了貝殼之中。
大海看上去危機四伏。
我帶著些許困意看完了這一段,但是困倦并非對影片內容的厭倦,而是一種心靈和大腦的松弛。
經過開場時的雄偉壯觀,我們又跟隨鏡頭漫步在海底的花樣世界之中。海洋在生物的點綴下顯得寧靜、安詳。
一只座頭鯨唱了起來,將高山般壯闊的歌聲傳向遠方。
頓時,一切都寂靜了下來,僅有一兩聲的輕聲慢語在水中漂洋。直到一張大網網盡了水中一切的自在游走的生靈。
這個場景時常蕩漾在我的腦海中——
忘不了藍鯨的掙扎,將歡樂的歌聲網走,帶來不盡的悲傷;
忘不了海龜的呻吟,咬不斷繩網,結局是死亡;
更忘不了大白鯊被切掉魚翅后,棒槌一般扔進大海,而它的鮮血隨海水而飄蕩……
不管那只可惡的漁網網住了海洋中多少可愛的生命,人類的那顆心卻永遠不會不貪婪。
海洋表面描繪出了大海的興盛和海洋的魅力,卻更深刻地譴責著人類對海洋永不停止的破壞。
我相信,海洋不會因此而寧靜,世界也不會因此而安寧。
紀錄片《海洋》觀后感 2
紀錄片的開頭至今仍讓我印象深刻:一個從未見過大海的小男孩發出疑問,什么是海洋?人們解釋不清什么是海,什么是洋,只能用人類肉眼所能見到的有限畫面來展現。
食物鏈是大海的法則。沒有人類的干涉,大海維持著它的和諧秩序。我們對海洋的磅礴氣勢和海洋生物的多樣性而震驚和感動。紀錄片總體來說可以分成兩大部分,一是展示了海洋生物的千姿萬態,二是表達人類涉足海洋對美麗大海帶來的破壞污染,最后呼吁人類保護海洋,與海洋生物和諧共生。
讓我震撼的還有海洋中的捕食景象,亮點在于海洋生物的成群結隊,陣容龐大顯得壯觀無比。畫面中呈現出來不僅僅是我們熟知的海豚、鯨魚、鯊魚、海豹等海洋明星生物,還有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動物。有趣的是海洋上的食草動物,長著像大象一樣的鼻子,在海底匍匐前進,揚起陣陣“塵土”,這就是它們正在進食的景象。要說海洋中最美的.景象是什么,我覺得大海中的珊瑚礁群極美。
相對于前半部分來給我的震撼,而影片的后半部分卻是讓人痛心和反思。人類對海洋的破壞不止是濫捕海洋動物,污水混在河中,最終流入大海,幾乎所有的近海都難逃污染,在衛星地圖上看上去不是藍色,而是深褐色的。當我看到鯊魚的魚鰭和尾巴被割掉后在無力的掙扎的時候很心痛。
紀錄片《海洋》觀后感 3
紀錄片《海洋》是由一個小男孩提出的問題而展開的——“到底什么是大海?”
什么是大海呢?我想這是用言語與文字難以言盡的,必須親眼看到、親身體驗才能感受其中的力量。
海洋是活的,柔情時風平浪靜,激昂時波濤洶涌,她用不同的姿態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與無限的遐想,讓我深陷其中去解讀她不一樣的魅力。
生命起源于海洋,無數色彩斑斕的生命在海中翩翩起舞:海豹在海邊打著盹,慵懶地曬著太陽;螃蟹們成群結隊,觸碰到皮皮蝦的`底線而打了起來;白天出生在陸地的小海龜僅有千份之一能回到海洋……海洋生物向我們展現了弱肉強食的生存狀態,也毫不吝嗇地展示著他們旺盛的生命力,它們愛這片海——這個讓他們綻放生機與魅力的家園!
海洋撫育著無數生命,也是我們人類的母親。但是,近幾十年來,隨著工業的快速發展,海洋污染日益嚴重,人類過度捕撈、過度開采和過度排放對海洋造成了極大程度的污染,不少海洋生物瀕臨滅絕,最終也導致海洋生態系統被打亂,破壞了我們與動物賴以生存的家園。人類在為自己取得的經濟成就而沾沾自喜,卻不知正在走向自我毀滅!海洋母親在哭泣,人類啊!你可曾聽見?
假如人類還是一如既往地破壞美麗的海洋,那么后果將是無法想象的!難道人類要等到將湛藍的水染成鮮紅色時才肯停下那沾滿血腥的雙手嗎?人類再強大,也只是自然界的一個物種,破壞自然就是在傷害人類自己,熱愛自然、遵循自然規律才是人類的生存之道,而不是為了自身與眼前利益去傷害這片美麗而又脆弱的海洋和那些海洋生物。我們要尊重生命,熱愛我們共同生存的生態環境,請保護這片給予我們生命的自然家園吧!
愛海洋、保護海洋,是我們每個地球人不可推卸的責任!保護海洋、保護地球迫在眉睫!作為人類的我們,行動起來吧!
紀錄片《海洋》觀后感 4
紀錄片《海洋》,法國導演雅克·貝漢的最新力作。這部影片,無論是體裁,還是主題,以及導演,都讓我心向往之。
上周六,終于擺布好了時間,在北京UME國際影城(安貞店)安安靜靜地看完了這部本年最火的紀錄片。影片開篇語從一個小男孩的問話開始:“這是大海嗎?什么是大海?”,隨后以美得讓人心顫的畫面,提出了一個人類要共同思考的命題——應該如何對待海洋。
影片開頭的男孩,是《海洋》制片人兼導演雅克·貝漢的兒子。雅克·貝漢此前的作品,我只看過一部,紀錄片《遷徙的鳥》。《海洋》延續了《遷徙的'鳥》開創出來的詩意、唯美、形式感強烈的美學傾向,且賦予了更為強烈的現實意義。在觀看過程中,盡管我不時以挑剔的眼光注視著每個鏡頭,但很遺憾,我失敗了,因為這部電影實在非常完美,不僅僅是純粹從視覺上的美感來評價它,還包括影片所承載的深刻內涵,與畫面相得益彰的電影音樂,以及姜文的解說。
《海洋》不是一部科教片,看過的人可能不知道那些從未見過的海洋生物的名字,但一定會讀懂影片表達的思想和理念——善待海洋,毀滅海洋就是毀滅人類自身。影片在一個宏大的視野里,讓人們去感受海洋的壯美、海洋的深邃、海洋令人堪憂的現狀,以此喚醒人類的海洋意識,讓人們懂得如何去對待海洋,如何去保護這片占整個地球表面積71%的藍色家園。盡管《海洋》不像《海豚灣》那樣充滿了血腥的殺戮,讓人觸目驚心,但依然會讓人會覺醒,讓人憂思,讓人對影片和導演頓生敬意。
《海洋》被稱作“史上最燒錢紀錄片”。此片耗時5年、耗資5000萬歐元,動用12個攝制組、70艘船,在全世界54個拍攝點進行蹲點拍攝,有超過100個物種被拍攝。目前已經在全球近二十個國家公映,票房連創佳績,在美國首日票房超過了《阿凡達》。在中國卻開始遇冷,盡管滿頭銀發、年屆70的導演雅克·貝漢不辭勞苦,親到中國上海等地參加宣傳活動,但最終影片慢慢熱起來、火起來,靠著不是導演的名氣,而是影片自身的魅力和絕佳的口碑。
畢竟,不是每個中國人都知道雅克·貝漢,但是每個中國人都知道海洋,知道我們國家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有300萬平方公里管轄海域;知道百年前西方列強自海上入侵中華的屈辱和苦難;知道位于東海海域的釣魚島和南海海域的南沙群島大部分島礁如今仍被強占;知道今日海洋環保形勢嚴峻,刻不容緩;知道海洋權益爭奪激烈,等等。在每個國人的心里,也許都有一個跟海洋有關的夢。要實現我們的海洋夢,還需要堅持不懈地去努力。
或許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所限,很多人沒有機會去看大海、親身體驗海洋,但可以看一看這部紀錄片。在我們為了能夠生存下去,為了過得好一點、再好一點、更好一點而疲于奔命的當下,像《海洋》這樣非功利而真誠的紀錄片多看一些,將受益匪淺。
紀錄片《海洋》觀后感 5
如果說天空是小鳥的家,那么,大海就是數之不盡水生物的家,藍色的海洋有數不勝數的奇珍異寶。
上周我校組織觀看了《海洋》紀錄片,片中介紹了美麗的水母群、姿態萬千的海蛇、身穿黑色禮服的小企鵝……在鏡頭前展示它們獨有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那些身著“紗裙”的水母群,它們如從天而降,如夢如幻,宛如舞者在水中輕盈地跳著芭蕾,它們曼妙的`身姿為大海增添了一份亮麗的風景線;還有縮頭縮腦的寄居蟹瞪著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四處張望,仿佛隨時都在準備著一場性命攸關的大戰。面對海洋中形形色色的海洋生物,我由衷贊嘆海洋母親孕育了這么多姿多彩的水生物。
但是,接下來我又看到了不忍目睹的鏡頭:人們隨手遺棄在海里的垃圾袋成為魚兒們的地牢;一條條鯊魚被活生生割下魚翅后拋入大海無法游動,因為它們失去了自己的“船槳”,任憑魚兒嬉戲卻無力反擊,默默無助等待獵食者與死神的到來,那充滿悲傷與痛恨的眼神,仿佛在說:“為什么這樣對我?我到底做錯了什么?難道我們的生命就不珍貴嗎?”看到這些畫面,憤怒之情在我心頭燃燒,為什么人類不可以和動物和諧相處?那些瀕臨滅絕的動物大都是人們一手造成的。動物也和人類一樣,都是大自然賦予的生命。所有的生命都有它們生存的權利,不要因為自己的貪婪剝奪它們的生命,也不要為自己的利益讓其他的生物滅絕。
藍色的海洋是博大的,它能為人類帶來無盡的寶藏。大海是無私的,它在默默為人類奉獻著。讓我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地球才能越來越美好。
紀錄片《海洋》觀后感 6
“這就是大海?大海是什么?”
紀錄片《海洋》由一個第一次見到大海的小男孩提問而展開,繼而鏡頭投向那廣袤無垠的大海。那是一個孕育著無數生命的神秘之境。
我想大海應該是美麗的,因為那生活著許許多多美麗的海洋生物;我想大海應該是偉大的吧,因為生命起源于海洋。可是大海豈止于此?
《海洋》這部影片僅有一百多分鐘,導演雅克?貝漢將鏡頭聚集于覆蓋著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的“藍色領土”,深入探索這個幽深而富饒的神秘世界,完整地呈現海洋的壯美遼闊……沒有過多的語言評論,只讓鏡頭說話,通過鏡頭將海洋這個美麗得像童話般的世界向我們娓娓道來。正如巨大的沙丁魚群,在鯊魚的追趕下,疏密有致的排列組合,迅速地變幻出各種狀態的美;又如那成千上萬的海鳥,如箭雨般扎進海水中捕食的健碩之美。這一切的一切都如此震撼,文字是難以言盡的。除非親眼所見,否則難以想象。
影片的后一部分中,那條被斬去所有鰭翼然后拋回大海茍延殘喘的鯊魚,還有奮力咬著網繩期盼能抓住一線生機的海龜,以及在網中安然游弋而不覺危險已經近在咫尺的海豚,都讓人觸目驚心!影片中人類殘殺的`情節并不長,但那已足夠讓人為之動容然后引起反思:我們都是地球上的生存者,憑什么去剝奪其他生物生存的權利?
影片的最后提出了一個疑問:難道有一天,真正的自然風光會消失么?
這個問題無疑是一聲警鐘警示著世人,是否要等到那片象征著美好的藍色大海被血水染紅,等到人類的雙手沾滿鮮紅的血,等到那一切美好的生命和自然風光都消失殆盡人類才肯罷休呢?
《海洋》的鏡頭語言是柔和且美麗的,它的重點不在于揭露人類對自然和生命的肆虐,而是從另一個角度去展示海洋之美與生命之美,而這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是值得人類去珍惜和愛護的!我想這應該是雅克?貝漢導演的初衷,也是《海洋》這部影片的價值所在吧。
【紀錄片《海洋》觀后感】相關文章:
走向海洋紀錄片觀后感04-26
紀錄片敦煌紀錄片觀后感范文04-11
《海洋天堂》觀后感 觀《海洋天堂》有感08-03
圓明園紀錄片觀后感04-17
紀錄片先生觀后感10-30
長征紀錄片觀后感04-27
紀錄片《力量》觀后感04-26
鏡子紀錄片觀后感03-17
紀錄片《鏡子》觀后感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