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百家講壇》有感400字
當看完一部作品后,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觀《百家講壇》有感4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觀《百家講壇》有感400字1
電視上的《百家講壇》大家應該都看過吧!它教給我做人的道理,真是我的好老師。
近期的主題是錢文忠教授講《弟子規》。《弟子規》經過錢文忠教授的剖析講解,頓時變得淺顯易懂,非常精彩。其中有一期特別讓我受益,接下來就讓我講給給你們聽吧。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這是《弟子規》里其中的兩句。意思是只要說話,必須要重而且舒緩,不能急也不能咬字不清楚。錢教授還舉了兩個例子:裴楷,人稱“美男子”,又稱“玉人”。這不光因為他外表美,而且說話字字句句聲音洪亮,咬字清楚,所以被稱為“玉人”。侯思正,雖然很有才能,被武則天提拔,但因語速太快,咬字不清,使他沒有再得到很好的重用。
這一期的《百家講壇》給我震撼很大,想想我自己,雖然語速快捷,但有時也吐字不清。真想不到,語速太快,吐字不清還有那么大的害處呢!以后我一定好好改正。錢文忠教授教給我的這個做人的道理,我會銘記于心,我要不懈的努力,改正自己的缺點!
觀《百家講壇》有感400字2
午休吃飯的時候,趕上央視正在放《百家講壇》。
一位中南大學的男老師正在講春天的詩詞。
打開電視的時候,正好碰到他講到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李清照的詩詞很有名,于是我便聽了會老師的解析。
老師從詩詞講到李清照與趙明誠的感情生活,以及暮年寫這首詩詞時有些惆悵的心情。
我對這首詩詞不熟,問了萬能的度娘,這才得知它的全貌。詩詞很美,我還特地默誦下來。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我很喜歡第一句的風住,塵香,簡單二字卻道出意境,李清照寫這首詩詞時心情惆悵,我默誦多遍,不自覺間,心情竟是也莫名低落起來。
好詩詞真的很有感染力,受這次央視詩詞大會影響,我越發覺得自己應該多學點詩詞,感受我們文化的魅力,雖然記性不大好,背誦過總會忘記,但是被詩詞浸過的心靈,總歸不同。
多學些古詩詞,陶冶下自己的靈魂。
觀《百家講壇》有感400字3
百家講壇是我少有喜歡看的科教類節目。遺忘看的那些教育節目都覺得很是乏味、枯燥總覺得有些紙上談兵的感覺,但是百家講壇給我的感覺完全不一樣。比如今天看的這期節目,我就受益匪淺。
看于丹的心得.很受啟發.特別是其中的一個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讓我感觸很大.她說.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而現實中.有很多人只看著自己的頭羊沾沾自喜.卻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經落下了很多了.和這個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個木桶是由許多片木板組成了的.要看這一個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塊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塊木板.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學生.其實你看一看.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其實在日常的學習中.并不需要老師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們幫助的是那些學習暫時落后的學生.我們只有抓好了學習落后的學生的成績.那么我們一個班的成績也就會好了.那些學習暫時落后的學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樣.只有抓好他們的成績才是最主要的.當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當性.我們對于學習一帆風順的學生還要有更高一層的要求.要讓他們有一定的學習方法.能夠自主學習.老師只是給予一定的指導就好了.
這一次的讓我有了很大的感悟。中國現在最不缺的就是人,但最缺的便是人才。這是為什么?就是由于我們的教育事業有了些許偏差,應早些意識到這個問題。
觀《百家講壇》有感400字4
看于丹的《莊子》心得,很受啟發。特別是其中的一個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讓我感觸很大。她說,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而現實中,有很多人只看著自己的頭羊沾沾自喜,卻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經落下了很多了。和這個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個木桶是由許多片木板組成了的,要看這一個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塊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塊木板。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學生,其實你看一看,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其實在日常的學習中,并不需要老師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們幫助的是那些學習暫時落后的學生。我們只有抓好了學習落后的學生的成績,那么我們一個班的成績也就會好了。那些學習暫時落后的學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樣,只有抓好他們的成績才是最主要的。當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當性。我們對于學習一帆風順的學生還要有更高一層的要求。要讓他們有一定的學習方法。能夠自主學習,老師只是給予一定的指導就好了。
這一次的《百家講壇》讓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講壇》是個好欄目。有時間會常看的。
觀《百家講壇》有感400字5
“馬上快小升初了,多看看你哥的歷史書,將來對你有好處”這是媽媽在寒假常對我說的話,我的心里萬般委屈“媽,我也想看,可看了又記不住”要不是寒假里馬老師讓我們看百家講壇,我可能以后就不會喜歡歷史。
今天的百家講壇是說王安石與曾鞏。他們倆是在京城認識的,仔細一談發現兩人還有親戚關系,并且都很欣賞對方的才華,于是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那可以說是頗諳肺腑盡,不聞可否言。后來王安石考上了學校,曾鞏卻落榜了,所以兩人以信的方式交流。那為何如此好的兄弟會產生矛盾呢?因為王安石受到了宋神宗的信任,于是提出了“熙寧變法”而曾鞏卻反對,他們各說各的最后不歡而散,近10年他們沒有聯系。10年啊,多么的長久!但后來曾鞏的母親不幸去世了,曾鞏本身就有病,再加上母親去世,病得更重了,所以他就臥床不起了。王安石日復一日的照顧曾鞏,兩人之前的不愉快就全部煙消云散了,可曾鞏因為病情嚴重就去世了。
真正的友誼是一個眼神就能看出來,而王安石與曾鞏在眾人之中結識了,讓我想起了一句話,兜兜轉轉還是你。
觀《百家講壇》有感400字6
今天中午,我繼續收看了百家講壇這個節目。這次主要講了關于飲食方面的禮節。
在飲食方面,不能挑食,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們時常做不到的。遇到好吃的食物,總會不停地吃,對不喜歡吃的食物從來不吃一口。這樣不僅不會營養均衡,在和別人吃飯的時候,也會給對方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我們平時總是只吃自己喜歡吃的,別人對你的印象自然也很差的。我們看見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也不要暴食暴飲。在飲酒方面,我們不能飲酒,而有些家長卻十分喜歡飲酒,我們要經常提醒家長。
錢文忠教授給我們講了一個關于吃相的故事。古代,有一個人叫鄭浣,已經當了官,他是一個非常看重吃相的人。有一天,他的遠方孫子要看他,這個孫子是農間種地的,并沒有見過面,也不懂禮節,衣服很破。鄭浣沒有嘲笑他,問他想做什么?孫子說他想當縣尉。鄭浣便想去找相關的人說一說,并在晚上讓他和他一塊兒吃飯。那天吃的是蒸餅,他發現孫子只掏里邊的瓤吃,第二天便把他送走了。試想,如果給我們一個蒸餅,相信我們也會吃只瓤,對外面的餅皮視而不見。就是因為這么一個小細節,使本來對孫子印象很好的鄭浣,對孫子的印象一下子差到極點。
看完這期節目,我發現在飲食這么一個小的細節中,我還有很多禮節沒有做到。
觀《百家講壇》有感400字7
看于丹的《莊子》心得,很受啟發。異常是其中的一個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讓我感觸很大。她說,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終一只羊就好了。最終一只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而現實中,有很多人只看著自我的頭羊沾沾自喜,卻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經落下了很多了。和這個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個木桶是由許多片木板組成了的,要看這一個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塊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塊木板。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學生,其實你看一看,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其實在日常的學習中,并不需要教師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們幫忙的是那些學習暫時落后的學生。我們僅有抓好了學習落后的學生的成績,那么我們一個班的成績也就會好了。那些學習暫時落后的學生就像是那只最終的羊一樣,僅有抓好他們的成績才是最主要的。當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當性。我們對于學習一帆風順的學生還要有更高一層的要求。要讓他們有必須的學習方法。能夠自主學習,教師只是給予必須的指導就好了。
這一次的《百家講壇》讓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講壇》是個好欄目。有時間會常看的。
觀《百家講壇》有感400字8
在這個假期里,我在電視這個萬千世界里觀看到了一個使我受益匪淺的節目——《百家講壇》。這個節目是由錢文忠教授主持的,解說了《三字經》中的奧妙。
其中,我觀看了第5集,這集是講孝和悌是一種什么樣的東西,它們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錢教授說:“百善孝為先,孝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尊老愛幼是人的本分。”古往今來,都有很多兒女都很孝順父母,在這個節目中,錢教授告訴了我們一個感人的故事:《二十四孝》里的黃香在九歲的時候,就非常孝順父母了。在炎炎夏日里,為父親扇涼枕席;在天寒地凍的時候,黃香躺在父親的床上為父親溫暖被褥,父親睡在暖洋洋的床上,小黃香卻渾身冷冰冰的,他真懂事啊!
做人除了有孝心之外,還有一樣重要的是“友愛兄弟”,《三字經》里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一定都聽過,小孔融四歲就學會禮讓和孝悌,學會把好的給別人,把壞的給自己,令人動容。
看了這個節目,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孝和悌是永恒的,不會隨時代的變遷而變遷,它應是人人都具備的東西。這時,我回想起平時在生活中老和別人斤斤計較,什么事都不讓別人,傷了人家的心!從今以后,我要孝順父母,關愛他人,做個新一代的小黃香!
讓我們做個有愛心和孝心的人吧,只要你是一個這樣的孝道之人,那么你就會擁有用不盡的財富!另外,要多看一些有意義的電視節目,那么你一定會懂得很多的人生哲理!
觀《百家講壇》有感400字9
老子和莊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很有智慧,就連孔子也曾向他請教。老子和莊子的思想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深深的影響著中國人。
老子的人生智慧便是弱者生存,鋼亡而弱存。老子提倡做人要柔一點,弱一點,低調一點,遇事要懂得以柔克剛。這讓我想起了張三豐的太極拳,據說當時張三豐正在樹林中練功,看到一只蛇和一只烏龜正在惡斗,便靜靜的站在一旁仔細的觀察起來。蛇的動作迅速而凌厲,烏龜的動作緩慢而精準,神奇的化解了蛇的進攻,最后居然一口咬住蛇頭,贏得了這場惡斗,佇立在一旁觀看的張三豐被這出奇制勝,以柔克剛的`招式給震撼了,之后由此悟出了“太極”的概念,以柔克剛,獨步天下,傲視群雄。這和老子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太極拳也淋漓盡致的體現了老子思想的精華,以靜制動,以柔克剛。
老子曾問他的弟子們,天下最弱的是什么?弟子們答,是水。老子又問,那天下最戰無不勝的是什么?弟子們的回答五花八門。此時,老子悠然答曰,水能滅火,水滴石穿,則天下至柔即為天下至鋼,柔能克剛,弱能勝強,無為則無不為。
我不禁愕然,這高深莫測的語言中包含著人世間最真摯的道理,旋即,我恍然大悟。有時候,退讓并不是懦弱,這恰恰是一種人生智慧。
觀《百家講壇》有感400字10
每天早上起床就是看《百家講壇》,今天聽的是喻大華教授評說《嘉慶王朝(五)——洪亮吉大案》當把洪亮吉流放新疆后,地方上發生了一場罕見大旱,先是老百姓拜神祈雨,后來各級官員向天求雨,大到極致的官員也沒有用,無奈皇上只好親自向天祈雨還是沒用。實在沒有辦法,想到了大赦天下,仍然仍然是滴雨不下。于是嘉慶想到了洪亮吉,在他親自含淚寫完詔書(相當于自我檢討,嘉慶覺得委屈所以流淚)后,一場大雨傾盆而下。
這是迷信嗎?應該說不是,因為從老百姓到當官的祈雨應該是過了很久的時間,從時間上來說,也許本來就是到了該降雨的時候,再者嘉慶本身就有點心虛,如果說他對洪亮吉不是心存不安,他不會覺得自己應該受到懲罰,他作為一國之君能夠自我檢討非常不容易,在他內心深處其實早就知道自己錯了,只是一直不愿意承認,直到這場大旱讓他把這份內疚顯露無遺。
每一個人在內心深處都有自己的道德底線,這個底線就是牽制自己的行為,甚至也會讓自己倍受折磨,當自己無法逾越自己的時候,就會產生一些恐懼,于是就會用一些行為救贖自己。于是人的信仰便產生了,不斷的用一些行為來救贖,只求自己問心無愧。
但是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沒有了這種種的自我約束,內心沒有一種道德的天平來衡量自己的行為,全靠著所謂的法律法規來制約,約稱“樹無皮則無命,人無臉則無敵”,那么,后果無法想象,而一個人真的什么都不在乎了,活著還有意義嗎?
觀《百家講壇》有感400字11
我對宋史很不了解,一次,我在電腦上搜關于歷史的百家講壇視頻,看到了袁騰老師做客百家講壇講述專題《兩宋風云》之《康王趙構》,聽著袁老師精彩的講述,這段歷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從中受益匪淺。
《兩宋風云》這個專題給我們展現了從北宋靖康之變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禪位這40多年來的風風雨雨。在此之中,一個又一個精彩之幕不斷上演。若將中華5000年的歷史比作深藍色的天空,那么這40多年的歷史就是這廣闊天空中的一顆閃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講述,不僅讓我對宋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使我學到了不少的東西。
40多年來,宋金兩國雖有幾次議和,但仍處于戰爭狀態。一場場著名的戰事令人拍案叫絕,一次次錯誤的決定讓人嗟嘆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了解他們后,更使人頓生敬佩之情。老師說,事物應該一分為二地去看待。雖然諸位人物身上有許多的缺點,但我們更應懂得汲取其中的精華之處。正如《論語》所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樸素節儉,秦檜的富有心計,岳的忠心、勇敢,韋賢妃的冰雪聰明,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去認真體會和學習的。
兩宋風云只是歷史長河中的短短一瞬,仿佛劃破夜空的一顆明亮的彗星,讓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壯,讓人惋惜它的匆促。它雖然是歷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作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們更應好好學習,實現人生的價值,并為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觀《百家講壇》有感400字12
今天,我看了百家講壇的解讀《三字經》,里面的內容令我記憶深刻。錢文忠教授講了人之初性的善惡,他講了曹操的四個兒子,曹植、曹丕、曹彰和曹沖同樣是曹操的兒子,但由于成長經歷不同,相距很大,看起來他們根本不像兄弟。還講了周處,本性不壞,但由于他父母雙亡,沒有良好的后天教育,成了一大害。
但他知道后,誠心改過,為人們做了許多好事。《三字經》認為,對于孩子來說,如果沒有良好的后天環境,再善良的天性都會受到污染。歷史上的唐伯虎,從小繪畫就很有天賦,他的母親送她去沈周那兒學繪畫,學了一兩年,他想:哎!師傅繪畫也不怎么樣,說不定我比他還好呢!然后,他向師傅提出結束學業,他的師傅知道后也同意他滿師了。
唐伯虎離開之前,師傅做好了酒菜就放在一個唐伯虎沒有去過的房子里,唐伯虎走進房子,看見里面居然有四扇門,每一扇門外都有不一樣的景色,他先不吃飯,看看門外的風景。“咚咚咚”他的頭上撞了三個包,終于他知道那些風景是師傅畫出來的,他知道了自己太驕傲了,后來他專心致志地學習。
這告訴我們:學任何一樣東西,必須專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經歷,才會有所成。《三字經》告訴我們:人的本性很善良,并不壞,主要是后天的良好教育以及正確的引導,才能成為人才。
觀《百家講壇》有感400字13
前段時間,我看了《百家講壇》中的愛上語文,感悟很深。
愛上語文總共有12集,講的都是如何學習中國的古典詩詞。其中我最有印象的是第1集和第6集。
第1集主要講了王安石覺得自己的《泊船瓜洲》中“春風又過江南岸”中的“過”字用的不好,推敲修改了很多次,先后改成了“滿”,“去”,“近”……等,還是不滿意,總覺得有欠缺。直到他看到了一首詩當中的“綠”字,眼前一亮,最終定下了。我想:作為北宋有名的詩人,王安石寫詩都要修改那么多次,那我們寫作文修改的次數豈不是更多?我決定以后寫作文一定要多修改,爭取更加完美,使作文無可挑剔!
第6集講的是“言與意之間的轉換”,讓我懂得了怎樣去解讀詩。解讀一首詩,要聯系詩人的生平去聯想他寫這首詩時的畫面,從而去理解其中的韻味,意思。而言與意這個中介就叫意象。例如,“飽經風霜”這個成語,老師們有兩種教法。第一種是讓同學們先預習這篇文章,再說出這個成語的意思;第二種是由同學們在生活中見到過的飽經風霜的臉,把所見描繪出來。兩種方法都可以學會飽經風霜這個成語,但顯然,第二種方法更能加深大家對成語的印象和理解。這,就是言與意中意象結合的方法。
愛上語文對同學們學習語文很有幫助,我建議大家去看看!
觀《百家講壇》有感400字14
我對宋史很不了解,一次,我在電腦上搜關于歷史的百家講壇視頻,看到了老師做客百家講壇講述專題《兩宋風云》之《康王趙構》,聽著袁老師精彩的講述,這段歷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從中受益匪淺。
《兩宋風云》這個專題給我們展現了從北宋靖康之變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禪位這40多年來的風風雨雨。在此之中,一個又一個精彩之幕不斷上演。若將中華5000年的歷史比作深藍色的天空,那么這40多年的歷史就是這廣闊天空中的一顆閃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講述,不僅僅讓我對宋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使我學到了不少的東西。
40多年來,宋金兩國雖有幾次議和,但仍處于戰爭狀態。一場場著名的戰事令人拍案叫絕,一次次錯誤的決定讓人嗟嘆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了解他們后,更使人頓生敬佩之情。老師說,事物就應一分為二地去看待。雖然諸位人物身上有許多的缺點,但我們更應懂得汲取其中的精華之處。正如《論語》所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樸素節儉,秦檜的富有心計,岳飛的忠心、勇敢,韋賢妃的冰雪聰明,都是十分值得我們去認真體會和學習的。
兩宋風云只是歷史長河中的短短一瞬,仿佛劃破夜空的一顆明亮的彗星,讓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壯,讓人惋惜它的匆促。它雖然是歷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作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們更應好好學習,實現人生的價值,并為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觀《百家講壇》有感400字15
今天,我看了趙玉平教授的“百家講壇”之“跟司馬懿學管理”的(1、2、3)篇,受益無窮。在這里,我認識了司馬懿的足智多謀、為人謹慎、毫不馬虎,對待他人的耐心,打起仗來,毫不慌亂,能仔細認真地思考,鎮定無比。對待領導,謙虛恭敬,深受曹操、曹植的器重,因為他做事細心認真,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不斷升官,以前像是一棟房子的一根水管,現在像是房子頂天立地的一根梁,真是“以前靠著墻,現在頂著房”啊!
他不但十分會用兵,而且能猜測別人的想法,無所不能,所以屢戰屢勝,霸氣凌人,用一個詞來比喻他的性格實在是再好不過了:冷月狼。而且,在百家講壇里,我知道了,他的脖子竟然能180度大轉彎!可以人往前走,頭往后看。我還知道了,曹操怕有人殺他,竟然裝做夢里殺人!事情是這樣的:曹操當了丞相,興奮不已,但是他怕有人會在夜里來此殺他,就對他的手下說:“我最近不知得了什么病,經常夢見我在夢里殺人!”有一天晚上,他在睡覺,他的手下把他的被子蓋好來,他聽到了聲音,“刷”的一聲拔出劍,眼睛還閉著,就一刀把那人的腦袋給割掉了!第二天早晨,他看見他殺的人,還一直在裝,問其他人,說:“誰殺了我的兄弟!”其他人都說是他自己殺的,他就對他們說,沒辦法,他會夢中殺人。這起到了殺一儆百,殺雞儆猴的作用,讓別人不敢靠近他,這也充分的體現了曹操這種多疑的心。
百家講壇里講的都十分有道理,我還要去看咯,拜拜!
【觀《百家講壇》有感400字】相關文章:
觀戲劇有感作文04-25
觀《綠皮書》有感04-08
觀死亡詩社有感04-07
觀《微電影》有感范文04-20
觀《地球脈動2》有感04-14
觀歲月神偷有感04-07
優秀作文:觀雷鋒有感11-04
觀雷鋒有感學生作文08-06
觀雷鋒有感的作文07-21
觀《七七事變》有感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