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渠觀后感(精選6篇)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后感了。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紅旗渠觀后感(精選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紅旗渠觀后感1
11月15日上午,支隊組織大家在二樓會議室觀看紀錄片電影——《紅旗渠》,這是一次蕩滌心靈的洗禮,也是一次升華精神之旅。
觀看完《紅旗渠》,我的思緒不知不覺被帶回到1960年,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林縣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他們沒有對貧苦的生活環境低頭,更沒有向貧瘠的自然環境屈服。在漫漫十年的日夜里,他們住山洞,睡帳篷,吃咸菜,啃窩頭,憑著敢想敢干的勁頭,完全靠雙手和鐵錘、鋼釬等自制工具,奮戰于懸崖絕壁之上,險灘峽谷之中,不畏艱難險阻,逢山鑿洞,遇壑架橋,克服重重困難,終于完成了在太行山上修成全長1500公里的紅旗渠的壯舉,也實現了重新安排山河的誓言。青年洞、奪豐渡槽、南谷洞水庫、紅英匯流、渠首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一直回響在腦海,縈繞在心間。那綿延幾千里紅旗渠上一塊塊人工鑿成的,有角有棱的,裸露出道道白印的青石,都是“紅旗渠精神”的真實寫照!40多年過去了,中國人民走過了艱苦的歲月,在繁榮和富庶之中,回望那渠清水,不由感慨萬分,隱隱有一種精神力量吸引著我們,凝聚著我們,感召著我們。“紅旗渠精神”以其雄渾博大,蕩氣回腸的'魅力,融入到民族精神,給予我們深刻啟示,也給予我們無窮力量。
“紅旗渠精神”是一種悠久的傳統,感染折服著一代又一代人。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十分艱巨。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戒驕戒躁、再接再厲,發揚傳統、展現本色,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勝利而埋頭苦干、頑強拼搏。
“紅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幟,鼓舞引領著我們。作為瓷都特警,身上更是煥發出著這種精神。在炎炎烈日下的古縣衙路旁,在呼呼北風里的支隊操場上,在平時訓練中,在日常巡邏時,無不體現了我們這個戰斗集體的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精神。
特警是一支非常年輕的隊伍,還不滿8歲,不論是制度建設還是發展規劃,都正值“艱苦創業”時期,很多時候需要我們發揚“紅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只有這樣,才能夠使特警的事業取得長足發展,更上一個新的臺階。
用似水的年華揚起“首戰用我”的風帆,用如火的激情開動“用我必勝”的大船,弘揚“紅旗渠精神”,賦予其以新的時代和職業內涵,為建設繁榮和諧魅力瓷都保駕護航!
紅旗渠觀后感2
2012年1月9日,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電視記錄片《紅旗渠精神》,收看后,我被林縣人民堅強不屈的精神深深地震撼和折服。河南省林縣地處太行山區,過去是一個土薄石厚水源奇缺、資源匱乏的貧困縣,“水缺貴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門逼租債,窮人日夜愁”是解放前林縣的真實寫照。為了改變林縣的困境,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縣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以“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決心,全縣人民歷時10年,硬是靠一雙手,削平了1250個山頭,架起了157個渡槽,打通了211個隧道,修筑了長達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把位于山西的漳河水引到了林縣,使50多萬畝旱地變成了良田。為此,周恩來總理曾經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不同的是,南京長江大橋的建設是舉全國之力,而紅旗渠是英雄的`林縣人民用兩只手修成的”!的確,紅旗渠不僅是建國初期共和國艱苦創業的一個歷史縮影,更是改天換地的中國人奮發圖強的一種時代象征。
在輝煌的壯舉背后,隱藏著多少辛酸的故事,看著記錄片上一幕幕驚心動魄的畫面,真是令人心有余悸。頭上是巨石連連,腳下是萬丈深淵,面對艱難的施工處境,革命先輩們不畏艱險,奮勇當先,早將生死置之度外,排除千難萬阻,終于創造了奇跡。今天,當我看到溫柔的水脈沿著陡峭的山脈繞行時,不由得想起那些為此而獻身的革命先烈們,這一渠清水好似他們的滿腔熱血在沸騰;不由得想起那些為此而奮斗的建設者們,這一渠清水就是他們辛勤的汗水在流淌;不由得想起那些為此而緊衣縮食的老百姓,這一渠清水就是他們滿懷期盼的淚水。林縣人民前仆后繼,眾志誠誠,攻艱克難,用生命澆筑了一條紅旗渠,用精神鑄造了一座不朽豐碑。
紅旗渠精神不僅是林洲人民的精神寶庫,更是中國人民的精神家園,紅旗渠就是自強不息的中國人民戰勝惡劣環境的代表和象征。新時期只要干群一心,團結一致,沒有實現不了的事,黨員、干部、群眾要學習紅旗渠精神,要將紅旗渠精神發揚光大,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添磚加瓦,無私奉獻!
紅旗渠觀后感3
懷著崇敬的心情,我曾多次到紅旗渠紀念館參觀、小時候也曾看過《紅旗渠》電影紀錄片,其電影主題曲《定叫山河換新裝》被人們傳唱至今。8月10日我行重新組織觀看了《紅旗渠》電影紀錄片,再次激起了我對英雄先輩的崇高敬意,再次被幾十年前艱苦歲月的動人故事深深感動,再次對 “幸福之渠”的豐富內涵有了更深的理解。當年,我縣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天干地旱,吃水奇缺,但是,我縣人民不等不靠,寧肯苦干,決不苦熬,寧肯流血,決不流淚。積極想辦法、跑門路。縣委一聲號令,引漳入林,千軍萬馬奮戰于太行山懸崖絕壁上,天當房,地當床,吃野菜,帶干糧,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發揚愚公移山精神,逢山鑿洞、遇溝架橋,削平了1250個山頭,架設了151個渡槽,鑿通211個隧洞,硬是劈開太行山,修建了總干渠長70.6公里,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共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紅旗渠。清清的渠水,惠及了全縣17個鄉鎮,我縣人民從此告別了吃水難的困境。艱苦的歲月,輝煌的歷史已經逝去,然而,在今天這個市場經濟機制的社會大潮中,“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仍然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依然給我們很多感慨。
其一,紅旗渠精神的核心之一是自信的創業精神。這種自信首先表現在對待大自然、特別是對待惡劣的自然環境的心態方面。當年,如果我縣人民不積極想辦法開動腦筋,一味地靠天吃飯,林州的發展會是今天的`樣子嗎?當年我縣人民通過科學論證,大膽的決定,加上不怕吃苦“人定勝天”的自信心,充分發揚敢想、敢干的精神,修建了舉世聞名的紅旗渠。聯想到今天,我們依然需要這種精神,要創新思維,相信自己,改變命運靠自己,干事、干實事、干成事,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
其二,紅旗渠精神是一種團結協作精神。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修建紅旗渠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工程,在艱難的環境下,無論男女老幼,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聽從安排,團結協作,才創造了世界第八大奇跡。這種精神是我們今天更需要發揚光大,在工作上不推諉、不扯皮,互相扶持,真抓實干,為了農行明天的發展,大家共同攜起手來,建設農行美好的明天。
其三,紅旗渠精神是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在修建紅旗渠時,建設者們不計個人得失、不講條件、樂于奉獻、不畏艱難、勇于犧牲。從而涌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先進人物,也犧牲了許多英雄壯士,受傷者更是不計其數,然而人們卻從未退縮,而是前赴后繼,修渠不止。在忍饑挨餓,吃糠咽菜,設備落后的情況下,歷時6年終于修建了人間奇跡—紅旗渠,造福了子孫后代。
其四,紅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幟。紅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給人啟迪,催人奮進。一個單位更需要這種紅旗渠精神,現在的工作環境好了,眼界開闊了,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有些干部員工的觀念淡了,工作作風差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弱了,工作中講客觀,談條件,提困難,不能主動的、能動的去工作,紅旗渠精神體現的是我們林州人的一種本色,因此,我們仍需呼喚紅旗渠精神,弘揚紅旗渠精神,賦予紅旗渠精神以新的時代內涵,讓紅旗渠精神成為我們工作的強大精神動力,努力作好本職工作,為了農行的建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愿紅旗渠精神代代相傳,永不消逝。
紅旗渠觀后感4
紅旗渠的建設,從計劃的提出到勘察、設計、施工,時任縣委書記楊貴同志是最直接的領導者、組織者,被譽為是建設紅旗渠的旗手。當地群眾說:南有都江堰,北有紅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楊貴。這充分說明了楊貴同志在紅旗渠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楊貴同志是在黨的領導和教育下逐步成長起來的干部。正是因為他長期堅持認真學習黨的基本理論,樹立了堅定的'理想信念,才使他能夠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帶領林縣人民干出了紅旗渠這一驚天動地的偉大工程。
新中國成立后,林縣人民政治上翻了身,但經濟上還沒有完全翻身,許多人仍過著糠菜半年糧的苦日子。缺水,是影響林縣發展的主要矛盾,也是全縣父老鄉親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1954年,楊貴同志到林縣擔任縣委書記后,對群眾的生產生活和醫療、文化、教育等問題全面調研,特別是把解決缺水問題作為頭等大事,提出了水字當頭、全面發展的方針。他積極發動群眾挖掘山泉水,管住天上水,開渠、打井,修建中小型水庫、塘壩……,建起一批水利工程,在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1959年遇到特大旱災,全縣無水可用。在這種情況下,縣委派出三個調查組到外縣找水源。楊貴同志帶領的一組,越過太行山來到山西省平順縣,發現濁漳河水源豐富,大膽提出了“引漳入林”的方案,希望從根本上解決林縣人民的困難,辛苦一代,造福萬代。經河南、山西兩省協調,批準了這一工程。
然而,好事并不好辦,真正辦好,困難重重。當時不僅在技術、物質方面遇到了極大的困難,更重要的是大家對能否建成紅旗渠的看法不盡一致。有人表示懷疑,有人甚至堅決反對。究竟是干還是不干,是大干還是小干,是自力更生,還是等、靠、要,從領導干部到群眾,從黨內到黨外,對此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最終,絕大多數人認識到“引漳入林”是一個關系林縣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林縣縣委經過分析,下定決心,無論困難有多大,也要把這件造福子孫后代的大事辦好。1960年農歷正月十五,全縣3.7萬民工浩浩蕩蕩開赴主干渠第一線,正式拉開了工程的帷幕。
40多年過去了。實踐證明,修建紅旗渠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效益是巨大的。當楊貴同志調離林縣時,自發為他送行的群眾排成了長龍,一片感謝、贊揚聲。有的端著一碗清水,有的泣不成聲,苦苦挽留,還有的打出橫幅“太行一渠清水,楊貴一身正氣”。群眾的感情說明,領導干部只有心里裝著群眾,時時刻刻為群眾著想,抓住主要矛盾,解決主要矛盾,才會得到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做出經得住歷史檢驗的功績。歷史的腳步永不停留,情況時刻變化,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也在不斷變化,而我們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的任務是無限的,要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為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具體利益而不懈奮斗。
紅旗渠觀后感5
4月27日晚,大沙壩鄉組織全體干部職工、各村半脫產干部、“第一書記”集中觀看紀錄片《紅旗渠》。
紀錄片講述了上世紀60年代,河南林縣在人力、物力、財力季度匱乏情況下,紅旗渠不依賴國家,僅憑自力更生、苦干實干的精神,通過十年不懈的拼搏和努力,終于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修成了一條全長1500公里的紅旗渠,改變了過去“吃水貴如油、十年九不收”的景象,讓林縣人民從此過上了“不怕旱澇、保豐收”的幸福生活,以此同時孕育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更是創造了世界的奇跡、人類的奇跡。
觀看中,整個會場秩序井然,100余人靜靜坐著,共同觀看了河南林縣人民齊心協力、不畏艱難創造的奇跡《紅旗渠》,當觀看到話劇中活波可愛的吱吱因擔心工人餓著肚子而去挖野菜丟了性命時,當看到八十多歲的老秀才楊起夢老當益壯、奮不顧身為紅旗渠建設揮墨題字時,當看到青年工友們為向調查組證明他們是自愿修建紅旗渠而在山洞中集體舉辦婚禮時……現場觀眾們再也按耐不住內心的觸動,不少人輕輕扶起來衣袖,悄悄擦拭著眼角的淚水,這是忍住的感動,更是真情流露。
觀看結束后,該鄉黨委書記對本次觀看進行簡要總結,同時明確要求,一是全體鄉村干部要大力弘揚紅旗渠精神,煉就親民愛民的真情懷,煉就搶抓機遇的真膽識,煉就廉潔奉公的真品格,煉就干事創業的真本領;二是以實際行動,傳承紅旗渠精神,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為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社會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三是要廣泛宣傳,鄉、村兩級干部、第一書記要組成工作隊,將《紅旗渠》精神宣講至家家戶戶,一次感化人心、凝聚民心。
大家紛紛表示,深受“身先士卒、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感觸,將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勤勞勇敢的優良傳統,堅持理想,不懈追求,以紅旗渠精神為動力,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做好本職工作,助力脫貧攻堅同步小康。
紅旗渠觀后感6
前些天,我觀看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的30集電視劇《紅旗渠》。這部電視劇再現了上世紀60年代河南林縣人民,在縣委的堅強領導下,克服艱難險阻,修建紅旗渠水利工程的生動故事。電視劇《紅旗渠》,以質樸清新的氣質亮相熒屏,讓新時代的人們再次感受50多年前林縣人民修建紅旗渠的動人華章。
我雖然看了有一段時日,但心情還是久久不能平靜,心靈深處受到了極大的震撼,用今天的話說,這一工程是感動中國,感動世界。也可以這樣說:在20世紀60年代,地球上增添了一條藍色飄帶,太行山上出現了一條“人工天河”。如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游景區,而且是世界上的“八大奇跡”之一。
全劇開篇,告訴了人們:干旱,曾讓林縣人祖祖輩輩刻骨銘心。1959年,林縣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嚴重旱災,境內4條河流干涸,水庫見底。同時,由于缺水發生了三件痛心事:一是水生娘因打碎水罐而自盡;二是水利局技術員吳念祖妻子因缺水病故;三是當地百姓、家族因缺水、找水、爭水產生矛盾沖突,瞎子叔因找水摔傷死去。
面對天災人禍,以縣委書記林捷為代表的縣委班子,經過反復調研,代表人民的利益,縣委提出從山西平順的濁漳河修渠引水,時稱“引漳入林”工程,后更名為“紅旗渠”工程。
引漳河水入林縣,修建紅旗渠,是一個巨大而又艱難的水利工程。當地自然條件十分惡劣,地形險峻,在太行山懸崖絕壁上施工險象環生:如7800米的渠首攔河壩工程,在大壩合龍時,因水太激太大,上百名黨員、青年跳下水手拉手,筑成一個攔河大壩,確保大壩順利合龍;太歲山,炸一座山,用了12噸炸藥,但一下子犧牲了9人,代價如此慘重;鑿通長616米、寬6。2米、高5米的狼崖洞,青年突擊隊連續作戰幾個月,為此,將狼崖洞改為“青年洞”。
當時,建紅旗渠林縣的家底,只有300萬元儲備金,技術條件與機械設備非常落后,原始的工具,打的是人海戰術,僅有28名水利技術人員,物質匱乏,靠著“一錘、一釬、一雙手”,創造出太行山上的人間奇跡,培育了偉大的紅旗渠精神。沒有白灰、水泥自己造;沒有炸藥自己造;沒有水平儀,青年突擊隊自己做。工地搭建的席棚不足,許多建設者就睡在山崖下、石板上、石縫中;糧食不足,就吃雜糧、挖野菜、撈水草;許多林縣人外出務工,攢下幾元、幾十元錢,寄回來支援修渠。總之,林縣人民為修建紅旗渠克服了無數技術難關,先后有30多萬人次上山勞動,81人獻出了寶貴生命,尤以共產黨員、水利技術員吳念祖,從一開始的設計、測量,到犧牲時僅有27歲,一直戰斗在工地上。讓人們真實地感受到林縣人民“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堅韌不拔。這一點既表現在學生們到紅旗渠工地齊聲背誦《愚公移山》篇章的鏡頭,也滲透在恩師路長信教授,在學生吳念祖犧牲后親赴紅旗渠工地,擔當起技術總監,并收水蓮做學生等催人淚下的場景中。
劇中還演出了一些人對修建紅旗渠的干擾,表現出紅旗渠修建不僅要克服自然環境險峻、物質條件匱乏等困難,還要排除來自各方面的干擾,解決觀念落后等問題。這種干擾更凸顯了以縣委書記林捷為代表的縣委多位領導干部的高風亮節與責任擔當。特別令人感動的一幕是林捷堅持修建紅旗渠二期工程,遭到一些上級領導和部分干部群眾的反對,他就讓石頭爺刻一石碑“林捷千古罪人”,并立誓:如果失敗,將從太行山上跳下去,向林縣50萬人民謝罪。
劇末,林捷因挪用國家專項資金用于修建紅旗渠工地而被審查,當時縣委班子成員、銀行行長、水利局長等多位領導以主動攬責來保護林捷,這從一個側面表現了林捷的人格魅力和林縣縣委的凝聚力,以及共產黨人敢于負責的擔當精神。
劇中還介紹了紅旗渠總投資6866萬元,未發生一起貪污和挪用修渠物質和資金的事件,沒有一個干部失職瀆職。在國家經濟最困難時期,自籌資金占總投資的85%,巨大的工程,少許的資金,靠的是全縣人民,勒緊褲帶,省吃儉用的義務奉獻,干下了這樣驚天動地的工程。這不正是紅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嗎。
劇尾還介紹了紅旗渠,從1960年的2月到1969年7月,先后有30多萬人次的林縣兒女自帶工具,自備口糧,風餐露宿,在太行山中苦干9年多,削平了1250座山頭,鑿通211個隧洞,架設152座渡槽,挖砌土石方1604萬立方,建成全長1500公里的紅旗渠,由原來的2萬畝水澆地,發展為54萬畝,結束了林縣“十年九早、水貴如油”的歷史。
紅旗渠,在太行山上蜿蜒流淌至今,今天看來,它是滋潤百姓的“生命渠”,是催人奮進的“幸福渠”,更是永不斷流的“精神渠”。紅旗渠精神已深深沉淀并鑄造著中華民族的偉岸脊梁,將不斷感動著一代又一代人。這也許就是本劇帶給觀眾的重要啟示。
【紅旗渠觀后感】相關文章:
紅旗渠觀后感600字01-24
紅旗渠的觀后感(精選19篇)12-08
紅旗渠的觀后感(精選12篇)12-12
紅旗渠的觀后感(精選5篇)12-07
紅旗渠電影觀后感(精選10篇)12-05
紅旗渠電視觀后感(精選7篇)12-05
觀看紅旗渠觀后感(精選23篇)12-05
觀看《紅旗渠》的觀后感(精選6篇)12-05
《紅旗渠》觀后感范文(精選20篇)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