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寫給新語文老師的建議書
人無完人,我們總是在不斷的犯錯誤,也在不斷地改錯誤。小編整理了關于給語文老師的建議書,快來看看吧。
給新語文老師的建議書
新畢業的語文老師,包括已經畢業一兩年的老師,往往被備課搞得焦頭爛額,感到很累。潛夫有幾句話,與新朋友們說說。
第一、備課應該充分,但應有度。
新老師總被告訴,要充分備課。可有幾個人能說得出備課的充分的標準是什么呢?這就成了每一個新老師面對的首要問題。總想盡可能的備的“充分”,可課上完了,似乎從沒有感覺“充分”過。原因何在?就在于總想充分些,其實大可不必。要把握一個尺度。把《教參》仔細看兩遍。把握文章大致說了什么內容,文章重點是什么。
第二、材料準備要多,但應少用。
新老師面對的第二個問題是知識不夠用。總感覺有很多知識需要積累,甚至需要背下來。這是一個巨大而難以短時間完成的任務。所以教學過程中應盡量多吸收些與教學有關的知識,甚至先背一些。但用的不一定特別多。尤其是很多新老師往往借三四本教案,而且都看完了,再把三四本教案揉合在一起,似乎很成功,得到了各本中的精華。事實并非如此。一是耗費時間多,往往被弄得疲憊不堪。二是學生不容易全都吸收,往往會造成教學目標與教學實際效果的疏離。三則可能造成教學重點不明確,學生學習的東西就更不明確了。
第三、知識掌握重要,學生為主。
新老師要不斷掌握新的知識,像一個新學生一樣慢慢成長,懂得的東西也越來越多。但老師備課最重要的是備學生。各地學生不同,基礎素質不同,老師備課的測重點也必然不同。越是對于素質偏低的學生,老師備學生就得更充分。尤其是在運用各種教案的時候,不是每種教案都適合自己和自己學生,而應有所選擇。我建議只選取一本教案,結合教參。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重新設想問題,設計思路。總之,是要引導學生解決問題,而不是評判學生回答的問題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我從不注重學生答案的對與錯,我只是讓大家都參預。
備學生也涉及到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對新老師難度較大,但應該開始慢慢摸索。
第四、要點設置要少。
新老師還有一個大的問題,我曾經也如此,就是想把自己知道的東西,都告訴給學生。可事實是我們太一廂情愿了。學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學習語文的時間也有限,所以我們教給學生的東西還是越“少”越好。只要教給了學生“精華”,讓他們明白了,更重要。所以經常有人說,不在于我們教給了他們多少,而在于他們到底學會了多少啊。一堂課設置的要點盡量在一到兩個,只要這兩點達到目標了,其他的可以暫時放過。不要面面俱到,蜻蜓點水,甚至自己還沒有完全弄懂,卻趕鴨子上架,往往會把自己搞得很狼狽。不合算。
第五、教學反思要多。
教學反思很重要。這是新老教師都必須要重點把握的。有的人當了一輩子老師,也沒有多大長進,原因就在于思考的太少。每一堂課,都是我們的提高的最好機會。上完一堂課,應該寫一下教學反思。把教學經驗和教學失敗的地方都寫下來。這樣不僅對下一輪教學起到最好的促進作用,對以后的教學也大有裨益。
第六、開創自己的風格。
新畢業的時候往往容易開創自己獨特的風格。教過一兩年后,就有困難了。一旦開始不仔細想這個問題,這一輩子也就差不多了。我的風格是上課亂侃一通,風趣幽默,也不拒絕搞笑。雖會碰到一小點質疑,最起碼不會做那些讓學生討厭的老師,也不會當催眠師。而且以前我也提出過:根據現在語文學科的地位來看,秀一秀,確實無妨。
第七、運用零散時間備課。
備課的最好時間就是零散時間。呆著沒事的時,就可以瞎想想。這課怎么上學生容易接受呢?先說什么,再說什么呢?我說的是重點問題。具體語言倒可暫時不管。所以重點想想導語,重點問題設計,如何引導、解析,問題與問題之間如何過渡,板書設置,等等。因為這些東西不太需要具體的知識,也恰恰是這些東西串起了整堂課。
第八、多“取經”。
多“取經”可以少走很多彎路。經驗不是說出來的,是熬出來的。所以每個備課組里都會有幾個經驗相對豐富的老師,多向他們取經可以避免很多彎路。也許有的彎路我們走走也無妨,但要盡快的成熟,有的彎路不走似乎會更好。而多請教請教有經驗的老師,我想是特別實在的備課方法。
此外:老師還應該努力做到
一、要有激情。
語文老師玩的是語言,如果你的語言表達不靈活,反應太慢,一是建議不要當語文老師,二是建議苦練練。這會讓你受用終生的。把語言玩轉了,講課才會有激情。學生最喜歡聽的語文課也應該是有激情的。一個老師現在只需做到兩小點,也就差不多了。一方面是盡量用一些韻語;二是聲音要有變化。說白了要盡量抑揚頓挫。
二、學會寬容。
這是很多新老師,包括老老師不容易做到的。新老師年輕氣盛,也有斗志。但往往會被學生的態度弄得傷感。以理解的心態看待學生,多包容他們,學生才會更好的學好語文。以理解的姿態面對學生的錯誤,更要從學生錯誤的答案中肯定學生的努力成果。確實,語文老師盡量不要老是想著學生給我們一個完美的答案,那太難。試著自己先做一下題,把它表述出來,看看你的答案有多么完美。所以我經常告訴我的學生:寧可說錯,不能不說。不說,不想說,不愿說,不能說,不屑說,不敢說,都會影響教學的。只有學生愿意說,想說,也敢說,而且盡量按老師的指向去說,學生才會更快進步。
三、自我解嘲。
一個充滿智慧的老師,總會讓學生在課上發笑,也讓學生在笑的過程中學習到知識。而老師自己也應該學會自我解嘲,拿自己開涮。只有這樣,你才能去涮別人,否則,學生也不會給你好臉色的。不妨多看些小品,笑話,電視劇,對語文老師是大有幫助啊。
四、學會煽情。
好的學習的氣氛,尤其是課上的氣氛,不是學生給的,而是語文老師給的。如果語文老師自己的課上的沉悶,你怎么有理由去期望學生興奮呢。不是要求學生配合老師嗎?你沉悶了,學生也只能配合你,沉悶啦!所以,要想讓課堂活躍,最應該做的就是老師調動學生的熱情。所以,有時候煸煸情,還是必需的。
給語文老師的建議書
以前從電影、電視就看到這樣一個場面:老師坐在教室前面的大椅子上,迎著窗外的陽光給學生朗讀書籍……閱讀,在美國被提到非常高的高度。美國教育部的網站,赫然寫著教育部長瑪格麗特·斯佩林斯的話:“能夠閱讀的孩子,是能夠學習的孩子。而能夠學習的孩子,將在學校和生活中成功。”以多年的研究為依據,美國的教育工作者們認為,閱讀不是自然獲得的行為,而是需要習得的技術。因此,兒童的閱讀得到了全社會的支持。
吉姆·崔利斯的《朗讀手冊——大聲為孩子讀書吧》被譽為改變了美國歷史的書籍,它之所以受到推崇,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掀起了一股為孩子讀書的熱潮,進而推動了整個國家的閱讀進程。吉姆·崔利斯強調說,這本書并非要教孩子“如何”去閱讀,而是教孩子“渴望”去閱讀。因為,“我們教孩子去熱愛與渴望,遠比我們教孩子去做重要得多”。美國的兒童書店或大書店的兒童區,往往布置得溫馨活潑,可坐可臥,令孩子流連忘返。圖書館的外借率高達30%-50%,而且不斷組織故事會、與作者見面會、節慶活動等,吸引小讀者,使孩子更容易親近書籍。許多孩子從穿著尿布的時候起,就開始出入圖書館。在很多美國家庭里見到的昂貴的精裝兒童書,不少都是從圖書館借來的,而且很多社區圖書館是聯網的,小讀者可以在電腦上查詢某一本書的下落。
國外對兒童閱讀是如此的重視,這就讓我想到了我們中國的小學生。從條件上講,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想看書時有書看,有的孩子就算到了小學畢業也未必去過圖書館。閱讀是需要時間的,課外閱讀的主要時間主要是在課余,但把所有任務都放到課外去并不合適,因為孩子在課外的閱讀時間通常是無法保證的。在語文課時日益減少的情況下,如何還能抽出時間來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這就需要教師進一步轉變教學觀念,認識到課文只是體現閱讀理念的一部分,更多的閱讀實踐應該放到課本之外。語文特級教師魏書生就曾經介紹說,自己一般只花一學期的二分之一的時間就教完教材,其余的時間都用來指導閱讀教材外的內容。
我們語文教師可以推行一種持續默讀的閱讀教學方式,其目的是激發學生自行閱讀的動機,培養終身閱讀的習慣。其大致的做法是:每天抽取十到十五分鐘的時間,在教室內由學生自行挑選想看的書籍、雜志或報紙閱讀,老師不提問、不要求寫讀書報告,也不做任何分數記錄,一段時間下來馬上就有教學效果出來。當然,除了讓學生自己讀書以外,為學生念讀故事也是幫助他們成為一位真正讀者的必經歷程。一般人會認為,只有年幼的孩子才需要成人為他們念讀故事。事實上,從學習閱讀到建立閱讀習慣的過程,需要一個相當長期的過程,在不同的年級都有給學生念讀故事的必要,只不過是閱讀材料有深有淺。學生學習閱讀的過程,是跟著懂閱讀的成人一點一滴學習模仿來的。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語文老師能做的和一般教學中所用的技巧差別不大。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杰洛姆·布魯納將這一觀念闡述如下:一開始,老師得先捉住孩子們的注意力,再慢慢地,用比較戲劇化的方式,來呈現這整個作品。在這一方面,我們語文老師擁有著獨特的洞察能力,能夠清楚地掌握孩子們對故事長短、難易的理解能力,用孩子們能夠接受的方式,在孩子還沒有能力完全自我閱讀之前,協助孩子們了解故事的每一個環節。老師的這一份工作,正是利用了所謂“最近發展區”中,這個存在于孩子在理解掌握一項學習之前,已經自我建立了一個概略認知的領域,來引導孩子學習。也就是說,老師為孩子們做了一件他們不會做的事;另一方面,也可以說他正引導著孩子,一起做一件如果沒有他,孩子就無法自行完成的事情。在這整個過程中,孩子們就慢慢地從一開始完全不會,到接手整個故事的念讀工作,老師也可以高高興興將這一項工作慢慢移轉給班級中的孩子們。念讀作品同樣有一個選擇作品的問題,要求老師選擇音節和-諧、篇幅適中的作品,稍長的作品也可以選擇最有趣的部分章節朗讀,能激發孩子們自己往下閱讀的意愿就可以了。
我們語文老師要注意,孩子們一本書看多久應該沒有特別嚴格的說法,一切都應該根據孩子的情況來調整,而且,這期間給孩子新書也是可以的。孩子有個特點,他喜歡熟悉的東西,因為熟悉的東西帶給他一種親近感,但是他又厭惡沒有變化的東西,所以及時加入一些新的內容會有助于調動他閱讀的積極性。如果他自己特別喜歡某一本書,并且樂此不疲地一天到晚都要看,我們也可以按照他的需求,就在某個時間段內持續的給他看這本書。記得兒子小時候有段時間就是特別喜歡每個故事,并且每天都要聽新的內容,那我就會每天都讀給他聽,直到他讀小學三年級才讓他開始自己看書,這樣堅持下來兒子至少已經聽了幾百本書的故事了,這對他如今較好的寫作能力幫助是很大的。